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天地]公开课没有年龄界线
作者:李勇兵
《文学教育》 2007年 第05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为了加快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步伐,目前全国中小学校都在轰轰烈烈地开展校本教研活动,以校为本,以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研究的对象,目标在于研究和解决教学实际问题,总结和提升教学经验,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学习型组织,而教师全员参与是校本教研活动顺利开展的重要前提。
作为校本教研重要内容之一的公开课,对于促进教师发展、提高教学水平和推动新课程改革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某学校却给公开课划定了年龄界线:35岁(35岁以上为公开课“退伍”教师,可以不上公开课;35岁以下教师是公开课的“必检”对象)。在有些教师眼里,似乎上公开课只是青年教师的分内之事,是他们的“特权”。
青年教师确实是学校、是教育事业的生力军,学校的长远发展要靠他们,经验不足的他们需要好好培养,多多磨练。青年教师精力充沛,思维敏捷,对新事物有较强的接受能力。尤其是近年来,计算机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广泛应用,现代化、信息化的多媒体教学是他们的强项。在众人眼里,多媒体的运用成了许多优秀公开课的必备手段,是公开课获得较高评价的重要因素。相反,“三寸不烂之舌”、粉笔、教鞭等具有象征性的传统教学手段,在新课程改革的浪潮中渐渐退隐,失去了它们的主场地位。因此,公开课成了青年教师弄潮的把手戏,是他们出类拔萃、张扬个性、展现自我的舞台,而我们的长者只能是望尘莫及、望课兴叹啦。
“岁月不饶人,年纪大啦,反应迟钝了,手脚麻木了……”这些确实是年长者无奈的事实,也正是我国企事业单位职工退休的一个最主要的原因。我国有关法律规定男、女教师退休的时间分别是60岁与55岁。令我感到困惑的是,“三十而立”“四十不惑”正中间的35岁又该怎样定位呢?35岁以上是不是就真的无所壮举,成不了大器,没得拼头了呢?
本人认为,35岁正值壮年,精力和激情并不亚于青年人,且生活积累和理性思维优于青年人。翻开世界人物历史长卷,中、晚年建立丰功伟绩或有所成就者比比皆是:毛泽东领导中国人民历经几十年的革命建立了新中国;齐白石晚年跻身于中国画坛;文学巨匠高尔基后期文学作品的出炉等等,无数事例说明中、晚年同样是个人事业有所发展、有所成就的重要年龄阶段。
“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生活中、事业上,一个人所要抗争的主要不是身体的健康状况,而是他的思想、意志,只要想学、乐干,35岁又何为大呢?
教师是校本教研的主体,其教学过程就是研究的过程。公开课教学需要集思广益,是“同伴互助”这一校本教研基本途径的重要实施过程,同时也是主讲教师个人教育理念、教学风格的体现。评价一堂公开课的优劣,不应只看有没有使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更应注重教学目标是否得以实现,课堂结构是否合理,学生活动开展怎样,是否促进了学生的发展。在这些方面,是我们长者的优势与强项。有着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是课堂教学的一大重要智力资源,其能量远远超过“鼠标的几次点击”所能具有的效应。不要因为自己手中只有“小米、步枪”就畏手畏脚,在“飞机、大炮”面前不战而败。“姜还是老的辣”,相信我们定能开创一片别具一格的天地。
况且,事物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只要我们肯学,放下“遗老”的架子,课件制作、多媒体教学又怎能难倒我们?我们同样可以像青年教师那样对计算机应用自如,只不过我们是从头开始,多花了些时间,多磨了些功夫罢了。常言道:“有志者事竟成”。
因此,我们的校长,学校教学工作的第一责任人,需要端正自己的指导思想:校本教研活动的开展,需要教师全员参与。充分利用一切校本资源,创造一切有利条件,调动教师们的积极性,帮助他们,指导他们,让他们在校本教研大天地中充分放出自己的光和热,这才是校长们应该做的。
“公开课没有年龄界线,校本教研同样没有年龄界线!”
李勇兵,湖南宜章栗源包公庙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