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唇枪舌剑]还是知道一点屈原的好
作者:杨耕身

《杂文月刊(选刊版)》 2005年 第09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不知道屈原又怎样?这是长平先生发表在6月20日《新京报》的评论文章的题目。鉴于媒体报道南京某中学一班三十多个学生中只有三个人称“知道屈原”,且分别将屈原说成是歌手、医生和发明粽子的厨师一事,长平先生认为,“有兴趣的人,应该有渠道知道得更多;没有兴趣的人,应该被允许不知道。”
       不知道屈原,的确是不能怎样,但我总以为这未见得是一件光彩的事情。就知识而言,知道得多一点,总比什么都不知道要好些。就民族文化而言,如果一个中学班级里只有三个人“知道屈原”,到底是一件可悲的事情。这首先因为,在传统意义上,屈原已是一种文化或精神符号,如果本民族的人尚需要一点民族性,要具备一点民族精神,一些具有符号意义的人或事无论如何是无法绕开的;一旦绕开,也就偏离了民族精神的内核。当然也因为,在任何社会,教育都表现为某种形式的“灌输”。即使在让长平先生津津乐道的美国,历史同样表现为一种灌输。假如我们的教育没有了基于民族性的“灌输”,总是一种巨大的缺失。
       长平先生认为,大多数自谓知道屈原的人,是否认真读过其作品?认真思考过其思想?如果没有,这跟不知道又有什么区别呢?这似乎是对“不知道屈原又怎样”最有力的支持。但我认为,那些从没听说过屈原或将屈原说成是歌手、医生、厨师的学生,与“知道”屈原是一位爱国主义诗人的人相比,还是有本质区别的。更重要的是,民族性并不代表每个人都必须是“为往圣继绝学”并“深入穷通理”的研究者,而往往表现为一种精神气质与行为习惯。
       其实说来说去,又说到国学传统上面来了。我总觉得,当屈原作为一种文化符号被丢弃之时,长平先生与其说,不知道屈原又怎样,不知道岳飞又怎样,倒不如说,一点国学知识都没有又怎样?
       “国学者何?一国所有之学也”。这个世界有许多东西,是不能轻易说不的,也是不能轻易抛弃的,比如良知、道义、公序良俗等等。彻底摆脱国学传统,俨然是一种革命的姿态,但即使是人类历史上最革命的人,也从来不会把刀子挥向本民族传统历史中一些最优秀的精神。
       所以,我还是认为知道一点屈原的好,认为学习一点国学的好。如果我们能够抛开“不知道屈原又怎样?”这样的非理性表达,而能够进行一下“不知道屈原(国学)会怎样?”的理性反思,我们就能够对历史及未来都有一个负责任的心态。
       在有着久远历史的国度,假如割裂了传统,没有了先人,我们将显得何等孤独而单薄?今年端午之日,一位我所尊敬的老师写信给我,说“屈子可在天地间”。是的,不论怎样,他们都会在天地间,这是不容回避的。
       [何季明荐自《东方早报》2005年6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