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文坛扫描]信息16则
作者:舒 坦等

《文学教育》 2007年 第12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新闻一束
       ●鲁迅文学奖将新增青年作家创作奖
       据中国作协党组书记、副主席金炳华在全国青年作家创作会议上所作报告《新世纪中国文学的青春远航》中透露,鲁迅文学奖从第五届评奖开始,将增设“青年作家创作奖”。据了解,作为我国具有最高荣誉的文学大奖之一,“鲁迅文学奖”目前设有七大奖项,分别为“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全国优秀报告文学奖”、“全国优秀诗歌奖”、“全国优秀散文、杂文奖”、“全国优秀文学理论、评论作品奖”、“全国优秀文学翻译奖”。此次宣布下届起新增“青年作家创作奖”,这是进一步重视和加强青年文学人才的培养、扶持工作的举措之一。(舒坦摘编)
       ●路遥文学馆在延安揭牌
       占地约180平方米的路遥文学馆,11月17日在延安揭牌,并正式对外开放。路遥是我国当代著名作家,也是延安大学的校友。路遥文学馆位于延安大学著名的窑洞建筑群一排,背靠安葬路遥的文汇山,面临窑洞广场,馆名由当代文学大家王蒙先生题写。文学馆由序厅、主体馆、文学研究室等几个部分组成,展示了路遥生前各个时期的百余幅珍贵照片,刊登路遥作品的部分原始报刊,各种版本的路遥著作,国内外纪念路遥的文集与研究专著等。馆内还展出了路遥作品的部分手稿、路遥创作时使用过的写字台、椅子、台灯和电扇等实物。(舒坦摘编)
       ●第九届香港中文文学双年奖揭晓
       第九届香港中文文学双年奖日前揭晓,共有16部优秀作品及其作家获奖。本届双年奖得主为:新诗组的洛枫《飞天棺材》及昆南《诗大调》;散文组的陈云《旧时风光:香港往事回味》;小说组的陈汗《滴水观音》;文学评论组的许子东《香港短篇小说初探》及叶辉《新诗地图私绘》;儿童少年文学组的周淑屏《大排档·当铺·凉茶铺》及韦娅《蟑螂王》。另有8部作品获得推荐奖。由香港特区政府文化事务署辖下香港公共图书馆和香港艺术发展局合办的本届双年奖共有200多本本地作品提名参选,数量为历届之冠。参选作品水平甚高,展现出香港文坛新人辈出、百花齐放景象。“第九届香港中文文学双年奖”是颁予2005至2006年期间,由香港作家撰写及在港初次出版的优秀中文文学作品。(舒坦摘编)
       ●第三届湖北文学奖揭晓
       第三届湖北文学奖12月24日揭晓,本刊执行主编晓苏凭借短篇小说集《金米》获得该项殊荣。湖北文学奖于2001年开始评选,第一、二届为两年一评,第三届改为三年一评,本届评选2003年至2005年在全国出版或发表的作品。本届获奖作品有:长篇报告文学《梦之坝》(刘继明)、评论集《小说家档案》(於可训)、中篇小说《马嘶岭血案》(陈应松)、长篇小说《圣天门口》(刘醒龙)、中篇小说《洪荒时代》(何存中)、短篇小说集《金米》(晓苏)、散文集《接近风的深情表达》(王芸)、长篇小说《像天一样高》(姚鄂梅)。评委会认为,把真实的社会人生体验、睿智的思考融入精美的艺术表达和审美创造之中,是这些获奖作品的共同特点之一。8部获奖作品中有5部是小说,这反映出湖北作家对当代中国文坛“重文体”(即小说)一如既往保有较强的把握能力。评委会对晓苏《金米》的评语是:每一个小故事折射的都是我们周围的世界,情与欲、爱与恨、善与恶的纠缠,主人公暧昧而矛盾的情绪心态,委婉含蓄,令人叹息,达到了对人物内心真相的完整表达。(舒坦摘编)
       作家声音
       ●柏杨称他的小说创作受益于鲁迅
       人民文学出版社推出了“典藏柏杨”丛书,以历史、小说、杂文三大系列,大致描摹出台湾著名作家柏杨“十年小说、十年杂文、十年历史文丛”的创作生涯。柏杨著作虽以杂文与史学最为知名,但其创作却肇始于小说。“典藏柏杨”小说卷首度引进收录了柏杨创作生涯中仅有的两部长篇和他几乎所有的中短篇小说,是中国内地首次系统地介绍其小说作品。“典藏柏杨”小说卷收录的两部长篇小说《旷野》和《莎罗冷》,以台湾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青年人的爱情悲剧为主题,探讨爱情与人性、爱情与人生的问题。《凶手》和《秘密》两部短篇小说集,则以挣扎在社会底层的普通人为主角,以他们的人生悲剧反映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台湾社会的真实状况。说起小说创作,柏杨自称受鲁迅影响甚深,“鲁迅的小说对我影响很大,杂文对我影响较小。看过鲁迅的小说,你会感受到一种精神压力,你要思考,不会愉快。受鲁迅的影响,我创作小说也是出于爱心和使命感,不去考虑有没有世俗利益。”(舒坦摘编)
       ●阎连科说写作不再让他愉快.
       作家阎连科系列作品结集成《阎连科文集》,日前由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阎连科接受采访时说,收录在文集中的作品是他目前最完整和最重要的作品,囊括了他半生的写作。他直言,写作于他,如今已经不是一件愉快的事情,只是证明他还在这个世界上呼吸和走动,还在和朋友、读者交流。“最近十余年来,我已不能在写作中得到怎样的欢愉。之所以还这样一天天坚持写,是因为我的年龄和身体都不允许我再有一次职业选择。”阎连科说,“如果有一天我不再写作了,那不等于我已经死去,只是说我已经不愿意再和人说话交往;不愿意面对这个世界发出自己独有的声响。”阎连科表示,家乡农村凋敝的情势、侄男甥女们烦乱艰辛的生活以及周遭的现实生活,都让他感到隐隐的厌恶和惶恐。(舒坦摘编)
       ●北岛质疑“伤痕文学”称呼
       由澳门利氏学社主办的中国当代文学研讨大会“中国现代文学中的个人与社会”11月29日至12月1日在澳门举行。这是国内第一次由海内外文学研究者一起参与的中国当代文学研讨会。大会的议题十分广泛,包括顾彬、欧阳桢、杜博妮等海外汉学家及中国的阿城、北岛等几十位作家、研究者参与了这次会议。在会议上,来自复旦大学的张业松指出,以刘心武刊发于《人民文学》1977年第11期的《班主任》算起,今年是“伤痕文学”发表30周年。有必要重提和重新理解这一概念。他认为朦胧诗、韦君宜的《思痛录》、老鬼的《血色黄昏》等都可以归为广义的“伤痕文学”范畴。但这一说法激起了朦胧诗代表诗人北岛反驳,“我们当年在创办《今天》的时候就有一篇文章叫做《醒来吧刘心武》,对当时的所谓伤痕文学已经非常不满。”诗人北岛表示,仅用一个概念来总结一个时代是危险的,“那不是一种打开,而是遮蔽”。笼统地用“伤痕文学”来称呼那个时代的文学,实际掩盖的是80年代文学现实的大量细节。另一位研究者沈双表示,她对这样的概念和命名非常不认同,《班主任》在今天看来是令人非常不满意的作品,形式传统,结论也过于简单化,概念化。(舒坦摘编)
       ●徐贵祥认为好作品一看就懂
       作为解放军出版社科技编辑部主任,徐贵祥编了很多书;当业余作者,也写了一些书,诸如《明天战争》、《历史的天空》、《八月桂花遍地开》、《仰角》、《高地》等等,也获得了一些荣誉。但这些作品总是在虚构,他觉得应该写写自己、写写身边的那些事情了。虽然很多故事到了最后已经跟生活的真实大相径庭,《特务连》仍然是一部虚构的作品,但这部作品的生活体验较之徐贵祥其他作品可能要真实一些深入一些。从写作角度上看,徐贵祥的多数作品视角都是选择在作品的外围或曰上空去俯瞰或者透视,惟有《特务连》,徐贵祥采取了忽而亲临其境、忽而凌驾其上的半人半神的视角。他说,写到动情处,往往连自己都出现了思维障碍,搞不清楚哪个情节是真,哪个故事是假。他只好自我安慰地想,也许这种似是而非真假难辨的状态,正是小说创作的最佳状态。所谓投入,大约就是这个样子。徐贵祥说:“我坚持认为,一部好的作品应该是简洁的、明白的,一个敬业的作家,应该最大限度地使用自己的建构能力,将生活的错综复杂的原材料精心筛选出来,严密组织起来,巧妙建造起来,把一切复杂的劳动留给自己,把简洁通晓的作品献给读者。好作品首先要让人看得懂,换句话说,好书一看就懂。”(舒坦摘编)
       
       作品信息
       ●鹿桥名作《未央歌》将出繁体大陆版
       使作家鹿桥驰誉文坛的小说《未央歌》,在海外与《围城》齐名,但该小说始终没有在内地单独出版。如今离鹿桥23岁时写作本书已过去65年,黄山书社从台湾商务印书馆取得版权,将于12月下旬首次在内地出版繁体横排版《未央歌》。全书60多万字,内地版一字未删。鹿桥原名吴讷孙,1919年出生于北京诗书世家,先后就学于西南联大及耶鲁大学,系美术史专业博士,以后就教于美国多所大学。著有《未央歌》、《人子》、《忏情书》等文学作品。鹿桥曾一再表示,这部以西南联大和昆明为背景描写抗日战争时期青年学生生活的小说,是一部“以情调风格来谈人生理想的书”。1937年,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于11月1日开学。1942年,刚毕业于西南联大的鹿桥在昆明郊外的山洞里开始了《未央歌》的创作,当时他才23岁。结果此书拖了14年,直到1959年才在香港人生出版社的帮助下由鹿桥自费印行,遂风行海外。该书1967年由台湾商务印书馆发行,迄今先后九版重印逾50次总计售出200万册。历史学家许倬云曾请他去台湾大学演讲,《未央歌》开始风靡台湾大学校园,歌手黄舒骏也曾赴美拜访鹿桥,并将《未央歌》改编成流行歌曲,将书中人物名字嵌入歌词,在大学校园传唱一时。(舒坦摘编)
       ●《合肥四姊妹》引进出版
       12月9日,耶鲁大学历史学家金安平女士撰写的《合肥四姊妹》一书由三联书店引进出版。该书讲述了合肥名门张家四姐妹——张元和、张允和、张兆和、张充和的传奇故事。四姐妹分别嫁给了著名昆曲演员顾传玠、语言学家周有光、文学家沈从文和德裔美籍汉学家傅汉思。通过四姐妹跨越三个时代、近百年的生活经历,该书形象地勾画了20世纪中国的沧海桑田。据了解,作者为写作该书,曾查阅大量资料,包括张家家谱,并深入采访了四姐妹。在作者笔下,张家是一个循规蹈矩的大家庭,妾是标准的家庭摆设。当四姐妹的母亲去世后,祭奠仪式持续了49天。同时,作者还描写了四姐妹的鲜明个性,如精通中国传统文化、88岁时还每天练3小时书法的张充和,缘何放弃了她所喜爱的一切,安家到一块陌生的土地。由于四姐妹中的三妹张兆和是文学家沈从文的妻子,因此本书不仅具有历史意义,还具有了文学意义。本书中最生动的章节便来自沈从文、张兆和之间的往来信件,它们既有对现实世界的生动反思,也有充满激情的爱的宣言。(舒坦摘编)
       ●《秋海棠》再上荧屏
       30集电视剧《秋海棠》已在央视8套黄金档开播。原著《秋海棠》是上世纪20年代鸳鸯蝴蝶派的代表作,被冠以“民国第一言情小说”及旧上海“第一悲剧”的称号。小说取材于真实事件,描写了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京剧红伶秋海棠与罗湘绮的爱情悲剧。1942年,小说被改编成话剧,由“话剧皇帝”石挥主演,历演150场。1986年,该小说被香港TVB改编成电视剧,主题歌《秋海棠》传唱一时。20年后,“第五代”导演何群再次挑战经典,将小说《秋海棠》改编成30集同名电视剧。电视剧《秋海棠》对小说中的人物原型进行了提炼和完善。主人公从原小说中一个被侮辱和被损害的软弱形象,变成了“台上是名旦,台下是硬汉”的男人形象。导演何群表示:“在秋海棠身上,舞台上的女性美和生活中的男性美,恰好形成了一种鲜明的反差,也突出了这个人物对事业、对生活的积极进取。”(舒坦摘编)
       ●王朔出版《新狂人日记》
       自《致女儿书》十月上市后,王朔又推出小说随笔集《新狂人日记》,收入2007年私人日记及两篇短篇小说。书名是王朔起的,他说,“有些人不是说我疯了吗?我就是中山狼,得志便猖狂。本书日记部分主要是2007年上半年我在网上发表的文字,肆无忌惮,伤及无辜,那时很难体察正常人的心态,回头看看,有些话是不合适,后来我是有点发疯了。”至于书名是否有跟风鲁迅之嫌,王朔笑称,“狂”不是鲁迅的专利。书里的《骇思想》和《死后的日子》是2003年写的小说,重回王朔当年“写自己”的路线。《死后的日子》源于王朔对于一个深夜的北京的感受,“书名是个比喻,深夜和白昼的北京完全是两个层面,小说描述了那些细微的感受”。王朔称两篇小说加起来大约十万字,都是和《我的千岁寒》差不多“最好”的文字。王朔认为《骇思想》和《死后的日子》和《致女儿书》是同一个主题的作品,属于“写砸了换个角度再接着写”的衍生品。(舒坦摘编)
       外国文坛
       ●拿破仑爱情小说手稿被发现
       一页由法兰西第一帝国皇帝拿破仑·波拿巴亲笔所写的爱情小说手稿12月2日在巴黎奥塞纳特文学艺术拍卖行拍得354000美元,创下了单页文学作品拍卖最高价。该页手稿出自于拿破仑所写的一部小说,这部小说是世界上唯一现存的拿破仑小说手稿,专家估计如果这部小说全部拍卖,将会创造新的世界纪录。拍出的单页手稿是拿破仑1795年所写短篇小说《克里深与欧吉尼》最终定稿的第一页,原为一个不愿透露姓名的法国家族私人收藏。拿破仑1795年所写短篇小说《克里深与欧吉尼》是拿破仑在世时从未出版的小说,以拿破仑自身的爱情罗曼史为背景,零散记录了他与德西蕾·克拉里的短暂爱情。令人震惊的是,德西蕾·克拉里是拿破仑嫂子的一个妹妹。学者们也是最近才认识到该页手稿的重要性。一直以来,人们都认为它是拿破仑所写的演讲稿的一页,内容是描写关于一个名叫克里莎的历史人物的。直到最近拿破仑基金会的一位历史学家彼得·希克斯从凌乱字迹辨认出它是小说《克里深与欧吉尼》的开篇,外界这才认识到这页手稿的真正价值。《克里深与欧吉尼》这部小说的原始手稿只有22页长,写于拿破仑26岁时。此后,拿破仑把他的精力转向了政治。可以说,这部小说的发现和拍卖揭开了这位历史伟人的神秘面纱。(舒坦摘编)
       ●大江健三郎新作挑战“晚期风格”
       大江健三郎日前推出新作《美丽的安娜贝尔·李毛骨悚然而逝》,这部小说被誉为大江晚年作品中的明珠,也是他自称的最后两部作品之一。作为向萨义德遗著《晚期风格》(OnLateStyle)的敬礼之作,该小说体现的并非大江历久弥坚的圆熟技巧,而是对自己晚年创作风格的大胆“破局”,因而格外引人关注。两个月前,象征萨义德最后的思考的《晚期风格》一书日文版出版,大江健三郎亲笔在该书封面上题写了推荐语,并称自己早就受到好友萨义德的鼓励,一直在为自己“最后风格的小说”做准备。《晚期风格》探讨的是,艺术家到了晚年风格会发生突变,不是如人们想象的往成熟和圆润里面变,而是大胆背弃以往的风格,体现出自我放逐的精神追求。而大江的新作显然是在为上述论点进行“现身说法”,从另类的书名,到封面上的裸体少女,乍一看令人很难相信这部小说是大江的作品。小说的书名出自爱伦·坡抒情诗的巅峰之作《安娜贝尔·李》(AnnabelLee),大江称自己早在17岁时就被这首诗所打动,“永远的美少女”安娜贝尔·李的形象始终在脑海里挥之不去,这也成了他此番创作的一大契机。大江在接受日本著名读书杂志《波》月刊的采访时说:“我早已步入七十多岁的老境,《美丽的安娜贝尔·李毛骨悚然而逝》也许是我最后的两部作品之一。”他笑称,正因为如此,他要在临死之前,让自己的作品显得年轻而有朝气。(舒坦摘编)
       ●奈保尔封笔作中文版面市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印度裔英国作家V·S·奈保尔三年前在接受印度媒体采访时表示,当年出版的《魔种》是他的最后一部小说,七十多岁数的他已经失去了写作下一部作品的精力。日前,这部封笔之作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引进出版。事实上,奈保尔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之后出过两部小说,《半生》和《魔种》。他说前一部是履行与出版社的合同,后一部为封笔之作。这两部关于印度和印度人的小说有着同一男主角。奈保尔称《魔种》将联结起自己曾生活过的不同的世界,是《半生》的续作,讲述一个男子为了改变印度贫穷的状况而参加游击队,但却发现这样的抗争只是一种虚假的姿态,最终他因为杀死了三个警察而被投入监狱。而《半生》则描写了《魔种》男主角父母的婚姻,他的父亲违背教规故意追求一位异族姑娘。但两个阶级并未真正融合,两人婚后生活很不幸福。见到孩子的缺点,丈夫想,“这来自她的家庭”;妻子则抱怨,“这来自他的家庭”。如此,男主角只想早日离家,留学去英国,走得越远越好。(舒坦摘编)
       ●莱辛称因特网引诱了整整一代人
       由于本届诺贝尔文学奖获奖者多丽丝·莱辛缺席颁奖典礼,日前,诺奖官方网站全文刊载了她的获奖致词。在这篇名为《未获奖者致词》的文章中,莱辛呼吁人们不要沉溺于电视和网络,因为作家“不会从没有书的房子里突然冒出”。致词中,莱辛对比了津巴布韦简陋教室里的孩子对书本的渴求,和英国北部一所贵族男生学校糟糕的阅读状况。她认为,在有条件读书的发达国家,电脑、电视和网络给人们的思考能力带来了极大的影响。“因特网用其虚无引诱了整整一代人,理性的人们即使承认他们为此而上钩,但却难以再得到自由。比如,他们可能发现一整天都在阅览博客中过去了。”莱辛说,“阅读成就完人,阅读令男人或女人充满信息、历史和其他所有的知识。”当一些人写信给她,表示“我也要成为作家,因为我和你出身的房子一样贫穷”时,莱辛的回答是:“这很难。写作,作家,不会从没有书的房子里突然冒出。”(舒坦摘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