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教法]请音乐走进语文课堂
作者:赵 枫 王月虹
《文学教育》 2007年 第05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音乐是人类灵魂的驿动和张扬,是对人们情怀、审美的巧妙注解,是对社会人生自然的感悟和阐释。是人类情感撞击、抒发、交流和审美的产物,音乐与其他艺术相比能够直接进入人的情感世界。欣赏音乐能激发人的思维,丰富人的想像力,培养人的创造力,启迪智慧,陶冶情操。随着教改的不断深入,“音乐”以其独特的方式,逐渐走进了我们的语文课堂。
一、利用音乐激发兴趣、调动感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行为科学的观点来看,兴趣是行为的重要内驱力之一。学习是一种持久的主动认知行为。如果没有兴趣,怎能期望学生长久自觉地进行这种活动呢?用适当的音乐来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使学生的感知力、理解力和记忆力都处于最佳状态,有利于走向教学的最优化。
如上戏剧《雷雨》。先放一段《泰坦尼克号》主题曲,当凄迷哀伤的音乐响起时,又一次激起学生对影片中男女主人公真挚感人的爱情的体味。正当学生沉浸在这样的氛围中欷嘘长叹时,教师徐徐道出“而在中国三十年代的苏州,却发生了一件始乱终弃的负情故事,不知哪位同学可以为我们讲述一番”的导语。由于有《泰》曲的铺垫,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涨,感情激荡,大家跃跃欲试,个个情绪高亢。
二、利用音乐把学生带入课文情境。
恰当的课堂气氛能提高学生的情绪,活跃思维,它能开启学生的心扉,深入学生的心理,增强学生的感知能力。恰当气氛的营造,能使学生产生“亲临其境”的感觉,形成立体感知。眼睛似见其形,耳朵似闻其声,鼻孔似嗅其气,皮肤似触其质,多种感官并用,提高学生的感知强度,强化教学效果。气氛有宁谧、幽深、肃穆、悲壮,有幽默、轻松、凝重、哀婉,有热烈、冷峻、活泼、欢快……如《药》的凝重,《绿》的欢快,《长江三峡》的雄壮,《我的空中楼阁》的静谧。用音乐来制造适宜的气氛,为学生创设特殊的情境,让学生带着对音乐的感悟,进入对课文的阅读理解,产生似曾相识的感觉,从而进行情感审美的交流。如上《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放一曲《国际歌》,当低沉雄浑的歌声在教室里婉转回旋的时候,整个教室肃穆庄重,对无产阶级革命领袖的那种崇敬和怀念从学生心底油然而生,整堂课学生都带着这种心情在聆听恩格斯的肺腑之言。
三、利用音乐配合课文朗读。
许多课文中作者所表达的感情,通过各种不同形式的朗读,反复揣摩,然后适当讲解使学生能体会。如果再借助音乐这种情感的艺术,激发学生的想像力,使学生的思想感情产生强烈的共鸣,那学生就会对课文所表达的情感品味变深。如人教版的《找春天》,每当春天来临,我们就会抑制不住内心的欣喜,睁大眼睛,敞开心扉,拥抱自然,拥抱生活。引导学生去感受春天,激励学生走进春天,去发现春天的特点,探索春天的奥秘。这篇课文语言非常优美,充满情趣和文学色彩。那么配上歌曲《春天在哪里》是最好不过了,在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后,把录音机的音量放小播出,请同学们有感情朗读,背诵课文,体会春天的美景,体验投身大自然怀抱的情趣。
实践证明,音乐虽不是一堂语文课的教学主体,但是,它却能在课堂上充当重要的角色。在语文教学中恰当地引进音乐,不仅是引入“美”的过程,更是一个引入“情”的过程。音乐会使我们的语文课更生动、更亲切,使我们的课堂氛围更活跃、更和谐。苏霍姆林斯基说:“对美的感知和理解是审美教育的核心,是审美修养的要点,没有这种修养,人的感情对生活中一切美好和高尚的东西会无动于衷。”适当地运用音乐教学一定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赵枫,王月虹,山东邹城市北宿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