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课文研析]《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
作者:陈爱鹏

《文学教育》 2008年 第11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教材分析]
       此文被安排在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1(必修)第二单元,该单元学习古代记叙散文。《烛之武退秦师》选自先秦历史散文《左传》,本篇所记述的是秦晋大军兵临城下,郑国危若累卵。受命于危难之际的烛之武,不费一兵一卒,不动一刀一枪,却使秦晋盟散约毁,两支人马自动撤离的故事。课文安排在单元的首篇,如何指导学生学好这篇课文,实现“由教到不教”,树立学生学好文言文的信心,这是一个关键所在。
       [学生分析]
       经过初中阶段的学习,高一的学生已经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对于文言文的阅读与学习已掌握一定的步骤,而且经过朗读训练,他们很容易感受到本文的独特之处,容易获得学习文言文的喜悦感与成就感,进而主动地加入到了解大意、归纳相关知识点的学习中来。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解决几个生字,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过程与方法目标:引领学生运用圈点、勾画、批注的方法,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在教师恰当的提升引导下,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理解课文内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习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置个人安危于不顾,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诵读课文,在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理解词句,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理清文章的脉络。
       [教学难点]
       理解高超的劝说艺术
       [教学设想]
       让学生自主寻找劝说艺术的资料,充分利用学生的课程资源生成新的课程资源;让学生通过合作、交流的方式来理解人物形象。提升学生精神层次,结合当前时代,培养人性中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策略]
       朗读法、点拨法、问题探究法、小组合作法。
       [教学安排]
       两课时。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想]
       1、由于学习文言文要付出比现代文更多的努力,因此通常同学们对文言文大都敬而远之。调查显示,多数同学都不大了解所学文言文的内涵,不了解那些隐藏在陌生语言下面的更深层次的人类的智慧,笔者力求引导学生走进文言文这个丰富多彩的世界。《烛之武退秦师》一文中说辞语言十分精彩,人物形象也栩栩如生,引导学生意识到这一点,就可能给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而逐步改变其对文言文的看法,培养起对文言文的阅读兴趣。
       2、《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背景对同学们来说非常陌生,可以让学生亲自查找资料,从而培养学生收集筛选材料的能力和自读能力。
       3、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老师只是一个引导者,把课堂还给学生是很必要的,所以教学过程中,更多是学生的小组讨论,教师适当的给以点拨,这样既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也培养了学生交流协作的能力。
       4、诵读是语文教学中一种重要的手段,在文言文教学中的作用尤其不可低估,所以本堂课自始自终以诵读为教学手段和依据,在诵读中赏析课文、分析人物。
       5、生活即语文,语文即生活。语文课堂应与社会生活紧密相连,因此结尾设计的讨论发言就是让学生乐于探讨并且有话可说,学有所得,并能学以致用。
       6、背诵一直是学生头疼的问题,所以笔者尽量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背诵课文,减轻学生的负担,增强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课前探究
       1、课前参看提示、注释,通读全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2、默读课文,边读边勾画自己认为重要的词语,以及理解起来有困难的词句,以便在课堂上讨论。
       3、指导学生课前利用图书或网络等搜集有关烛之武的资料,并准备小组交流发言。
       师生互动
       导语设计:张飞在长板坡一声呐喊吓退百万曹军。两千年前,更有英雄,只身前往强大敌人的帐中,只凭三寸不烂之舌,同样不费一兵一卒,退却强大的进犯之敌,保住了弱小的国家。此人谓谁?春秋时期郑国人烛之武。下面学习《烛之武退秦师》
       教学环节设计: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范读课文。
       2、生自由诵读课文。(注意字音、停顿。)
       3、生齐读课文。(师点拨字音、停顿。)
       4、生结合课文注释初步梳理课文。(边轻声朗读,边梳理。)
       二、再读课文,交流印象。
       1、生概述本文的故事。(1~2名学生用自己的话讲述,师引导大家概述。)
       2、学生分小组讨论归纳各段段落大意。(用四字短语概括)
       每组选代表发言,师引导大家筛选归纳:
       第1段:秦晋围郑。
       第2段:临危受命。
       第3段:智退秦师。
       第4段:晋师撤离。
       三、精读课文,深入探究。
       第1段
       (1)生齐读第1段。
       (2)师示范串讲梳理第1段。(为学生后文的接龙串讲做示范)
       (3)留时间学生质疑问难。(让学生在字词上得到落实)
       (4)师引导学生归纳本段知识点:(为后文学生的讨论归纳做示范)
       贰:对……有贰心;军:名词活用作动词,驻军;
       以其无礼于晋:介词结构后置句,还原后的正常句式应为“以其于晋无礼”。
       (5)师引导学生串析本段:同时多媒体展示《秦晋地理形势图》。
       “晋候、秦伯围郑”阐明形势:兵临城下,形势严峻。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阐明原因:两事均与晋利害相关,与秦关系不大,秦可以争取。
       “晋军函陵,秦军汜南。”阐述两军驻扎位置:两军分兵驻扎,郑有机会单独与秦接触,为烛说秦埋下伏笔。
       (6)师引导学生2分钟即兴背诵本段。
       第2段
       (1)男生齐读本段。
       (2)女生接龙串析本段。(师点拨)
       ①“佚之狐言于……师必退。”
       A、形象刻画烛之武的形象,未见其人,先闻其名(声)(即“才”)。
       B、在此也可窥见佚之狐知人善任的一面。
       C、还可窥见郑伯善纳谏的一面。
       ②辞曰:“臣之壮……也已。”
       进一步刻画烛之武的形象,是一位满腹才华,却未能被重用的大臣,人物形象更鲜活。
       ③公曰:“……”许之。
       A、郑伯首先自责,体现了明君风范,然后以国家利益、形势与个人利益的透彻分析感动了烛之武,可谓善于做思想工作。
       B、烛之武最终应允,决定以国家利益为重,只身去见秦伯,体现了他深明大义的一面。
       (3)生质疑问难,师点拨引导学生解决问题。
       (4)学生讨论归纳本段知识点:
       “已”:通“矣”,句末语气助词;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介词结
       构后置句,还原后的正常句式应为“佚之狐于郑伯言曰”;
       辞曰:省略句,补充完整后为“(烛之武)辞曰”;
       是寡人之过也:判断句,“也”字表判断。
       (5)师引导学生用5分钟即兴背诵本段。
       第3段
       (1)一生范读本段。
       (2)生借助注释细细梳理本段。(因为本段集中刻画了烛的形象、表现出其高超的游说技巧,所以让学生细细品味)
       (3)生接龙串析本段。(师点拨)
       ①“夜……秦伯”:说明形势危急,烛不畏危险。
       ②烛说秦伯运用了高超的攻心术:
       大家看课后练习三中的一句话:“天下之事以利而合者,亦必以利而离。”围绕这句话分组讨论,请三人一组,接龙串析烛之武的劝说语句,探讨其深刻的底蕴,先在组内交流,然后派一位代表在班上交流。说辩内容:
       无利可图 削其戒心
       亡郑利晋 予其防心
       存郑利秦 使其动心
       赐晋无利 激其恨心
       阙秦利晋 劝其死心
       说辩艺术:
       一是援古例今,有历史的回顾,有现实的分析;二是善于作比,本意是为保全郑国,言语上处处为秦国打算。从反面强调亡郑结果,只能使“邻厚”、“君薄”;从正面陈说保全了郑国,对秦不仅无害,反而“利秦”,便于“取晋”。三是语言得体。本是求人,却不卑不亢,高屋建瓴,语重心长,迫使对方就范。可谓有理、有利、有节、有体,从而出色的完成了游说使命。
       (4)生质疑问难,师点拨引导学生解决问题。
       (5)学生同桌讨论归纳,师引导学生归纳本段知识点:
       亡: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灭亡: 利: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受益;
       阙: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减少:
       鄙: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边邑;
       封: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疆界;
       厚: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增厚:
       薄: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变薄;
       乏困: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东:名词活用做状语;
       陪:通假字,通“倍”;共:通假字,通“供”;
       厌:通假字,通“餍”;说:通假字,通“悦”;
       阙:通假字,通“缺”或“掘”;
       以为:古今异义词,古意:把……当作;今意:认为。
       行李:古今异义词,古意:出使的人;今意:出行时带的包裹。
       东道主:古今异义词,古意: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今意:请客的主人。
       乏困:古今异义词,古意:缺乏的东西;今意:精神不好。
       何厌之有:宾语前置句,还原后应为:有何厌。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介词结构后置,还原后应为:若亡郑而于君有益。
       (6)师引导学生结合烛的游说步骤即兴背诵本段。
       第4段
        (1)女生齐读本段。
       (2)男生接龙串析本段。(师点拨)
       晋文公以“不仁”、“不知”、“不武”的理由退兵。看似冠冕堂皇,其实,“不仁”只是一个借口,如果真讲“仁义”,当初就不会发兵攻郑。“不知”是实质,“知”是理智,是对现实情况的客观分析,是对动武后果的冷静判断。“不武”是因为胜负之数,难以预料。所以,说到底,晋的退兵,是“利”字使然。
       (3)学生讨论归纳本段知识点:
       敝: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知:通假字,通“智”。 夫人:古今异义词,古意:那个人;今意:成年男子的配偶。
       去:古今异义词,古意:离开;今意:到,往。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判断句。
       (4)师引导学生即兴背诵本段。
       四、美读课文,升华感受。
       文章对“退秦师”的前因后果,只作简略交代,集中笔墨塑造烛之武的形象,请学生总结一下烛之武的形象。然后带着对烛之武的崇敬诵读课文。由学生分小组讨论后发言,师引导学生归纳。文章虽短,在人物塑造上却颇具匠心。文章第一段写国难当头,烛之武不顾年迈体衰,愿受君命,出使秦营,危难之际,突出一个“义”字。“夜缒而出”,寥寥四字,用语简洁,内涵丰富,有场景,有动作,便将垂垂老矣的烛之武形象跃然纸上,真真切切突出一个“勇”字。至于面见秦君,一番慷慨陈辞,言简意赅,实实在在体现一个“智”字。——大义、大勇、大智。《左传》善于通过精彩的人物语言,揭示人物性格,由此可见一斑。
       五、拓展练习。
       烛之武凭着三寸不烂之舌让乾坤倒转。生活中也同样需要劝说。设计四个话题,让同学们来劝说:网瘾现象、厌学现象。讨论时要明确角色,谁是劝者,谁是被劝者。这样讨论会更有针对性。(同学们分组讨论,相互劝说。教师巡回指导,及时指导学生讨论中出现的问题。)
       方法:
       ①分组讨论3分钟左右。
       ②每一组学生上台劝告完。其他同学评价。
       ③主要根据劝说的方法评论,说优点,也说缺点。
       ④教师评价时强调劝说所用的方法。
       ⑤师生共同分析有没有更好的劝说方法。
       课堂总结
       烛之武一人之辩,重于九鼎大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雄师。让劝说成为沟通人际关系的润滑剂吧!让劝说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立交桥吧!
       课后作业部分
       1、整理文章中重点词、词组、句式。
       实词:贰、军、师、子、是鄙、远、陪、赐、朝夕、版、唯。
       一词多义:若、说、辞、鄙微、之。
       词组:以为、“所”字词组。
       句式:判断句、宾语前置、省略句。
       2、推荐课外阅读《重耳之亡》、《子鱼论鱼》、《介之推不言禄》等篇目,开拓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