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课文研析]《我的空中楼阁》案例
作者:陈绚丽

《文学教育》 2008年 第09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围绕中心,多角度展开内容
       比喻、对偶、排比、衬托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及表达效果
       2.过程与方法
       整体感知——具体分析
       “点”的突破——“面”的认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亲近自然的情感
       艺术化的生活情趣
       二、教时 一课时
       三、教学过程
       1.预习课文,依据文意选择某一角度作一幅写意图。
       2.整体感知。思考:谈谈阅读文章后的总体印象或总体感受。(板书关键词)
       诗情画意 优美 清新
       3.把以上“意”与“境”合而言之,用一句大白话说,即:
       我有一间小屋,在一座山的山脊上,那里的环境美极了,那里的生活美死了。
       请问:作者是怎样写出充实的内容的?
       以小屋为中心,多侧面、多视角展开内容:
       1)多侧面
       小屋与山体 小屋与树木
       小屋与天地 小屋与空气
       小屋与光线 小屋与山路
       小屋与夜色 小屋与鸟语
       2)多视角
       远看与近观
       俯瞰与仰视
       以小屋为中心呈辐射状关系,这一思维方式,曰“发散性思维”。发散性思维的恰当运用,使文章血肉丰满。
       4.文章的优美,一个重要的因素是语言美。
       这里仅从修辞角度作一点探讨。
       文章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1)比喻:“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
       2)除了比喻之外,还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对偶与排比。凝练、整齐、雅致。
       对偶与排比,构成整句。这样文章的语言整散结合,又使语言具有了参差错落、摇曳多姿的变化美。
       3)其余略说——语言通篇清新活泼,溢采流光,斐然成章。
       5.朗读全文(女、男同学各读一半)
       6.意义探究
       1)作者真有这样一座小屋吗?
       联系标题,以及文中有关描写。
       2)为什么作者向往这座小屋呢?
       此问涉及文章主旨,答案为向往“独立、安静”、充满诗意的生活。与“独立、安静”相对,是约束、牵制,是嘈杂、喧嚣。可知,文章是针对现实,有感而发。
       作者的“小屋”对于身在都市中的人们,神而往之。
       诗意的栖居,城市园林化。
       7.拓展。
       对台湾诗文的印象。
       狼之独步
       (台湾)纪弦
       我乃旷野里独来独往的一匹狼。
       不是先知,没有半个字的叹息。
       而恒以数声凄厉已极之长嗥
       摇撼彼空无一物之天地,
       使天地战栗如同发了疟疾,
       并刮起凉飒飒的,飒飒飒飒的凉风;
       这就是一种过瘾。
       象征手法,展现了一个文化独行狭形象。
       陈绚丽,上海市曹杨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