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文艺杂谈]自古美人最多情
作者:古林松

《文学教育》 2008年 第10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中国古代文学宝库里,群星璀璨,异彩纷呈,秀色可餐。阅读古代的诗文,常常会邂逅“美人”。例如李白的《长相思》:“美人如花隔云端。”杜甫的《寄韩谏议注》:“美人娟娟隔秋水,濯足洞庭望八荒”等等。在这些诗句中,“美人”很多时候并不同于现实的美女,而是一种美好理想的象征。
       在我国诗文中,中国文人的人生理想、人格理想、政治理想等等,都可以通过“美人”意象来加以表现。这个时候的“美人”,实际上是中国文化中骚人墨客所极力追求的一种具体而又飘渺的目标。说她具体,是指这种美好理想在诗人的脑海中是清晰的、明确的;说她飘渺,是因为这种美好理想在古代中国是不可能实现的,就像海市蜃楼一样的可望而不可即。一方面是不可克服的阻碍,另一方面是诗人执着不懈的追求,这就使得古代的这些诗歌文章,氤氲着一种深沉厚重的悲伤情绪。《诗经·秦风·蒹葭》最早写出了中国文化中的这种追求悲剧意识:“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中所追慕的“伊人”,就是指“知周礼的贤人”,所以有人把这种追求悲剧意识称为《蒹葭》模式。
       战国时期,我国古代第一个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在他的代表作《离骚》中,驰骋丰富的想象,将“美人”意象作为其美政理想的象征。其高尚的品质用“香草美人”表现出来:“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屈原开创了我国诗歌浪漫主义的优良传统,他的“美人”意象对后代文人影响很大。此后历代文人多以“美人”作为意象来寄托美好的理想,成为文学史上一道靓丽的景观。例如:曹丕的“南国有佳人,容华若桃李,朝游江北岸,夕宿潇湘沚”;阮籍的“西方有佳人,皎若白日光,被服纤罗衣,左右佩双璜”;王昌龄的“美人清江畔,是夜越吟苦。千里共如何?微风吹兰杜”;苏东坡的“窈窕兮余怀,望美人兮天一方”等等,这些诗歌中的“美人”,都寄寓着诗人执着追求的崇高目标,是一种美好理想的象征。
       在中国古代的这些经典作品中,作者都用了繁笔,对“美人”作了细腻深刻的描写与刻画。文艺作品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和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艺术境界,能使读者通过想像、联想,在思想感情上受到感染,这就是意境美。宋玉在《神女赋》中,对美人这样描述:“貌丰盈以装姝兮,苞温润之玉颜;眸子炯其精朗兮,……眉联娟以蛾扬兮,朱唇的其若丹,……动雾毅以徐步兮,拂犀声之珊珊。”这样容光焕发、体态娴雅、含情脉脉的美人,正是宋玉洁身自好的表露,而且意象的运用,丰富了文意,渲染了作品。曹植的《洛神赋》写河洛之神,名曰宓妃。并且对洛神初临时的情状作了精彩纷呈的形容:“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颻兮若流风之回雪。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蓉出渌波。”其形象之鲜明,色彩之艳丽,令人目不暇接。其他如张衡的《四愁诗》以美人喻君子,陶潜的《闲情赋》以美人寄理想等。在这些作品中,作者都对“美人”作了很多具体细腻的描写,以充分表现自己的崇高理想以及对美好理想的执着追求,给读者以审美的艺术享受。这些优秀作品都是这种追求悲剧意识的杰出篇章。
       当然,古代诗歌文章中的“美人”,有些也是实指美女的。例如《诗经·卫风·硕人》对卫庄公夫人庄姜的赞美:“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娥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历来受到人们的喜爱和颂赞。再如唐代朱庆余的《宫中词》:“寂寂花时闭院门,美人相并立琼轩。含情欲说宫中事,鹦鹉前头不敢言。”诗歌中的“美人”,是实指宫中的两个美女。所以,古代诗歌文章中的“美人”,究竟是实指美女,还是作为一种理想的象征,还需要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加以具体的把握。
       古林松,广东中山市教师进修学院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