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写法]用作文题撞击出学生构思的灵感火花
作者:常小鸣
《文学教育》 2007年 第12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学生在写作文的过程中,会碰到许许多多的难题,在这些难题中,首要的难题是“没有东西写”;其实,“没有东西写”只是学生的一种错觉,学生是有个性、有情感的活生生的人,对社会生活和自己身边的人和事都有自己的观察和感受,也都有一些自己生活内容的积累,他们怎么会“没有东西写”昵?学生觉得“没有东西写”,大致有几种原因:一是有的内容自己印象深,但觉得不一定典型,不一定可以作为写作文的材料:二是碰到的事情较多,头绪繁乱,较为琐碎,不能很快从这些材料中理出头绪,找到较完整、有个性、有价值的写作素材;三是生活内容较为简单平常,自己的感受能力较差,能留下深刻印象的事较少,有的内容早已被大量的庸常琐事所湮没,要找出一些材料写作文实在有难度:四是观察能力较差,对事物的观察不够具体细致,脑子里只有非常模糊和笼统的印象,到了写作文时,当然觉得脑中一片茫然;五是有的生活内容当时有印象,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内容都泛化到无意识结构之中,渐渐淡忘了,因此写作文时也会感到没有材料写。
因此,学生写作文时感到“没有东西写”,说到底,还是观察能力、感受能力、比较鉴别材料的能力、选择材料的能力较差导致的。
学生既然有生活,但又“没有东西写”,这就向写作教师提出了挑战:要帮助学生找到写作材料,帮助学生构思作文;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有很多,其中有一个重要之点在于,教师要对作文题进行深入研究,善于用作文题激活学生思维,在思维活跃之时打开学生思路,在受到肩迪的时候撞击出构思作文的灵感火花,在感受、体悟、比较之中找到合适的写作材料;写作教师不仅是擎火者,举起思想的火炬照亮学生在作文之路上的前进方向,写作教师还应是激活构思作文灵感的点火者,用作文题做为火把,点燃学生的思维之火、构思之火。
一、作文题要新颖
我们曾听到许多大、中、小学生谈他们的苦恼,他们说,一到上作文课,老师把作文题朝黑板上一写,让学生写作文;这些题目一般是:《暑假中的一件事》、《我最熟悉的人》、《游玄武湖》等等。这些作文题早在四、五十年前,南京市中小学生就在用它们写作文了,可谓“几十年一贯制”;特别是《我最熟悉的人》,南京市某重点小学的学生反映,他们写这个题目写了二十多次,这位同学说:“我写《我最熟悉的人》,先写爸爸妈妈,再写姑姑姨姨,再写爷爷奶奶,再写表哥表弟,从最熟悉的人写到最不熟悉的人,我的作文还是没写好”。
上述作文题的最大弊端就在“陈旧”。题目应是全文的“题眼”,应该有最能引起人兴趣,最能引人思考,最能显示某一段生活内容的特点,最具引人联想想象的功能,要让学生一看题目就觉得很有意思,很新颖,立刻有“想写”的欲望和冲动,这时他们的思维才会活跃起来,兴奋起来,大脑一旦从抑制状态进入活跃状态,大脑内部各种神经通路传达信息的速度才会加快,作文所需要的回忆,再现、辩识、比较、选择、删除等一系列工作才会加速完成;人的大脑总是容易时新颖奇特的事物引起兴趣和关注,而对陈旧、重复、单调的事物容易产生疲倦和排斥,这种疲倦感很容易使大脑神经细胞和神经通道在传递信息时受到阻滞,大脑皮层就会处在抑制的状态,这就会使写作文所需的各种能力不能得到最高水平的发挥,因此想写出较好的作文愿望就会落空。
笔者曾解读过联邦德国的作文题和日本等国的作文题,他们的作文题全然没有中国某些学校作文题的陈旧和重复,他们的作文题往往比较新颖,如:《如果成吉思汗当年没有统一中国,对日本有何影响?》、《我心目中的英雄》、《在途中遭遇暴风雪》等等。
借鉴了别国的经验,我们摒弃了那些“几十年一贯制”的题目,设计了一些较为新颖的作文题,如:《同桌的你》、《球迷侃吧》、《××的微笑》、《第三宿舍的姑娘们》等,在学生写作文时,这些作文题一出现在黑板上,立刻引起了热烈的讨论,促使学生积极投入、认真思考,后来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二、作文题要具体
所谓作文题的“具体”,一般指题目要小,要实在,要在作文题的中心词前适当地加一些限定词,这样可以使学生容易把握,较快地找到思考的大致范围,以及构思作文的切入点。例如:《暑假里的一件事》这个题目就比较平淡,题目也比较大,学生不太容易找到合适的材料。如果这个题目改成《暑假中最难熬的一个下午》、《暑假中新结识的朋友》、《暑假的最后一天》、《暑假中打工的那些日子》等等;这些题目显然要具体一些,范围小,内容集中,学生容易产生写作的兴趣,能迅速进入重现、搜索、比较、选择、删除的作文阶段,因为“有话可说”,写起来也就“言之有物”,不空泛、不笼统,一般来说,学生可以写出较好的作文。
作文题的“具体”,往往和“印象深刻”、“感受强烈”、“内心受到震撼”等因素紧密相关;因为“印象深刻”,事物在大脑中留下的表象比较清晰,写起来才会把过程叙述清楚,一些细节才能写得生动精彩,惟妙惟肖,人物形象才能栩栩如生;因为“感受强烈”,“内心受到震撼”,作文才会有较强的情感色彩,字里行间饱含真情实感,作文才能打动人,感染人。在联邦德国的作文题中有这样一些作文题范例;如:《令人毛骨悚然的五分钟》、《在途中遭遇暴风雪》、《第一次单独外出旅行》、《飞机遇险—惊心动魄的瞬间》等等;我们曾在写作课上尝试着用这些题目让学生写作文,事实证明,这些题目对学生写好作文确实起到了激活思维的重要作用。
后来,我们和学生共同研究设计作文题,学生很有兴趣,设计出的作文题都能让学生产生写作的强烈愿望,如:《血色柿子》、《我一直珍藏着那份工资》、《爱恨母亲》、《街头修车人》等等;许多学生就是因为看到这些作文题,一下子觉得心中豁然开朗,找到了材料,理清了思路,写出了文情并茂的作文,较快地提高了作文水平,他们的作文很快被报刊杂志选中发表。
写作教师在设计作文题时,除了要考虑前文提到的各种因素外,还要想方法让作文题有一定的趣味性;有趣味的作文题,容易引起学生写作文的兴趣,促使他们积极思考,让他们觉得写作文并不是那么高不可攀,神秘可怕的事情,在轻松幽默的心态和情绪中,也照样可以写出好的作文来。
有一定趣味的作文题,其主要作用是让学生换一种心态,即让心情从紧张的状态中解脱出来,进入一种轻松自如的境地。从心理学的角度看,紧张的情绪常常会使大脑皮层处于抑制状态,特别是压抑住了潜意识的活动;而情绪较为松弛的时刻,大脑则处于较为活跃的状态,尤其是大脑潜意识的活动较为活跃。此外,大脑皮层的活跃可以使大脑皮层中的神经网络的活动加快,神经元构成的神经通道更加通畅,大脑传递信息的速度也会更加快捷,这无疑对学生寻找作文材料,构思文章,确立中心,安排层段等写作活动的顺利展开,大有裨益。
为了了解学生对哪些作文题比较有兴趣,我们和学生共同分析了报纸、杂志上的作文题,得知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往往是他们经历过的生活,或者说是他们熟悉的生活;完全陌生的生活不可能写出有趣味的作文来:对这些生活中有巧合、揣测,双关、反转等元素的事情和人物,往往可以设计出一些较有趣味的作文题。
比如,有的同学的父亲就是他的班主任,于是我们就据此设计了一道作文题《那天,班主任把我找去》;有的学生喜欢篮球明星乔丹,我们就设计作文题《永远的“飞人陛下”》;有的同学害怕老师,我们就设计作文题《原来老师并不可怕》;有的同学是歌星的“粉丝”,于是我们就设计作文题《无与伦比的歌手》等等,这些作文题由于贴近学生生活,切合学生的生活经验,有个性也有趣味,深受学生的欢迎,他们用这些作文题也写出了较好的作文,有的同学由于作文题激活了他们的灵感,因此他极为迅速地完成了作文的构思,挥笔写就,一气呵成,一篇篇上乘佳作就这样创造了出来。
三、作文题要能激发学生独立思考
在笔者任教的班级里,许多同学曾说过,“我根本不会写作文”,“我从小学开始,老师就说我不是写作文的料”。其实,事实并非如此。在十多年的作文教学改革实验中,我曾多次让学生用《我心目中的英雄》为题写作文,这个题目让许多同学有话可说,各抒己见,写出了非常优秀的作文。有个学生王罡,平时少言寡语,他写这个题目写的是他心目中的英雄诸葛亮,他这篇作文材料详实,描写生动,显示出王罡广博的知识和深厚的古文功底:还有的同学写他心目中的英雄是胡锦涛,表现出这位同学对有关资料的掌握和熟悉,对胡锦涛安邦治国能力的景仰;有的同学写他们心目中的英雄是朱熔基,在文中不仅有他对朱熔基生平的介绍,还显示出这位同学对经济学理论的理解非同一般。
除了这个题目,还有不少同学在作文中表现出他们对生活、对改革、对大学生求职、对大学生心理等许多问题的看法和见地。由此可见,不是学生不会写作文,是我们对作文的研究和对学生的引导不深入、不到位。
经过长期的实践,事实告诉我们,给学生出作文题时,题目一定要有较大的思维空间,作文题不能“有所暗示”或“不需要思考,题目早有现成答案”;提出的问题,必须要学生自己查资料,自己归纳概括,最终得出自己见解。比如:《“美国校园枪击案”对我们有何启示?》、《对中国水患我们应当如何治理?》、《伊拉克战争显示出未来战争中军事武器会有怎样的发展?》、《如何看待当代大学生“找工作难”?》等等。事实证明,绝大多数学生对这样的作文题持欢迎和重视的态度,他们上网查资料,对问题做了详尽的分析和归纳,写出了许多好文章;他们普遍认为这样的作文题对训练他们独立思考、逻辑思维、理性分析、思维角度和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帮助较大,这样的训练是十分重要也是十分难得的。
为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还必须注意作文题不能单一,要用不同的作文题适宜不同类型的学生,让他们都能有话可说,都有机会受到查资料、分析问题、归纳问题等多方面的理性思维训练,让他们在写作训练中逐步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因此教师通常在出作文题时,要考虑到每个学生的心理结构是不同的,心理图式也迥然有异,作文题如果过于单一,就可能会出现有的学生适合写此作文题,题目和他的心理图式相对应,因而他可以深入学习研究,得到多方面的训练,而有的同学可能会因为题目和他的心理图式相差太大而无话可说,因而不太可能深入学习思考,不能受到较为全面的思维训练,作文训练的效果相对较差。过去有的学生反映“我不会写作文”,有老师批评学生“不是写作文的料”,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作文题出得太少,作文题过于单一,因此有的学生心理图式和作文题不对应,导致学生“无话可说”,因而写不出作文来。
考虑到学生心理图式的差异,一个写作教师至少要准备一百道作文题,每次布置学生写作文时,教师至少要出七、八道作文题,这才能基本满足学生作文训练的需要;对那些心理图式仍和作文题不能适应的学生,可以让他们根据自己的知识积累,自己拟定作文题。
由于写作文是对学生思想素质、思维能力等方面的全面训练,是培养创新思维和创造型人才的重要方法,因此能否迅速进入“写作文状态”就显得很重要。思维活动的进度能否加快,思维通道是否畅达,思维是否能迸发出灵感的火花,这和作文题的设计紧密相关,因此,写作老师应深入对作文题进行研究,真正做一名学生构思作文灵感火花的点火者,激活他们的思维,让他们受到更全面、更深入的思维训练,为培养更多的有独立思考能力的创造者,做出自己的努力。
常小鸣,南京晓庄学院人文学院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