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外国文学]从《灰色调》看哈代诗歌的现代意识
作者:陈 静

《文学教育》 2008年 第10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托马斯·哈代是英国著名的文学家。人们多熟知他的小说,但是对他在诗歌方面的成就却不甚了解。很多人甚至把他的诗仅仅看作他小说的点缀而已。然而,即使哈代只是一名诗人,不是小说家,在英语文学世界中也享有崇高的地位。实际上,在1865到1867年间,哈代是以诗歌创作开始文学生涯的,他热爱诗歌,本来想以写诗为生,后来因为种种原因放弃,这才转向小说创作。晚年时,他因为《无名的裘德》而备受评论界责难,于是他放弃了写作小说,在生命的最后三十年里又重新开始创作诗歌,并发表了许多诗集。让人不解的是哈代主要生活在英国维多利亚时期,。却在文学史上被尊为英国第一位伟大的现代诗人。以下,本文试图通过分析他早期的一首重要诗歌——《灰色调》来找出答案。《灰色调》写于1867年,1898年发表,是他的代表作之一。诗是这样写的:
       灰色调
       那个冬日,我俩站在池边,/太阳苍白得象遭了上帝责备,/枯萎的草坪上几片树叶发灰,/那是一棵白腊树落下的叶片。
       你看我的双眼,仿佛是在看/多年前已猜破了的沉闷的谜;/你我间交换的几句文字游戏/把我们的爱损得更加惨淡。
       你唇上的微笑充满死的滋味,/它的活力刚刚够赴死之用,/其中掠过了苦涩的影踪,/象一只不祥之鸟在飞……辛酸的一课啊: 爱情善欺善骗,/这一课从此为我画出你的面目,/画出上帝诅咒的太阳,一棵树/以及灰色落叶镶边的一池水。[1]
       一、自然的意象
       这首诗描写的是诗人多年前与女友分手时的情景。诗虽然不长,只有十六行,但诗人却花了一个诗节,即四分之一的篇幅描述分手时的自然环境,而且是置于篇首,显然对自然景物的描写是本诗的一个突出特征。首先诗的题目Neutral Tones是“中调”,但诗的第一行似乎并不中立。首先,时间设定是冬天,已然定下了冷色的调子。难怪诗的中译者直接将题目译为灰色调。作为一年中的最后一个季节,冬天的寒冷足以封冻任何生命体的活动,所以从第一行诗人就已经告诉我们他将描绘一幅冷峻萧瑟的画面。在接下来的两行里,自然环境的意象——白色的太阳、稀疏的几片树叶、枯萎的草坪等都印证了读者的推测。太阳在冬天一般是很宝贵的,因为它能给人带来温暖。但是诗中的太阳是白色的,仿佛受了上帝的责备。这样的太阳不仅无法放射光芒与温暖,反而使人感觉更冷。接下来,第三行诗人还提到枯萎的草坪上有寥寥几片树叶,如今已变得灰暗,看来叶子已经落下很久了。由此我们推测树叶已经落光了,因为新落下的叶子不会发灰。此外诗人提到叶子是从白腊树上落下的,一种树叶非常茂盛的树种。可如今它已经失去了往日的繁茂,只剩下寂寥的树枝。这不由得使人感慨造物主的无情。总体而言,在第一节里,有关大自然的意象大体可分为两类:1、表现色彩类,如白色的太阳、灰色的叶子。2、表现死亡类,如枯萎的草坪、凋落的树叶。但不论是哪一类,意象都是黯淡、寂寥、失去生命力的。使诗歌一开始就被定下了忧伤的调子,读者自然也不会期待置身其中的人会有什么快乐的事情。果不其然,这对恋人就像身边渐渐失去生命力的生物体一样,走到了爱的尽头。最后恋人之间的紧张非但没有解除,反而被吞噬于萧瑟的景物中。
       在诗人笔下,描写自然景物不仅仅是再现分手那天他看到的东西,或者说是痛苦决裂的象征,而是自然景物本身变成了苦涩的回忆,它和让人心痛的分手紧紧联系在一起久久在他心中萦绕。在这里,自然的意象不仅仅是人物行为发生时的背景,它是和人们的生活经历,尤其是生活中的痛苦紧密相连的。同时它与人物命运的结合提醒读者,自然并非总是美丽怡人的,相反它经常会展现残酷无情的一面,从而提醒我们生活中和谐美好的东西会转瞬即逝,人类的存在本身就是一个痛苦的过程。
       二、《灰色调》的现代意识
       从哈代对自然景物的描写,我们可以看到他与前辈,浪漫派诗人的显著差别。即使同他的同辈,如桂冠诗人丁尼生,他们也有显著差别。虽然哈代对大自然的神秘和美也很敏感,但是他摈弃了大自然具有同情和善意的观点,反对浪漫主义者的自我中心论。统治英国文学界达一百余年之久的浪漫派认为的大自然是美丽怡人、脉脉温情的。身处其中,人们能忘却甚至解除人间的烦忧,使思想境界得到升华。而且人们能在大自然中体会到天堂的狂喜,以及生命的喜悦与幸福。如华兹华斯在《抒情歌谣集》的序言中所说的,“人的激情和自然的美丽形式合而为一。”但哈代却认为热爱大自然是荒唐可笑的。相反它是“生来要活,却注定得死”(耶尔汗树林的故事)的芸芸众生、蹉跎岁月,痛苦生活的缩影。同时,他反对维多利亚时期关于人类“进步”的理论。虽然当时的大多数英国人仍然对维多利亚“盛世”沾沾自喜,他却“担心在物质文明日新月异的同时,人类的精神文明会日益销蚀,担忧随之而来的弱肉强食的战争会把人类拖向深渊。”(阮炜2004:20)因此他认为同时代的桂冠诗人丁尼生描绘的极乐景象显得荒唐可笑。这也使得他在同辈诗人中显得格格不入,不合时宜。
       然而,从《灰色调》里我们发现哈代创造出的自然的意象和他的后辈,现代派诗人非常相似。“英美现代主义文学全面反映了现代派作家截然不同的价值观。传统社会秩序的解体和一战的爆发使现代西方人的精神受到沉重的打击,悲观情绪和危机意识笼罩着整个西方世界。……英美现代主义作家试图通过文学作品来表现那些在冷若冰霜的商品原则面前和人性受到严重压抑的环境中的现代人的孤独感,异化感乃至病态心理。”(李维屏1998:45)在这种观念的指导下,他们笔下的自然迥异与先前的以桂冠诗人丁尼生为代表的维多利亚诗歌传统和十九世纪末唯美主义思潮影响下的美妙、恬静、宜人的自然。以现代派代表诗人托马斯·艾略特的诗歌为例。在艾略特的笔下,自然环境,尤其是人类居住的城市里的自然环境是一样阴暗凄凉。比如在他写于1915年的《序曲》里,艾略特描绘的是城市里黄昏时刻街头的情景,诗中的急雨,枯叶,孤单的马这几个简单的意象勾画出一幅冷清萧瑟,忧伤绝望的画面。很难想象生活在这种环境里的人们会过得幸福快乐。他们很可能会像那匹孤独的拉车马一样每天周而复始地重复着平淡单调的生活,孤独甚至绝望地活着。从这里我们仿佛看到了哈代的影子。因为《灰色调》里的几个简洁的意象同样带有极强的象征性。无论是白色的太阳,饥渴大地上的几片落叶,还是寂寞的白腊树都代表着单调、凄凉与无助,甚至是绝望与死亡。同时这些意象又和主人公爱情的失败相呼应,并融为一体,共同成为痛苦的回忆。从这一点上,我们发现哈代的《灰色调》是具有强烈的现代意识的。和现代派诗人的观点相似,他认为自然环境不仅仅是客观存在的事物,而且是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与生存状况的一面镜子。所以他笔下的自然也是与人物的悲剧命运紧密结合,带着浓厚的悲观色彩。自然对人并不友好亲切,相反它具有摧毁一切美好事物的力量,更别提人们在其中获得天堂的狂喜了。世界是残酷的,人是孤独和惶惶不安的,人所处的环境,不论是自然的还是社会的都充满了敌意。这些正是现代主义的思想基础。因为“现代主义者在创作中竭力表现的就是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物的对立关系和全面异化。”(阮炜2004:9)当然我们也应看到,哈代的诗歌在形式上较保守,仍属于传统范畴,没有全面突破。它与在庞德和艾略特移居英国后才蓬勃发展起来的现代诗歌在形式和内容上有明显差距,所以我们只能说他的诗歌带有强烈的现代意识。
       简而言之,从《灰色调》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到哈代反对他所处时代的乐观主义,带有浓厚的悲剧意识。他的诗歌因为不合时宜,新奇叛逆而得不到同辈人的理解赏识,但是他还是以自己独特的创作模式融合了现代意识和现代情愫,从而使他迥异于他的前辈及同辈诗人,成为英国文学史中一架承上启下的桥梁,启发了他的后辈作家。他在诗作中所表达的现代意识早已超越了他所生活的维多利亚时代,“领先时代五十年”,(陈焘宇编选1992:268)提前跨人了20世纪中叶。难怪公认是二十世纪英国最伟大的诗人奥登(W·H·Oden)公开宣称“哈代是我的诗歌之父”。
       
       注释:
       [1]此处译文选自《梦幻时分 哈代抒情诗选》飞白、吴笛译,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2。
       参考书目:
       1、陈焘宇编选:《哈代创作论集》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2
       2、阮炜:2004 《20世纪英国文学史》 青岛:青岛出版社 2004
       3、李维屏:《英美现代主义文学概观》上海: 上海外语出版社1998
       陈静,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英语教育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英美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