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看点]陪读:中国新人口迁移
作者:杨文宇

《人民文摘》 2005年 第08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这种随独生子女求学而带来的迁移是中国独有的。受经济、劳动保障等因素的影响,今后有可能成为一种重要的人口流动方式。
       当一波又一波独生子女们走进大学校园,千里迢迢陪读的父母也越来越多地涌现在城市中。这一中国独有的“大学生陪读现象”正在日益引起社会的关注。
       独生子女时代,从幼儿园、小学,直到中学,父母陪读已经成为一种见怪不怪的社会常态。据中国社科院教育研究所的一项统计显示,中国36.8%的家庭存在父母陪读的现象。
       人们不能接受的是,大学生这个已经在形式上完成了成人礼的人群,还躲在父母的羽翼下,于是几乎一边倒地指责陪读,认为折射了传统教育方式的失败。
       但问题绝非想象中那么简单,人到中年还选择颠沛流离,陪读人群是多重社会问题交错的产物。他们中的很多人,失业、离婚、在底层挣扎、在最繁华的城市日趋边缘化……孩子是他们最大、也是惟一的寄托。家长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孩子在哪里,哪里就是家。”
       在北京、广州、杭州等地,在越来越多的大学城周围,陪读家长逐渐成为一个群落。他们租住在高校周围,因年龄和籍贯的限制,从事的是简单的体力劳动。
       在南京读研究生二年级的小余已经把这座城市当成了家,因为妈妈退休后也在这里住下了,而他们在徐州的房子已经变卖。
       爸爸的病故,让母女俩失去了生活的重心。小余才考取大学,妈妈就动了提前退休到南京陪女儿的念头。从最早在杂货铺里帮人看铺子,到如今小工厂的财务,母女俩拮据的日子慢慢好转。
       长久以来,社会关注的目光多数放在单亲家庭孩子的身上,却忽略了单亲主体——母亲或父亲。
       目前经济转型期的资源重新分配明显地向年轻人、高学历和高技能者倾斜,承载亲责重负和社会世俗压力的单亲者,往往面临福利水平下降、心理和社会适应困扰加剧而成为弱势群体,或弱势地位更加凸显。
       随着孩子求学而迁徙,是单亲父母摆脱从前婚姻的阴影和社会歧视的一种方式。
       单亲父母往往比双亲家庭更注重对孩子的补偿,将所有的感情寄托赋予孩子,所以他们更愿意为孩子放弃原有的一切。而这种放弃,代价很大。一半以上的单亲家庭得不到离婚另一方的抚养费。在另外一个城市从头开始,单亲家庭承受的经济压力更甚。
       “其实我的压力很大,妈妈为我付出得太多,特别怕自己有何闪失,妈妈今后养老怎么办?”小余曾放弃一个很好的出国机会,课余打两份工,和家长一样,这些被陪读的学生肩上担子也格外沉重。
       专家认为,政府和社会应该给予单亲家庭更多的人为关怀,政策上给予优惠,比如就业促进、生活补助和优先考虑领取最低生活保障等,并在社区为单亲家庭提供心理咨询和家庭帮助,消除人们的歧视。
       人口迁移和城市化是近年来最热的话题,但以陪读为形式的迁移连人口学家都觉得意外。
       “这种随独生子女求学,而带来的连锁迁移是国内独有的。受经济、劳动保障等因素的影响,今后还可能成为一种重要的方式。”复旦大学人口研究所王桂新教授指出。
       “一方面,孩子读书需要更多的投入;另一方面,社会转型期,父母们还要承受下岗、失业的压力。漂泊到大城市,在孩子身边寻求精神寄托,同时也是就业的一种出路。”王桂新解读道。
       但现实却不容乐观,不论是下岗、失业,还是农业收入过低,追根究底城镇和农村不完善的劳动保障和养老保险制度,也许才是这些中年人不得不随着孩子颠沛流离的原因所在。他们在中年成为城市流动人口,等待着新的机会,但机会对于银发染鬓的他们来说少之又少,在这种等待中,他们很可能成为城市中新的边缘人群。
       “孩子在哪里,哪里就是家。”这句话里蕴涵着更多的辛酸,不可回避的银发浪潮和独生子女时代,选择陪读生活的父母只是诸多社会问题的一个结点。
       (林 甜摘自《东方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