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文艺杂谈]规范汉语言文字与弘扬民族文化
作者:胡媛媛

《文学教育》 2008年 第11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任何民族的语言都负荷着该民族深厚的文化内涵。罗常培在《中国人与中国文》中说:“语言文字是一个民族的文化结晶。这个民族的过去的文化靠着它来流传,未来的文化也仗着它来推进。”汉语是中华民族的母语,也是世界上使用最多的语言之一,更是联合国规定使用的国际语言。因此,学好汉语,用好汉语,使之发扬光大是十分重要的。以前,学术界对汉语言文字使用不规范现象就有过诸多批评和指正,但是,社会上语言文字不规范现象依然大量存在,可见规范汉语言文字的任务任重而道远。就当今社会汉语不规范用法。大致可以归为如下几类:
       一、读音不规范
       语言,是词和句子的物质外壳。凭借语言的帮助,人们的思想才能固定在词和句子之中。同时,人们要明确表达自己的思想,说话时必须注意自己语言发音的声、韵、调、重音以及语气等。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却出现了许多对字音说的(或读的)不规范的现象。某些常用字字音说的不规范。如,玫瑰(guī)被读成玫瑰(guì);眼睑(jiǎn)被读成眼睑(liǎn);而亚(yà)洲则被读成亚(yǎ)洲,等等。还有一些多音字字音读得也不规范。例如,处,读chǔ时,作动词用,如相处、处理、处罚、处方、处境、处分、处世等;读chù时作名词用,如报名处、办事处、教务处、总务处、处所等,可是荧屏却出现“和人相处(chù),正在处(chù)理”,吓(xià,hè),现代汉语规范字典明确指出,“恐吓、恫吓”,读hè不读xià,可是有一家省级电视台的一位主持人在主持纪念任长霞的晚会时,却说“任长霞不怕歹徒恐吓(xià)”,等等。
       二、错别字泛滥
       记得吕叔湘先生在1982年发表过一篇《错字小议》,开头的第一句是: “天天看书看报,天天看见错字。”时间过去了20多年,这种状况不仅没有改变,反而愈演愈烈。可见,国人对汉字的不规范书写,已经成了一个十分严重的问题。走在大街小巷,错别字往往叫人触目惊心。如某市一条大道的骑楼外墙上,高悬的一则公益广告牌上赫然写着“无偿献血、利人利己”,“己”错写成“已”。某邮电大楼待建工地的外墙上“提高城市综合品味”的红色标语非常醒目,可“品味”却系“品位”之误,等等。更让我们吃惊的是,现今的许多报刊杂志也是错别字泛滥,如2008年3月7日《文汇读书周报》第8版有一个栏目叫“东零西爪”,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这是“东鳞西爪”之误。再如,2008年5月5日《成都商报》第6版有篇新闻的标题是“陆昊接掌团中央41岁晋身正部级”。其中的“晋身”,显然应做“晋升”,等等。另外,许多商品广告乱改成语更是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如,精益求金(某化妆品广告),“金”应为“精”;鸡不可失(某餐饮广告),“鸡”应为“机”;鳖来无恙(某药品广告),“鳖”应为“别”;有口皆杯(某茶具广告),“杯”应为“碑”,等等。
       三、使用不规范的简化字、异形字、繁体字
       1955年,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发布了《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1962年3月,文化部、教育部、文改会、科学院共同成立了汉字字型整理组;1964年5月,编成《印刷通用汉字字形表》,包括印刷通用的宋体字6196个;1965年1月,文化部、文改会发出联合通知推行《印刷通用字字形表》;1986年,经国务院批准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重新发布了《简化字总表》。同年,国家文字工作委员会、中国新闻出版署重新发布了,《现代汉语通用字表》;1997年,又发布了《现代汉语通用字笔划规范》0由此可见,汉字的规范书写是何等重要,国家是何等重视。但是尽管如此,在实际应用中不规范字仍频频出现。如,街头“步”馆林立(“步”应为“餐”);“仃”车(“仃”应为“停”);“壤”应为“壤”;“豐”应为“丰”;“畏”应为“长”,等等。
       四、语法逻辑错误
       我们知道语法是语言中词、词组、句子的组织规律是语言的要素之一。光有词汇不能形成语言,只有运用语法规则把词组织起来语言才能成为交际工具。美国的著名语言学家格拉·布朗说:“语言的最高境界不只是掌握语言形式而是掌握语言形式以完成语言交际功能。”但是,现在很多人对语法的淡漠,确实令人揪心。如,2008年2月17日《辽宁晚报》B3版上有篇报道的标题是“沈城无流感爆发多是正常感冒”,其中“正常感冒”一语颇为刺眼,因为“正常”一词不能用来形容对健康造成危害的病症,用“普通”来形容比较恰当;再者,从逻辑上来看,既然断定沈城“无”流感爆发,就应该说“都是”普通感冒,而不是“多是”!再如,某车身上有这样一则广告:“一套住房并有按揭,均可抵押贷款。”其中“均”字未免有些前言不搭后语,很令人费解,细细想来,应是“也”字的误用。类似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五、标点符号的误用
       《标点》符号用法的规定有16种,在加上社会上常用的斜线号、虚缺号、隐晦号、星号等其他几种也不过20来种。但是,在日常应用中,其出错的几率却是很高的。常见的有这样一些,如,上海的越剧、沪剧、淮剧、安徽的黄梅戏,在这次会演中,都带来了新剧目。简析:并列短语不同层次的词语之间用逗号,不用顿号。句中“越剧、沪剧、淮剧”是上海的,属于一个层次“黄梅戏”是安徽的,又是一个层次,因此,“淮剧”、“黄梅戏”后应改为逗号。再如,我不知道这条路谁能走通?但我一定要坚定不移地走下去。简析:前一个疑问句中虽然有疑问词“谁”,但它不是疑问句,而是陈述句,所以问号应改为逗号。又如,以《健康生活、健康秩序》为主题的中央电视台2004年“3·15”电视宣传活动将由央视经济频道的11个栏目共同组织完成。简析:书名号标明书名、篇名、报刊名等。“健康生活、健康秩序”是活动主题,不能用书名号,而应该用引号。
       六、汉英混用
       虽然我们并不完全反对像“加入WTO”、“发现UFO”这样的用法,但是,在那些中英文混说中,英文不是完全正宗的英文,也不是英文字母的缩写,而是用那些与词语发音相同的字母替代的现象,如TMD(“他妈的”三个音节的第一个字母);BT(“变态”两字的第一个字母);I服了U(我服了你),CU(seeyou,再见);IC(I see,我明白了);BF(Boy friend,男朋友)等等,确实严重影响了汉语的纯洁性。
       七、网络语言的失范
       当网络走进千家万户时,网络语言的汪洋恣肆,也对现代汉语的规范产生了强烈的冲击。著名作家冯骥才说:“网络语言的异化倾向,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含蓄、严谨和精致,并给我们的民族语言带来了冲击,甚至造成了一定的烧伤度。”如,有学生在作文中写道:“7456,TMD!大虾、菜鸟一块儿到偶的烘焙鸡上乱灌水,这些水桶真是BTI哥们用不着PMP,到底谁是好汉,光棍节过招。”这样的例子在网上可谓随处可见。再比如, “版主”写成“斑竹”,“东西”写成“东东”,“邮箱”写成“幽香”,“用心写”写成“造砖”,“随意写”变成了“灌水”等。如果不熟悉网络语言。看了之后,真是不知所云。再有,网友们创造出一系列带有键盘特点的网络语言符号),如^_^(使眼色、T_T(流泪等表情符号,更是增加了人们的理解难度造成了交际的困难,破坏了表意文字的完整性。
       总而言之,汉语言文字的不规范使用,势必会给整个社会语文生活带来混乱,并严重影响国民整体文化素质的提高,甚至阻碍我国民族语言精华的弘扬,阻碍汉语的普及与发展。
       因此,对于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来说,认真学好汉语,规范使用汉语言文字,并使之发扬光大是不可推卸的责任和应尽的义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