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文章写法]引导学生依境出言进行写作
作者:马卫平

《文学教育》 2008年 第01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古人说“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可见生活是创作的源泉,生活中的“世事”和“人情”进入到学生的头脑中,形成积累,触动了学生的心灵,就能激发学生的欲望,进而运笔写作。但这些“世事”“人情”一般是原生态的,是具有特定的情境的,需要写作者进行艺术加工才能熠熠生辉。因此,在实际的写作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依境出言,学生才能下笔生花,从而大大提高教学质量。
       “黄昏蹒跚在苍茫的原野里。最后看见他好像醉汉似的颓然倒下,消失在黑夜里了。” “黄昏”和“黑夜”的交接点是特定的情境,作者是如何依境出言而达到妙笔生花的呢?“他好像醉汉似的颓然倒下”是作者的依境出言,作者采用拟人的手法,把黄昏比拟为一个醉汉,取得了特殊的效果,不仅醉汉摇摇晃晃的形象如在眼前,而且仿佛还能听到醉汉沉闷地倒地,砸在黑夜的大地上的声音,这样简短的几个字却刻画得有形有声。如果让学生写的话,往往是平铺直叙,很难出色。由此可以看出,在学生具体的写作过程中,要想使自已的语言丰富生动,富有表现力,依境出言是必不可少的艺术加工技能。
       “我吃了一吓,赶忙抬起头,却见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这是鲁迅在《故乡》中描写的杨二嫂,在“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的叙述基础上,运用比拟的手法让我们在眼前浮现出杨二嫂“上窄下宽”的形象,同时还让我们体会到了“我”对杨二嫂的看法:同情她的辛苦劳作,对她这种自私自利、爱贪小便宜的小市民形象表示厌恶。
       再比如,“就在‘大虫’弯腰专心致志地抓鱼的时候,李响掏出枪来,对着他的后脑勺,开了一枪。‘大虫’立刻像一条大鱼似的扑进了水里。”(《土匪李响和人质刘玉秀的故事》)土匪“大虫”在抓鱼是特定的情境,在这种特定的情境中,“大虫”被另一土匪李响打死并扑倒在水里的铺叙后,顺势用“大鱼”的比喻,既让我们眼前浮现出了当时的景象,同时也让我们体会到了人质刘玉秀对土匪之死的轻蔑,收到了主观情感寓于客观描写的效果。
       依境出言,不仅在描写事物,刻画人物性格和体现主观倾向性等细节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还可以在结构全篇,特别是短小的篇章中起着下笔生花的作用。如蒋本正的《一壶茶》:淡淡的一壶茶/父亲喝了一辈子/我接着喝/那天,不小心/打碎了一个茶杯/浸湿了放在桌上的一沓诗稿/弄得一些句子、段落/都有了茶的味道。(《诗刊》2006.8下)纵观整首诗,最关键之处,即诗眼是最后的“弄得一些句子、段落/都有了茶的味道”,而这诗眼正是在前面铺叙的特定情境中,顺势拈来的,这看似不经意之笔却使整首诗具有了诗的意境和韵味。再如《接电话》:电话响了,/拿起话筒,没有声音;/电话又响了,/再拿起话筒,没有声音;/电话再次丁零零,/犹豫片刻,听到亲昵的声音,/心儿砰地一跳——/差点断了/ 一根鲜嫩的藤!(《诗刊·校园版》2004第3期)这首诗同上一首一样,诗眼是在最后的“一根鲜嫩的藤!”,把电话线比做藤比较新颖,而且用“鲜嫩的”来形容,也预示着美好的未来,充满着勃勃的生命活力,也暗合了“千里姻缘一线牵”的寓意。
       依境出言,根源于对生活的感悟,它是对生活的“情动于中而形于外”的表现方式。古人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作文教学中如果做到“鱼”“渔”兼授,在生活的基础上,既能从作文的精彩例证中品味出写作的奥秘,又能反观生活,表现生活,就一定能取得最佳的效果。
       马卫平,山东省临邑师范学校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