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文学教法]营造情感氛围 凸显语文魅力
作者:朱山花

《文学教育》 2008年 第03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由此可以看出,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魏书生老师成功的教育实践也在于他为我们构建了语文教育的情感世界。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当情感的血液在知识的肌体中欢腾跳跃的时候,知识才会融入人的精神世界”。因此语文教学要“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生活,关注学生发展,加强对学生思想感情熏陶感染,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将语言能力的培养融入到一种积极的、愉悦的情感氛围中,语文教学才会成为一片沃土,才会如花般富有魅力。
       那么,如何让我们的语文教学如花般富有魅力,笔者认为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一、要把情感教育的阳光洒进课堂
       中学生正处于一种情感迷茫状态,这是一种无法忽视的客观现实。一般来说,这种情感的迷茫状态从初中开始出现,到后来渐渐明显。伴随着青春期的开始,封闭型的心理状态把不被人理解的孤独感和渴望被人理解的欲望同时带来了,而社会、家长、自身的压力及日益繁重的学习任务和名目众多的各种考试带来的心理压力,都使这种情感迷茫(或称饥饿)状态无法回避。如果不在教学过程中,特别是语文教学过程中充分重视对中学生的情感教育,就不能保证他们的情感得到良好的发展。
       同时,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具有不可多得的先天性优势。纵观现行的中学语文教材,确系“文质兼美”,形神俱佳,贮藏着大量的情感因素:这里有对祖国的爱、对人民的忠、对事业的追求、对信念的执着:这里有赤子之心、莫逆之交、男女之情、手足之谊:这里有拍案而起的激愤、大地动容的悲壮、催人泪下的凄切、细雨霏霏的柔婉:这里有开怀的笑、嚎啕的哭、会心的喜悦、无名的烦愁……为语文教师进行情感教育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是中学其他学科所难以企及的。
       这就要求我们教育者依据一定的教育教学要求,通过相应的教育教学活动,促使学生情感领域发生积极的变化。以情感教育所特有的魅力,成为科学教育之入口和开发科技创造力的重要教育途径,成为道德教育之艺术化形态和孕育美好道德行为的必由之路。语文教学是情感性很强的工作。因此,语文教学要注重对学生的情感教育。
       二、教师要进行情感引领
       由于教学活动是一种双边的活动,情感的显著特点是感染性。列夫·托尔斯泰说过:“把自己体验的情感传达给别人,而别人为这些情感所感染,也体验到这些情感。”教育学家夸美纽斯也说:“教学的艺术就是一种教来使人感到愉悦的艺术。”所以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使学生充满情感,教师就应该善于把自己的情感感染到学生。而课堂教学的情感起动首先是教师要有饱满的情绪。教师上课的情绪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上课情绪。一个上课声色俱厉或者精神萎靡不振的教师与一个上课态度祥和、精神饱满的教师的教学效果那是绝对不能同日而语的。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努力创设愉悦的教学环境,消除学生紧张心理,活跃课堂气氛,拉近师生之间的情感距离,学生在乐学的氛围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才可能达到教学的理想境界。
       教师进行情感引领时要把握适当的原则。
       首先,要善于发现课文中蕴含的情感。
       只有善于发现课文中蕴含的情感,方能恰当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年级的升高,选入的课文所蕴含的情感愈加丰富和细腻。只要认真读书,就能找到情感线索。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情”,总的来说有三个方面,一方面是教师“体验”过的情,一方面是学生“潜伏”的情,一方面是教材“内蕴”的情。列夫·托尔斯泰曾说过:“把自己体验的情感传达给别人,而别人为这些情感所感染,也体验到这些情感。”学生的情感激情就受到教师体验的情感的感染。
       其次,养成“披文入情”的阅读习惯
       叶圣陶先生曾指出:“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墩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墩站着作者,通过这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不但会面,而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利作者的心情契合。”所以,要想在语文教学中激活学生的思维,提高学习语文的效率,就必须纠正“天马行空”式的分析,引导学生养成“披文入情”的阅读习惯。苏霍姆林斯基语:“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个土壤上。”学生在乐学的氛围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才可能达到好的效果。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入情”,是实施情感教育的主要途径。
       再次,想象入情。
       教者引领学生感知描述性优美语言时,依据已有知识经验,在头脑中形成表象,像过电影一般,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从而透过语言文字达到领略作者表述之情的目的。
       如在意境联想中理解情感。理解意境需要想象,理解情感更离不开联想,有了丰富的联想才能准确地把握作者的脉搏理解其表达的真实情感。王维的《使致塞上》就是这样的一首诗。诗句中:“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作者通过自己的行程和沿途所见的景色来写自己的感受,这时就需要借助联想和想象:一个官员,带着不多的随从,前去边塞慰问将士。他迎着风沙,似蓬草般孤零,大雁“一”字排开,北归旧巢。大雁北归,应是春天,怎么会像飘飞的蓬草?从而含蓄地表达出作者遭受排挤的无法言传的情感。然而作者的视线忽然转变,变成了碧天黄沙,视线升腾处,一缕狼烟;黄河杳无尽头,而长河之上,是那一轮圆圆的落日。联想和想象中事物构成一幅苍凉又大气的立体画面,表现了诗人孤寂幽微的难言情怀与豁达的心境。通过联想和想象,同学们就不由自主地进入诗的意境,对诗歌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
       三、领情入境,让学生产生审美的情感体验
       教学活动是培育生命的一种艺术活动。《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思想感情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该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在教学中,只有当学生的情感升华为一种审美体验时,才会使学生领悟难以言传的意义。因此,教师要善于调动电影、绘画、音乐、舞蹈、朗诵等艺术手段,创设一个自然和谐、有利于身心开放的“心理场”,以情激情,以情传情,以情动人,激发并保护学生的想象力,激活学生的创造精神,使学生进入“妙悟”的自由状态,产生愉悦的审美体验。
       1、音乐导入,可起创设氛围、调节情绪之用。
       创设氛围:能让每一个同学“入戏”,可算得是教学上了高境界了。这里创设氛围便尤其显重要。播放的乐曲能让学生随其喜而喜,随其悲而悲,随其怒而愤,随其虑而忧......从而进入角色,可谓“未成曲调先有情”矣。如,一位青年教师在上《背影》这课时,开头就放了《背影》这首歌,其内容就是根据课文来创作的,一下子就把学生原本因上公开课的那点紧张带入了文章的意境,思想集中在了文章内容中去了。
       2、涵咏法。古人品鉴诗文,主张熟读成诵,力求达到“文若己出”的境界。也就是充分尊重作品,通过朗诵,把主观感受同作品实际统一起来,渐入佳境,沉浸在作者所创造的艺术世界里,爱作者所爱,恨作者所恨,使情操的陶冶寓于审美享受之中。这种方法可运用在适合朗读的文章中。
       3、画面展示法:这是教学中最常用的方法。展示的画面包括学生的绘画、投影、录像等,它能生动直观地再现某一生活情境。但画面的展示要掌握时机、注意方法,千万不能因此局限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更不能因此降低语言文字训练的质量。
       4、语言描绘法:在教学中,教师满腔热情、绘声绘色的描绘,对学生的感知起着重要的支配作用,能使学生随着教师的描绘,进入特定的情境,加深理解课文内容和词句,并产生丰富情感。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当情感的血液在知识的肌体中欢腾跳跃的时候,知识才会融入人的精神世界。”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的学习活动成为通往深层的生命结构的审美活动,才能完善学生的人格构建,才能完成从教学关系向审美关系的转化和升华,从而达到教学的理想境界。也只有这样,才能使语文教学成为一种内化知识从而陶冶情操的活动,让情感如同一股强大电流,使语文教学迸发出独特的火花,让语文成为灵魂的震荡,让语文成为思想的闪光,让语文教学如花般富有魅力!
       朱山花,浙江舟山市普陀二中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