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文学教法]语文学习浅论
作者:江 琨 杨 坤

《文学教育》 2007年 第03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学习语文一定要掌握科学的方法,否则,面对错综复杂、浩如烟海的语文知识,如临大敌,不知所措。语文教师不仅仅要向学生传授语文知识,更要向学生教授学习语文的方法,有道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笔者想结合自己的高考经验和成功做法,简单地与大家谈谈如何学习语文。
       一、树立一个理念
       语文是中华文明的结晶,传承着古圣先贤的人格精神,记载了中华民族的丰功伟绩。语文是荡漾着浓郁人文气息的学科,这里有圣人的经典名言,这里有扣人心弦的战争场面,这里有脍炙人口的华美篇章,这里有智人趣事的精彩描写,一言以蔽之:学习语文,快乐齐天。可是,在高考的“扭曲”下,语文教师和学生片面追求语文高分,使语文的“趣味全无”。在功利的驱使下,语文教学“索然寡味”,使语文“举步维艰”:教师厌教,学生厌学。长此以往,语文难教,语文难学,已经成为一个无法回避的事实。难怪一位在教坛工作了几十年的特级教师这样感叹:“前世杀猪今生教书,前世杀人今生教语文。”
       难道语文就应该是这样的吗?我大惑不解。语文应该有无穷的魅力。老师应该好教,学生好学,才符合语文发展的内在规律。
       笔者经过长期观察才发现其中的“玄机”:老师死板教学,就课本讲知识,没丝毫的趣味性,这样一来语文课堂就缺乏了应有的活力,本该有幽默和风趣也荡然无存了。没有趣味的语文教学,自然导致学生没有兴趣的学习。
       语文不能再这样教和学了。语文是一门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学科。从人文性来说,学习语文,就是要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这就注定了语文这个学科具有趣味性。
       语文的教学,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去挖掘其中的“趣味”。所以我主张“快乐语文,语文快乐”。换句话说,学生要以快乐的心情学习语文,在语文中寻找快乐,实现语文教学的良性循环。只有树立了“快乐语文”的理念,才能学好语文。
       二、实现一个转变
       何谓“小语文学习观”?所谓“小语文学习观”,即学生将语文知识的获得局限在语文老师、语文教材、语文课堂上。
       这种“小语文学习观”长期禁锢了语文教学和语文学习。语文教师把“振兴语文”的重任扛在肩上,千方百计搜集资料,进行“填鸭式教学”,生怕学生吃不饱。
       学生每天在“无涯的题海”中“苦作舟”,苦不堪言。僵化的学习方法,使学生烦躁的情绪与日俱增。按照语文老师的要求做,语文成绩也一直不见“小康水平”。时间一长,学生对语文老师的敬仰之情,与日俱减。语文老师精疲力尽,学生怨声一片,两败俱伤。师生如此辛苦,为哪般?这都是“小语文学习观”惹的祸。
       语文是一门人文性很强的学科。这就注定了语文与政治历史地理生物数学等科目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语文的知识纷繁芜杂,语文的任务异常繁重,单靠语文教师、语文教材、语文课堂来承担,其难度不言而喻。长期以来,语文教学受到“小语文学习观”的钳制,想长足发展,谈何容易。纵使孔夫子再世,也不能力挽狂澜。
       要迎来语文成绩的“春天”,笑傲高考,非改变这种狭隘的学习观不可,树立“大语文学习观”。
       所谓“大语文学习观”是相对于“小语文学习观”而言的,即学生将语文知识的获得扩展到包括语文教师、语文教材、语文课堂在内的一切领域,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
       “大语文学习观”将彻底解决语文难教和语文难学的问题。因为学生学习语文更加自由了,语文知识的来源更加丰富了,学习语文的方式更加多样化了,正所谓:“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先前,学生只会向语文老师学习语文。“大语文学习观”则要求学生有意识的向包括语文老师在内的所有老师学习语文。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比如,历史老师讲了一个历史故事,其叙述方式,史实故事,学生写作文时便可以“据为己用”。此外,学生还可以向不同层次和年龄阶段的人学习语文。
       先前,学生只会从语文教材中学习语文。“大语文学习观”使语文学习突破了语文教材这一单一领域。政史书上的优秀人物,不正是学生佐证民族脊梁的典范吗?网络上的新闻信息,不正是学生写作的材料来源吗?报刊上刊发的文章更是为学生提供了写作蓝本,网络语言也不断丰富了学生枯燥无味的僵化语言。此外,杂志、文摘都应融入写作中。电影名电视剧名以及主题曲,也该与写作相融合。一曲《情深深,雨蒙蒙》,催生多少情真意切的抒情散文。自《笑傲江湖》出,笑傲xx便跃然纸上。语文教材由单一化变为多样化,语文课从此不再寂寞,何愁语文课的伟大复兴不来。
       先前,学生大多只会在语文课堂上学习语文。“大语文学习观”对传统非语文课堂提出了挑战。传统的课堂要求学生牢牢抓住本堂课,根本不允许在非语文课堂学习语文,否则就是“挂羊头卖狗肉”。“大语文学习观”则要求学生要突破课时局限,并指出时时处处皆可学习语文,也皆能学习语文。
       要时时处处学习语文,看似不易,其实不然。生活即是语文,语文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比如非语文课上,某老师运用了一个成语或名句,讲了一个扣人心弦的故事,说了一些“连珠妙语”,这正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大好机会。老师的语文知识不专业不要紧,要紧的是有语文因素。有意识或无意识用错一两个名言和成语,都无伤大雅。正是这些无伤大雅的名言和成语,说不定会使学生学到意想不到的语文知识。这正所谓“吾尝终日而思,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三、做到“三勤”
       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在《进学解》中说:“业精于勤荒于嬉,形成于思毁于随”。可见要成就一番事业必须“勤”。学习语文尤其如此,要做到“三勤”。
       1、勤思考
       孔子曾告戒他的门徒说:“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任何学科的学习都必须积极思考,语文更是如此。学习语文时,学生要积极主动的思考问题。遇到一篇文章,学生应仔细琢磨作者为什么这样说,而不那样说(尽管那样说也没错)。例如郑愁予的《错误》中说:“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作者为什么这样说“美丽的错误”呢?这是学生思考的问题。如果学生思考出了其中的原由,便领会了这首诗歌的真谛了。
       2、勤翻工具书
       学习语文必须勤翻工具书,因为语文知识包罗万象。只有借助相关的工具书,才能得以巩固。有些一知半解的知识,需要学生翻阅相关的工具书予以查证。如数学老师讲题时说了两个成语“邯郸学步”“亦步亦趋”。学生应该马上问自己,这两个成语怎么写,怎么用,老师用对了吗?马上翻一下成语词典。这样一来,两个成语就在短时间内复习了一遍。平时单纯看成语会很烦,但这是求知欲使然,岂有厌烦只理。由此观之,每个老师每堂课用一个成语,学生额外收获一定不少。这比单纯的记成语要强百倍。如此轻松学习语文,何乐而不为。
       此外,学生遇到不会写的字,不明白的词语(尤其是成语),应马上查阅相关的工具书,予以确认,不要拖到“黄花菜凉了”再查。
       3、勤积累
       语文光靠做题,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应经常整理知识,积累字词。语文学习的过程,就是积累的过程。对于像错别字、成语、病句等记忆性很强的知识点,学生只有通过做相应的整理并积累下来,才能最终掌握。其他的方法,都不会有很好的效果。学生应建立错题集和积累本。出现一个错误,改正一个错误,并将其搜集在一起,积累下来。经年累月,语文知识便会与日俱增,语文成绩便会日有所增,正所谓“平时积累一滴水,高考拥有太平洋”。
       四、购置必要的工具书
       要想学好语文,单靠语文老师灌输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购置必要的工具书。语文的相关工具书很多,要挑选实用的工具书。在这里我建议学生买两本书:《现代汉语词典》和《语文基础知识手册》。《现代汉语词典》可以帮助学生少写错别字,少读错字音,帮助学生正确书写并运用词语和成语;《语文基础知识手册》蕴藏了高考所有的知识考点,是语文知识的“数据库”。这两本书是学生学习语文的良师益友,必须与学生“朝夕相伴”“形影不离”,应常备常翻。
       诚然,语文难教,语文难学。只要学生掌握了科学的方法,扎扎实实地学习,日积月累,就一定会迎来高考语文的春天。
       江琨,杨坤,湖北安陆一中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