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新作快评]评张驰的《北京女人的可娶之处》
作者:金立群

《文学教育》 2008年 第10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散文的风格多样性有一个重要源泉,那就是各有不同的地方文化。各有不同的地方文化孕育出了各有不同的具有地方特色的表达方式、表达语态,从而使文章呈现出不同的风貌。而地方文化最成熟的代表,便是代表了北京的京派文化和代表了上海的海派文化。即如此篇来说,便有京派文化的风味。
       首先从语言表达上来说,这篇散文文风直率、干脆、利落,语言之中可以让人感到那么一种“冲”劲,同时又不乏幽默和调侃。诸如“其实,她们平常也重物质,追求享受,谈恋爱也讲究门当户对。可她们更看重情分,如果现实利益跟情感发生冲突,她们肯定会选择爱情,而把利益放到一边”这样的句子,很平常很干脆,如果换做海派的余秋雨来表达,大概又要声情并茂地说“当我走进她们的内心世界,深深感动了,她们其实真正看重的,还是情分……”
       说到直率,这篇散文也做到了有一说一有二说二,有关北京女人的优点缺点全有,挺实在的,既不刻意美化北京女人,也没有给北京女人抹黑。至于调侃之处,那就更是随处可拈了,而且调侃的方向是全方位的,既包括对海派女人等外地女人的调侃,也包括对咱北京女人的自嘲,光明磊落,绝不会给人不阴不阳的感觉。这正是北京人说话的特点,也是京派文化的特点,和海派文化那样喜欢营造气氛、情调,曲曲折折,在半遮半掩的开放中不时来点发嗲的味道大不一样。
       然而,这篇文章并非纯粹是耍嘴皮子的作品。结尾三段,出现了一丝伤感。这恰是京派文化的最根本的特质和精髓所在。因为京派文化从根子上来说是重传统、重稳定,重千百年流传下来的各种“理儿”的。它对缤纷变化的世界并不拒绝,却始终保持一份警觉;它对日渐稀少的传统并不盲从,却始终保持一份留恋。我想,这归根到底还是一种“重情分”,不仅对人如此,对生活中的一切都是如此——就好像贾宝玉有了薛宝钗,却并不能替代、越过他对林妹妹的感情。“北京女人”如今差不多也成为“过去式”了,这实在是一件让人黯然神伤的事情。但是京派文化的伤感也同样干脆利落,伤感一会,眼眶刚刚湿润,便迅速擦干,又恢复了调侃——或许自己当初就“夹杂了很多幻觉和错觉”,“时光荏苒,现在再看女人,眼神儿肯定不对了”。其实这调侃的背后,心绪还是复杂的。所谓“含泪的微笑”,正是对这种京式幽默的概括,经老舍先生的发扬光大,看来到现在也依然不乏传人。
       总之,这篇散文颇有韵味,粗看似乎和常见的品评各地女性的时尚文字无甚差别,但是仔细品来,还是能感觉其中所包含的文化底蕴。而它给散文写作学习者的启示便是:必须深深地植根于本乡本土的日常生活、日常情感,并且善于将本乡本土的生活文化体验转化为自己的风格特色。写作并不一定需要去远方拜求名师,因为你身边的所有人其实都可以成为你的老师。
       金立群,文学博士,湖北经济学院艺术与传播学院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