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古典重读]《前赤壁赋》与《渔父》的比较阅读
作者:庄小虎

《文学教育》 2007年 第10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比较阅读是治学的一大方法。《前赤壁赋》是北宋苏轼的散文名篇,《渔父》是战国时《楚辞》中风格独特之作,两者问世虽然先后间隔千年之久,但若把它们放在一起,进行比较阅读,却能发现许多意想不到的问题,有助于加深对两文的认识,现大略分述如下,以就教于大方之家。
       一、《渔父》作者究竟是谁
       《渔父》作者究竟是谁?历来有不同的说法,古代学者多认为是屈原,如汉代王逸、南宋朱熹;现代学者多认为是无名楚人,如郭沫若、王力。然而在我们把《渔父》与《前赤壁赋》进行阅读比较时,就其某些令人注目的相似点,会对现代学者否认屈原为作者的观点,产生新的怀疑。《渔父》与《前赤壁赋》最突出的共同点是主人公均以第三人称出现,均以主客问答形式表现两种思想的矛盾斗争。就《前赤壁赋》作者在文中自称“苏子”,难道我们就不可以认为《渔父》中的“屈原”亦为自称?就《前赤壁赋》中“苏子”与“客”的对答被公认为苏轼儒道两种思想展现的借托,难道我们就不可以认为《渔父》中“屈原”与“渔父”亦为作者积极入世与消极避世两种思想的化身?既然《前赤壁赋》中的“客”已被公认为虚设人物,那么,《渔父》中的“渔父”就一定是真实人物吗?对照宋洪兴祖《楚辞补注》:“《卜居》、《渔父》,皆假设问答以寄意耳”,朱熹《楚辞集注》:“《渔父》者,屈原之所作也。渔父盖亦为当时隐遁之士,或曰亦原之设词耳”的说法,我们对古人认定屈原为《渔父》的作者,不能等闲视之,冒然否定。
       二、最早的赋篇是否就是荀子的《赋》
       无可否认,《前赤壁赋》是赋的典型之作,它采用对话问答,铺陈其事,韵文与散文结合的方式叙写,鲜明地体现了赋体文学的特征。但当我们把《渔父》与《前赤壁赋》比较时,则能发现《渔父》同样具备这种特性。但令人费解的是,当今中国古代文学史论者几乎众口一词,认为最早的赋篇是晚屈原约27年出生的荀子的《赋》,难道就因为荀子公然标明自己的作品为“赋”,《渔父》却被后人冠以“辞”么?假若如此,那我们需要注意的是,“楚辞”是汉代编辑者取的名字,正如“诗经”是西汉儒生取的名字一样。在西汉刘向以前,对屈原的作品或称“辞”或称“赋”,西汉以后,辞赋也一直混称。如《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屈原)乃作怀沙之赋”,《汉书·艺文志》:“屈原赋二十五篇”。事实上,《楚辞》中的《渔父》和《卜居》首创对话问答、铺陈其事、韵散结合的方式,并为后代赋家仿效,若能正本清源,拨乱反正,廓除“辞”的假象,应是赋的滥觞之作。
       三、《前赤壁赋》汪洋恣肆、风流蕴藉的文风源自何方
       《前赤壁赋》作为一篇文情并茂的散文极得后人的赞赏,它那汪洋恣肆、风流蕴藉的文风究竟源自何方?这除了作者思想学问博大精深,颇受老庄影响之外,当受益于《楚辞》以及其中的《渔父》。就前所述,《前赤壁赋》的赋体特征,当源自《渔父》和《卜居》,而非荀子的《赋》篇。另外,它那散文与诗歌结合的方式,部分语言词藻,亦蜕化于《渔父》及《楚辞》等其他篇章。在《渔父》中穿插了一首“沧浪歌”,在《前赤壁赋》中则穿插一首“骚体诗”,既文又歌,从而使文风潇洒,不同凡响。“沧浪歌”含蓄蕴藉,哲理深邃,“骚体诗”同样如此,都具有寄托讽谏之意。并且“骚体诗”几乎全化用屈原《九歌》诗句,如“骚体诗”的“桂棹兮兰桨”、“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则分别化自《九歌·湘君》的“桂棹兮兰枻”、 《九歌·湘夫人》的“目眇眇兮愁予”、《九歌·少司命》的“望美人兮未来”,立意亦与《九歌》同,以美人寓君王,表达自己仰慕君王而不遇的政治失意之情。另外,《前赤壁赋》中“知不可乎骤得”句,与《九歌·湘夫人》中“时不可兮骤得”句,几近翻版。由此可见,《前赤壁赋》的创作当受《渔父》及屈原其他作品的重大影响。
       庄小虎,男,江苏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语文教研室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