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尚]你是我惟一从未讲过的故事
作者:肖复兴
《人民文摘》 2005年 第11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第一次听PJ·哈维是在那盘《谋杀音乐》的磁带里,她和尼克·凯夫一起唱最后一首歌《死亡并没有结束》,唱得非常动听,她的带有神经质的低沉嗓音在忽起忽落里含有一种异样的种子,电吉他和架子鼓只轻轻一撩拨,便立刻在歌中开出奇异的花来,格外打眼。
我记住了她的名字:PJ·哈维。一个很好记的名字。
在摇滚歌手里,有人天生就是诗人,有人唱一辈子只是唱歌的歌手而已。这种区别很重要,不敢说如天堂地狱一般悬殊,但像一边是大树一边是草的比喻应该是分明的,草当然有茂盛铺满一地的样子,但难有大树的参天和葱郁。PJ·哈维应该属于诗人一类。虽然,她有点神经质。也许,诗人都有点神经质。这样说,不仅仅在于他们都是自己写的歌词和音乐,那些歌词就都是诗,而在于他们在演唱的同时把声音也化为了诗,诗和音乐一起融入在他们的血液里。不是每一个歌手都能够做到这一点的,有不少歌手怎么唱也只是一嘴口香糖和爆米花味。
PJ·哈维,这位出生在英格兰养羊农场的歌手近十年来一共只出了6张专辑。数量不多,但在摇滚界里,她的影响不小。不像我们有的歌手的磁带出得和鱼甩籽一样的多,就是没有一首歌让人记住的,都死在自己的歌里了。
《是欲望吗》是她的第五盘专辑,1998年出版;《双城故事》则是在2000年出版的一盘专辑。
两盘专辑的变化很大。她对自己曾经宣泄过的性欲有了内敛式的反省,性欲并不仅仅是女性自身解放的标志,她开始成熟一些思考性欲、情欲和人生与社会更为复杂和深刻的关系了。从音乐方面,也有了相应的变化,前者PJ·哈维单纯的声音配着单纯的鼓点,纤细的歌声像走在钢丝上,有一种凄绝的美,尖细的声音让你担心她会从钢丝上跌落下来。
后者的音乐丰富了许多,PJ·哈维的嗓音也极尽变化。据说PJ·哈维在创作这盘新专辑时在美国的纽约和英国的多西特两地分别完成的。就像她在一首歌里唱道的:“有时候我可以穿过水火,从英国到美国,可以看到很远的地方。”这盘专辑的名字《双城故事》或许即是她这样想入非非意思的一种表诉。多西特位于英格兰西南部濒临英吉利海峡,是哈代曾经描写过的宁静的乡村田野,是美丽的苔丝姑娘生活和恋爱过的地方,绿树和野花在没有污染的风中清新的呼吸着,和纽约人流鼎沸的喧嚣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奇怪的是为什么PJ·哈维要这样选择如此迥异的两个地方?是故意让音乐像是鸟一样飞翔于双城之间,让自己的歌多一些纽约的灯红酒绿,也多一些多西特田野和海滨的风?还是多西特的乡村是她的故乡,淳朴的泥土气息撩拨着她的心扉?
在这盘唱盘里,可以听到絮语般的歌声轻扬,细雨柔风,林深草密,山岚雾影,更多的能够听到PJ·哈维的另一面,热情奔放,她的嘶鸣般的呼喊,节奏强烈,电吉他打足了气似的,像是风助火势,让她的歌声变得风雨中的鸟似的,飞翔地那样惬意。但有时也像是淋在大雨中的花朵,一朵朵被雨水蹂躏得变湿变软,飘零一地,花容失色,却不甘心似地从地上借着风吹起,还梦想着能够像是鸟一样飞上天空。
不过,她和汤姆·约克合唱的那首歌,还是非常动听。在《我们所处在一团糟里》里,突出的是汤姆·约克,PJ·哈维一下子收心敛性,变得像是听话的猫似的了,依偎在汤姆·约克的歌声里。汤姆·约克的歌声充满感情的张力,委婉之中浸透着哀宛,丝丝缕缕的,抽心裂肺一般有着穿透力。在最后汤姆·约克唱着“我不能想我们再次相遇……”时,PJ·哈维在一旁用同样话的诉说,宛若飘落下枝头的两片叶子在风中挽手散步似的,明朗的阳光在叶子的上面闪闪发亮,飘拂的韵律是那样的和谐,连周围的风和空气的律动都那样一致。当PJ·哈维在副歌中唱道“城市的太阳升在我的头顶”时,上下起落,一种云遮月的感觉,非常的美。在这首歌中,如果说汤姆·约克是一株树,PJ·哈维是绕着树的一弯溪水的话,那感觉便是树醉秋色,溪弹夜弦的图画,树旁有溪水潺潺,水中有树影婆娑。
在另类女歌手中,PJ·哈维是少数被主流音乐所认可的一位歌手,曾经获得过格莱美大奖和三次Mercury提名奖的破天荒的记录,有她自己突出的特点。她的嗓音、她的音乐、她的诗人的文采、智慧和气质,还有她对生活的基本态度,当然,也应该包括她对商业运作的态度。在这张她的最新唱盘《双城故事》中,她表现并探讨了性、家庭、命运、信仰等等社会的问题,同时她也关注并歌唱着爱,在阴沉的底色中有一抹难得的亮色。在这盘《双城故事》里有一首名叫《这就是爱》的歌,有一句这样的歌词:“你是我惟一从未讲过的故事,你是我弄脏了的小秘密。”这句含有感情色彩也富于流行味道的歌词,透漏出她的一些心绪。
就我个人而言,我还是喜欢她的这种变化,摇滚走得疲惫了,另类走到极端了,便又走回到世俗,关心一下普通而正常的感情和家庭,并不就非得是摇滚的逆子贰臣。那么,无论是弄脏了的小秘密,还是从未讲过的故事,都小心翼翼地把它们变成歌变成诗保存在PJ·哈维和我们各自的心底,有什么不好呢?
(幸享华摘自《文化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