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文艺杂谈]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性及其实施途径
作者:郭 昕

《文学教育》 2008年 第10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爱国主义是人们对祖国的忠诚和热爱,是千百年来各自祖国彼此隔离而形成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极其深厚的感情。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是推动我国社会前进的巨大力量,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不仅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新时期的迫切需要。
       一、爱国主义精神是时代的呼唤
       爱国主义精神在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抵御外来侵略和推动社会进步中曾发挥了重大作用,这种精神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今天仍然重要。
       1.改革开放与市场经济使得爱国主义精神受到一定冲击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建设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文化建设仍然滞后,同时受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在部分学生中滋长了拜金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思想,过多考虑个人利益,社会责任感淡化,唯利是图;国家观念和国民意识淡化,历史虚无,民族虚无,为谋取个人利益不顾一切。这些都使得爱国主义受到了一定的挑战和冲击。
       2.全球化和网络信息化弱化了爱国主义精神
       经济全球化和网络发展为文化传播提供了载体和渠道,促进了民族文化的交流,也使得各种不同的意识形态产生碰撞,西方的个人本位价值观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我国集体和国家本位的价值观。某些西方国家试图把自身的价值观强加给我国,并通过各种文化交流渠道向我国传播反动的政治思想、价值观念和腐朽的生活方式。这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使其对本国文化和生活方式的认同度下降,爱国主义感情减弱,爱国主义意识淡化。
       3.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前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达到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全社会形成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凝聚力,需要全国人民长期的艰苦奋斗。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弘扬民族精神,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与时俱进、自强不息、开拓创新的精神状态,推动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向前。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爱国主义精神既是建设小康社会的精神支持,同时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
       二、爱国主义精神是大学生发展成长的巨大力量
       相关资料显示,大多数大学生对爱国主义的认知和行动是正确、积极和健康向上的,大学生认识到个人的成才发展需要爱国主义情操,同时也清楚地知道自己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深刻地明白个人的爱国情感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关系到社会主义的前途和中华民族的兴衰成败。在我国奥运圣火传递和5.12汶川地震中,大学生的爱国热情高涨,学生们用自己的方式支持奥运圣火传递,也用自己的爱心关心地震灾区。但是学生的爱国热情有时候带有盲目性,如何正确引导学生的爱国热情,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是爱国主义教育需要重视的问题。值得注意的是,有部分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淡漠,缺乏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这样的大学生很难成为真正的爱国主义者,更不用说发扬爱国主义精神去建设祖国了。
       目前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取得了较好成绩,但仍存在一些不足:爱国主义教育理论性不强,还停留在简单的爱国知识宣传与教育上,未能形成系统深入的理论体系;爱国主义教育系统性不强,没有将爱国主义的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结合起来,也没有将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爱国主义教育实践性不强,仍处于对学生的教化和灌输知识层面,没有内化到学生个人行动中;爱国主义教育开放性不强,目前的爱国主义教育还处于较封闭的状态,未能将爱国主义教育放到整个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思考。
       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也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点。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培养爱国主义精神有助于大学生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助于弘扬和培育大学生的民族精神,增强他们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有助于大学生提高自身的爱国主义觉悟,校正可能产生的思维偏差和行为失范,逐步成长为推动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合格人才。
       三、高校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途径
       1.学校要为爱国主义教育确定思路,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
       学校要重视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赋予爱国主义教育以时代内涵,明确爱国主义教育的目标,创新爱国主义教育思路,创设爱国主义教育的环境和氛围,使大学生时时处处受到爱国主义教育和熏陶。以爱国主义思想指导学校规章制度的制定和执行,将爱国主义精神融入到学校的优良传统、办学思想、校训、校风中,有意识的营造集体主义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爱国主义的价值取向和舆论风气以及审美观念。通过布置校园文化设施,设计人文景观,使教室、图书馆、学生公寓等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阵地;通过广播、宣传栏、黑板报等宣传阵地,开辟爱国主义教育专栏,宣传爱国英雄人物及其先进事迹,宣传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奋斗历史和社会主义祖国的建设成就;加强校园网络建设,用科学的爱国主义思想信息占领网络阵地,为爱国主义教育创设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
       2.教师结合课堂文化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课堂教育是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渠道和基本环节,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是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最直接和系统的课程。充实目前开设的《毛泽东思想概论》、《思想道德修养》等课程的爱国主义内容,利用有层次的课程设计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其他专业课、专业基础课以及人文、社会科学选修课也要加强和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内容,使大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了解相关的国情,熟悉和了解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杰出历史人物和爱国英雄,在学习同时潜移默化地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对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要紧跟时事,利用国内外发生的重大事件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和引导活动。如在5.12汶川地震中,军民团结一致、众志成城、无私无畏、不怕困难、勇于奉献的精神是爱国主义精神的体现,地震中典型人物的英勇事迹也使得爱国主义在当代中国得到了弘扬。把握契机,大力弘扬地震中所反映出来的爱国主义精神,同时肯定学生的爱国热情,培养其为中华民族复兴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3.鼓励学生开展各种活动,在社会实践中感受生动直观的爱国主义教育。
       要重视和加强班委会、团支部和学生会的思想和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它们在课外活动中的主导作用。通过主题班会、民主生活和组织发展等形式,对大学生开展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形成热爱班集体和学校,团结互助、奋发向上的良好班风和校风。随着学分制的推行和学生自主创新意识的加强,学生对课外活动需求增加,而学生社团作为大学生课外活动的重要组织者,在组织和发动学生参加课外活动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爱国不仅表现在对祖国、对民族、对人民的深厚感情上,更表现在为祖国的繁荣、民族的振兴、人民的富裕而不懈奋斗的实际行动中。社会实践活动是大学生联系实际、接触社会、增进对祖国和人民感情的有效途径,也是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最直观、最生动的方式。改变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模式,将由学校及老师承担爱国主义教育任务、偏重爱国主义知识的课堂统一灌输,向爱国主义知识学习与社会实践相联系转变,鼓励学生积极开展勤工助学、社区活动和“三下乡”等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号召学生主动从爱国主义教育的客体变为主体,将对祖国历史的回顾、对祖国现状的歌颂和对祖国未来的憧憬,转化为自觉的爱国行动,并在践行这些爱国行动中锻炼和成长。
       爱国主义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许多要素系统及其互动,某一环节的断裂或缺失,都会影响爱国主义教育的最终效果。要有效选择、整合、优化爱国主义教育资源,将爱国主义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学科建设结合起来,将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学校与家庭、社会等有机结合起来;从大学生自身特点出发,遵循教育规律,循序渐进,才能增强爱国主义教育的整体效果,使爱国主义深入每个学生的心中,自觉把爱国情感同祖国的前途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用实际的爱国行动,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宣传部.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N].人民日报,1994—09—06[2].
       [2]列宁.列宁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79—580.
       [3]李贵峰.浅论新时期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问题及解决思路[J].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社会科学版), 2006(1):155-159.
       郭昕,武汉工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