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名家小辑]论倒水
作者:朱铁志

《杂文月刊(选刊版)》 2005年 第08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旧时官场的险恶,不单表现在凌迟车裂、株连九族上,更表现在鸡零狗碎的日常生活之中。相对于酷刑的残忍,“日常小事”似乎不足挂齿。但看过朱世慧的戏剧小品《奴才》的人,无不对官场生活不寒而栗、齿冷三天。甚至可以说,官场的险恶恰恰表现在人们习焉不察的小事上。有关的记载在二十四史和野史笔记中俯拾皆是。今天不说别的,单表一表“倒水”。
       众人聚会,相互倒水,既表示关爱和尊重,也使气氛融洽,本是人之常情,寻常小事,不必论的。但一杯清茶到了官场,情形就大大地不同了。倒与被倒,先倒与后倒,多倒与少倒,快倒与慢倒,转圈儿倒与固定倒,都大有讲究。倒好了,事半功倍,能倒出仕途经济。倒坏了,事倍功半,能倒掉顶了多年的乌纱。可别小瞧了这杯茶,在它的清纯澄碧之中,多少人青云直上重霄九,多少人倒霉背运下地狱。它是海,在平静的外表之下孕育波浪;它是云,在洁白的表象之中聚集风暴。倒这杯茶,非有十年八年的修炼不能到火候。它的学问,是令人不得不仔细揣摩、悉心领会的学问。除非你远离官场,否则它是你的必修课。打四分,可以维持现状;打五分,可以继续升迁;打三分,就得卷铺盖滚蛋。有人悟性高,三五年无师自通;有人悟性差,十年八年仍不得道,最后冤死在这杯茶里亦未可知。套用一句“文革”语言:这哪里是茶,分明是……
       假如您光临官场,不必看座次、问尊卑,一看倒水的情形就什么都明白了。那位手提暖瓶、点头哈腰、硬把挺直的身板儿弯成四十五度的中年男子,必定是仕途坎坷又贼心不死的家伙。再看那位天庭饱满、满脸油光、挺着肚子的先生,一面提着暖瓶,一面声音洪亮地招呼着“大家喝水啊、喝水啊”,似乎正把玉液琼浆赐给子民,他不是领导谁又是呢?也不妨关注一下那位花枝招展的女士,虽说年龄显然已逼近中年,但看装束、听声音,似乎正走着“今年二十,明年十八”的路子。倒水时分,嘴里也不闲着,先是一个柔美的亮相,接着就是一声嗔怪:“开起会来就忘记喝水,上火怨谁呢!”表面上是指责,可听起来简直比奉承还舒服,要不那位满脸油光的先生怎会乐得合不拢嘴?这位半老徐娘是什么身份还用我唠叨么?
       有时倒水还要冒另一种风险:不倒吧,领导不满,觉得这个人怎么这样傲慢;倒吧,群众不满,觉得这个人是个马屁精。倒亦忧,不倒亦忧,进退两难,这倒如何是好?就要审时度势、权衡利弊,果敢行事。群众虽然能咋呼,但毕竟只能制造舆论,不能制造利益。所以,精通“倒术”的前辈都毫不犹豫地选择了“主攻领导,兼顾群众”的套路。迄今为止,均无大碍,这就令人深思。
       说是一杯水,其实不是水,旧时官场的情形就是这样,人性的扭曲、人格的畸变、人与人关系的异化,就在这一杯水的倒法中发生了。说来令人惭愧,所谓人的尊严、人的价值,有时真是脆弱得很。不过是一点权力、些许诱惑,人就变成杯中的一缕茶叶,随波逐流了。
       但愿旧日的故事永远成为过去。谁想喝水,自己倒就是了。别往茶杯中附加那么多不属于人的生理需求的东西。
       [选自《你笑的是你自己》台海出版社出版/王 青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