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教法]《一滴眼泪换一滴水》教学设计
作者:杨 仲
《文学教育》 2007年 第05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一、导入:
(PPT图片背景:巴黎圣母院图片及作品封面图)
有人说,一个教堂成就了一本书,而这本书又复活了这个教堂。是谁赋予这个教堂、这本书以如此鲜活的生命?——法国作家雨果。170多年前,他无意间在巴黎圣母院的钟楼上发现了中世纪人物手刻的二字——“命运”,就灵感大发,用他浪漫主义的激情、夸张和想像,创作了《巴黎圣母院》这部伟大的著作。
这是一部愤怒而悲壮的命运交响曲,体现了雨果对人类灵魂的体察和剖析,也充分反映了贯穿他一生活动和创作的主导思想:人道主义、反对暴力、以“爱”制“恶”以及“美丑对照”的审美原则。(出示PPT雨果简介)
今天,我们就通过节选的一个片段来体味这部作品的高度。
(说明:由作品导入激发学生兴趣;介绍雨果创作主张有助于学生理解本文。)
二、整体感知:
1、作品介绍:学生简述或看课文注解简介,两种方式都可。
课文节选的这段就是卡西莫多在克洛德的唆使下想要拦路劫走爱斯梅拉达,被官兵抓住判受鞭刑的场景。
这个行刑的场景如同一个看台,各种角色纷纷登场,向我们展示人性的复杂与美丽。
2、在这个看台上,有哪些人在活动?(生纷纷)
在这美与丑的看台上,有这么多人登场表演,其中有四种角色值得关注——卡西莫多、爱斯梅拉达、围观群众及克洛德。(出示四人图象幻灯)
3、这些角色在看台上又有什么表演呢,你能不能分别用一个词或一句简洁的话来概括他们的活动。(生纷纷——卡:流泪;看客:嘲笑辱骂;克:逃避;爱:送水)
不错,卡西莫多受鞭刑时,围观群众嘲笑辱骂他,养父克洛德也弃他不顾,被他劫持过的爱斯梅拉达却主动送水给他喝,卡西莫多流下了人生第一滴眼泪。
(说明:问题设置由浅入深,学生初入文本,不宜提较难的问题,此问题主要是引导学生理清思路,了解课文节选部分的故事背景,了解人物关系。)
三、问题探讨:
下面就让我们走进文本,走进文章的语言深处去探寻人物的内心世界。四个问题供大家探讨。
[幻灯出示:问题探讨——
1、卡西莫多在受刑时,围观群众有哪些反应?你如何看待?
2、克洛德出场描写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3、如何理解爱斯梅拉达的送水行动?
4、卡西莫多为什么会流下平生第一滴眼泪?
(要求分组讨论,讨论时先找出课文中相关内容,尽量结合原文,从具体描写中得出你最独特、最深刻的感悟。)
生讨论完毕后,谈理解与感受,互相补充,师相机点拨。
(一)问题一:卡西莫多在受刑时,围观群众有哪些反应?你如何看待?
生对围观群众的评价是:无知、麻木、冷漠、无情等。师可对以下几点稍作点拨体味:
1、有关围观群众“笑”与“不笑”描写的体味:
(1)关于“笑”的描写:看到他被捆上场时,“场内爆发出一阵笑声和喊声”、“群众大笑起来,小孩们和姑娘们笑得格外厉害”、开始转动轮盘时群众一阵轰笑、看到他丑陋的形体“爆发出一阵轰笑”等等。
师可相机点拨:每一处都是因为什么而笑的?因为卡西莫多的丑陋。看来,群众笑他骂他恨他,不是因为他的罪行——劫持爱斯梅拉达,而是因为他的丑陋,是不成为憎恨理由的理由让他承受了如此的嘲笑辱骂,可知这是一群毫无怜悯心的、无聊的、冷漠麻木的看客。P33有行刑前的一次群众大笑的描写,请一生读,注意看是为何而笑的——因丑陋;行刑后还有多处类似的描写,可让生自己体会。
(2)有关“不笑”的描写:行刑前后群众都在大笑,行刑过程中有无传出笑声?
师点拨:当人们看到他认为最精彩一幕时,往往会沉醉其中,忘记了一切。
生领悟:此刻的群众也沉醉了,专注于行刑过程的欣赏,专注于对别人痛苦的享受。
所以,无论笑与不笑的描写,都反映出群众的麻木、冷漠和残忍。
(3)联系鲁迅先生笔下看客的描写片断,举例。在小说《药》中,革命者夏俞被当街杀害,围观群众的描写很让人心寒:只见一堆人的后背,颈项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向上提着。这里就很形象地写出了群众专注于杀人场面的鉴赏,麻木冷漠残忍的一面表现无疑。
但鲁迅在写作中从来都是将自己的爱憎情感隐藏在文字的背后,而只注重细节描写中让我们感受他批判的力量。但雨果则不然,他在作品中常常忍不住自己跳出来,直接发表议论,说出自己的愤慨。
2、体会作者评论语句的讽刺批判意味。(作者看到群众的残忍麻木后直接现身来评论的句子,请同学们从这个角度来品味的。)
生找出多处评论性语句,体会评说。
师最后总结板书:看客—— 残忍、麻木
(说明:在具体描写中品味揣摩,让学生感知语言的魅力,让课堂更具语文味;对作者评论性语言的解读,让生更深刻体会作者的观点和思想,使批判更有力度。)
过渡:中世纪的刑场上,站立着如此残忍麻木的围观者,真是让人不寒而栗,那么是否还有更令人齿冷的人物出现呢?
(二)问题二:克洛德出场描写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生边读边感受边讲,进行充分的情感体验,在探讨中明确:
1:这是卡西莫多敬若神明、惟命是从的养父,卡看到他时就像看到了救主,在如此痛苦的时刻露出甜蜜宽厚温和的微笑。可他却是这样一番无情漠视的反应,甚至以为耻辱。这让卡重新燃起的希望之火又熄灭了,对他来说,还有什么比最亲近崇敬的人的遗弃更失望更悲哀更绝望的呢?所以,克洛德的遗弃不顾让卡西莫多对人性的期望值降至冰点。
2:克洛德是卡西莫多的幕后主使人,卡西莫多的受刑因他而起,从某个角度讲卡西莫多在代他受过。所以克洛德是狠心、冷酷、无情的。
3:如果去掉有关神甫的描写,也不影响情节发展,但这样就不能与下文中爱斯梅拉达美与善的送水行动形成对比了,文章会稍平淡些了。
师总结:克洛德的出现,让我们在看客的集体冷漠之后又看到个体的无情。让一个标本似的人性恶的人物出现在我们面前,在这个美与丑的看台上展现了丑的极至。(板书:神甫——冷酷无情)
过渡:雨果提倡“美丑对照”的审美原则,这个场景中我们看到丑的极至,那么有无美的极至的场景描写与之相对照呢?
(三)问题三:如何理解爱斯梅拉达的送水行动?
师范读P38“这时他看见人群里闪开一条路”至文末“好极了,好极了”,与生共享美好与感动。
生结合具体描写谈理解时,师可相机点拨,让生感受如下几点:
1、这是爱美好人性的表现。看到卡西莫多经受酷刑后口渴难耐,出于善良的天性,爱斯梅拉达无视群众的反映,走上了这别人认为是耻辱的刑台给卡送水喝,与群众及克洛德的表现形成鲜明的对比。
2、卡西莫多与爱斯梅拉达是劫持与被劫持的关系,照理爱斯梅拉达该恨卡西莫多。但文中没写到,我只从描写她心理的那句“便像小孩害怕被野兽咬着似的惊恐的把手缩了回去”,看出她内心的惊恐,她对伽西莫多的恐惧,但即便如此,内心的善良战胜了恐惧,义无返顾走上了送水之路,此时,我们深刻体会到雨果的名言: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心灵!这处心理描写对表现爱斯梅拉达的美好、善良甚至高贵,是特别有力的一笔。
3、关于爱斯梅拉达的一些细节描写也表现了美好纯真。她出场时的描写让人有眼前一亮之感;喂水时她把葫芦“温柔地举到可怜人的嘴边”、“微笑着把水倒在伽西莫多张着的嘴里”等举动更与群众的无情辱骂形成鲜明对比;而伽西莫多忘记喝水时,她“不耐烦地扁了扁小嘴”的描写更是生动真实,惟其真实与本色,更显其真善美的心灵!
师总结:爱是“美的化身”。她的善良也如她的美丽,光芒四射,在黑暗的中世纪显得那样光彩夺目。从这里我们看出雨果对善的肯定,对美好人性的期盼与呼唤。板书:爱斯梅拉达——美的化身
(为引起学生阅读原著的兴趣,师可补充情节:爱斯梅拉达的人性美与善在原著中有更多的表现,如为了救诗人甘果瓦的命她毫不犹豫地答应嫁给他,做名义上的夫妻;在约会时非比斯被刺伤,自己被诬陷面临绝境,却一直关心无情无义的非比斯的生命安危;面对副主教克洛德的淫威,她不屈不挠,以死抗争,当克洛德让她在他和绞架之间选择时她决然选择了后者。)
(四)问题四:卡西莫多为什么会流下他人生的第一滴眼泪?
生谈理解:感动于爱斯梅拉达的宽容、善良、美好,是很珍贵的一滴眼泪。
师点拨:可以对比上文卡西莫多面对鞭刑,面对群众,面对克洛德时的表现具体理解。生体会感受:
1、面对酷刑:他毫无反应,听之任之,默默承受,心如死灰。
2、面对群众的辱骂嘲笑,他也只能愤怒、憎恨、失望。
3、面对神甫的无情无义他也只是绝望悲哀。
4、P36页,有一段评论可知实际他还处于较为混沌的状态,非常的自然纯真,评判善恶美丑的社会标准还没被唤醒。由于他的奇丑使得他与世隔绝,他的世界只是圣母院里的大钟和克洛德,没有爱没有恨,没有是非,他的心灵像一张白纸。他也是在无知的混沌状态下帮助克洛德抢劫爱斯梅拉达的。
师总结:残酷的刑罚没有使他流泪,群众的冷嘲热讽与打骂没有使他流泪,副主教的弃置不顾也没有使他流泪,而爱的一滴水却使他流下了这人生第一滴眼泪。这一滴水就像一股甘泉渗入了他干燥荒芜的心田,让他的心变得温润而美好。在他身上,我们看到了善的感召力量。(板书:卡西莫多——善的感召)
美国女作家奥尔珂良说过一句话:眼因多流泪水而愈益清明,心因饱经忧患而愈益温厚。流了这滴泪,卡愈益温厚的心会让我们感受到更多人性的光芒。
在小说中,当爱斯梅拉达被人陷害要实行绞刑时,他奋不顾身救爱斯梅拉达;当他看透了克洛德的虚伪狡诈、阴险狠毒的时候,从钟塔的塔顶把克洛德推了下来;当爱斯梅拉达最终被施以绞刑后,他找到她的尸体,紧挨着躺下一起死去,用惨烈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爱意与忠诚。
(五)共同探讨:
爱斯梅拉达送水后,卡西莫多受到了感召,群众如何呢?
(群众欢呼起来,好极了,好极了!)
生共同探讨:观众的态度如此的悬殊,你认为这样写合理吗?
点拨中明确:
人性是复杂的,有善的一面也有恶的一面,善恶并存,美丑统一。群众被感动了,内心的善性良知被唤起,不由自主的欢呼赞赏她的行动。这最后的描写实际是对爱斯梅拉达。
(六)明确创作手法:雨果对美好人性的肯定,对美好人性的呼唤,这样的创作理想是通过什么手法表现出来的?
生:对比。(板书:对比)
(说明:在问题探讨过程中学生已充分体会对比手法的运用,故至此,本问题的回答水到渠成。)
四、小结:
这小小的刑台,既是对卡西莫多肉体的惩罚,也是对中世纪人们灵魂的拷问,更是向我们展示复杂人性的舞台。从中我们看到了爱恨、善恶、美丑的交锋,听到雨果对人性美的呼唤,也留下了很多思索。也许中世纪的人们,不管美的、丑的,善的,恶的,都逃脱不了命运的掌控与毁灭,但雨果仍用他理想主义的激情告诉我们:生活,就是昂首前瞻,“我睁开眼睛,看见了灿烂的晨星”。
五、课外延伸拓展:
现实中的我们,在感受体悟雨果的理想之后,又会做何思考呢?
1、出示网页与幻灯:
网易网聚生色页面显示:
(1)小偷闹市行凶杀死被盗人众人冷漠小偷逃离
(2)产妇无钱急救车拒施援手医生冷漠使女婴惨死
(3)悲情男子欲跳楼犹豫4小时冷漠看客喊跳寒人心
(4)合肥一少年落水众人冷漠围观民警抢救无力回天
(5)一女孩不幸掉进都江堰,DV纪录下了她在生命尽头的挣扎,眼睁睁地看着女孩消失。
(6)催民工快点跳楼
(7)看少年被掐死街头
幻灯片显示:感动中国人物魏青刚救人画面
2、师问:读文本,思现实,你想说什么?
学生感悟,讲述。
师最后总结:雨果说——人有两只耳朵,一只耳朵听到上帝的声音,一只耳朵听到魔鬼的声音。(出示幻灯)
当我们听到上帝呼唤的时候,我们就变成上帝的信徒,听到魔鬼的声音时,我们就是魔鬼的俘虏。在人生的许多时刻,我们会听到很多种声音的呼唤,那么,该如何抉择?善和美的心灵会告诉你应该怎么做!愿同学们在人生美与丑的看台上,演绎出自己的精彩!
六、设计反思:
1、问题的创设:设计了几个由浅入深,引导学生阅读、思考、讨论的问题,并且在问题之间设计巧妙的、自然的过渡,使问题的提出水到渠成,自然而不突兀。
2、注重过程、充分感悟:在问题提出之后,对于某些问题学生可能有不同的意见,教师应引导学生展开讨论,讨论应以过程为重。缺乏过程就缺乏体验,没有体验就无从感悟,这势必导致学生吃“夹生饭”。在讨论中将问题逐渐推向深入,体会探究的快乐和深入阅读的益处。
3、教学过程中要相机运用追问的形式适时启发点拨学生,使他们对文本的感知理解不至于停留在浅层,同时体会文字的魅力。
杨仲,浙江温州中学语文组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