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纪念,也是奥斯威辛集中营解放60周年纪念。1940年4月,纳粹头目希姆莱下令建造奥斯威辛集中营,1940年到1945年,30多个国家的100多万人死于这里,主要是犹太人。1945年1月27日,苏联红军解放奥斯威辛时,发现了7700公斤头发,14000条人发毛毯,350000件女装,40000双男鞋,5000双女鞋和不计其数的尸骨。今天,奥斯威辛的涵义已经远远超过了一个地理名称,而是作为一个重要的人类文化符号而载入史册。今天的奥斯威辛,是全人类反思过去的精神起点和历史路标。
而恰恰是由于太重要了,太具世界性了,吸引了太多的注视与沉思的目光,———回忆录、电影、日记、小说、纪实文学……已经充塞了人们的视野———在纳粹的焚尸炉灰飞烟灭之后,奥斯威辛确实很难再出什么新闻了。但出人意外的是,正是在这个很难“出新”的“旧址”上,却出现了一篇一流的好新闻:《奥斯威辛没有什么新闻可写》,就是这篇优秀新闻的题目,它以超常的传播技巧夺得美国新闻大奖。它登载于1958年8月31日的《纽约时报》,那时,距离奥斯威辛集中营解放已经整整13年多了。该篇概要如下:
在布热津卡,不知怎么,最令人毛骨悚然的是,在这里,太阳和煦、明亮,一排排高大的白杨树长势喜人,在门前不远的草地上,还有儿童在嬉笑、打闹。
这真像是一场噩梦,一切都可怕地颠倒了。在布热津卡,本来不该有太阳照耀,不该有光亮,不该有碧绿的草地,不该有孩子们的嬉笑。假若在布热津卡,从来就见不到阳光,青草枯萎凋残,那才合乎情理,因为这里是一个无法形容的恐怖地方。但是,每天都有许多人从世界各地来到布热津卡,这里可能是世界上最可怕的旅游中心。
布热津卡同南面更加著名的城市奥斯威辛只相隔几公里。布热津卡和奥斯威辛共同构成了一座周密组织起来的大型杀人工厂的一部分,被纳粹称为奥斯威辛集中营。
从最后一批战俘脱光了衣服在狗和卫兵的驱赶下走进毒气室到现在,已经过去了14年,奥斯威辛的惨状被人们讲过许多次了。在集中营呆过的一些人曾写过许多回忆录,回忆录中提到的事是一般正常的人难以想象的。集中营总监鲁道夫·弗朗茨·费迪南德·豪斯在被处死前曾写下一部回忆录,叙述了大规模杀人以及在活人身上做试验的情况。
这样,奥斯威辛就没有什么新闻好报道了。但是,有一种无形的压力迫使你提起笔来。这种压力来自无法抑制的某种感情。
布热津卡和奥斯威辛如今已是十分宁静的地方,再也听不到刺耳的尖叫声。参观者默默地迈着步子,先是很快地望上一眼,接着,当他的脑海中浮现出牢房、毒气室、地牢和刑房时,脚步就逐渐放慢,简直是在地上拖着走。
许多参观者目瞪口呆地盯着毒气室和焚尸炉,因为他们觉得这一切都不可思议。当他们看到玻璃窗后堆积得像小山似的头发,看到一堆堆婴孩的小鞋,看到一排排堆放着被窒息而死的人的尸体的砖房时,不禁毛骨悚然、不寒而栗。
记者被带进地下窒息室呆了一会儿,喉咙就像被人扼住了一样。又有一个参观者走了进来,她踉跄地退了出去,在胸前直画十字。在奥斯威辛,没有地方可以祈祷。
参观者恳求似的你望着我,我望着你,然后对导游讲道:“够了。”
奥斯威辛没有什么新东西可以报道。这里天气晴朗,树木青青,门前还有儿童在打闹、嬉戏。
……
在所谓“事过境迁”的13年之后,参观者尚且如此恐怖战栗,那么当时的奥斯威辛又是怎样的一种人间地狱?!它不仅打动了当时千千万万的美国普通读者,使他们在愤恨之余又陷入深深的沉思,就是在文章发表的47年之后的今天,它仍然具有勾人心魄的永恒魅力。
(吴 哲摘自《今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