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文学教法]论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
作者:牟志平

《文学教育》 2007年 第01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新课程标准将语文学科性质定义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在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人文素养是极其重要的一部分。现代社会不仅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科学素养,而且应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人文素养主要指人文知识、社会能力和人文精神的统一。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是培养合格人才的最终目标之一。由于人文素养所具有的主观性、丰富性、主动性、情感性,决定了它必然以文科教学,特别是语文教学为载体,然而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如何贯彻人文精神教育这一理念,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将在学生一生中起着深远的影响。
       一、语文教学应注重基础知识和人文精神的有效整合
       在语文教学中,学生除了学习遣词造句、段落篇章等基础知识之外,至少与这同等重要的还有人文知识。如对自由精神的追求和感悟,对美的欣赏,对情感、人格的陶冶,对生命价值的体验等。语文教学的内容,基础知识和人文精神二者如车之二轮,鸟之双翼缺一不可,二者是构建语文教学的完整体系。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由于对人文知识的教育认识不够,甚至有时把二者完全割裂开来,忽视对人文精神的教育。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应该把二者有效的整合在一起,使之成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有机整体,这样才能使学生语文基础知识与人文精神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如何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呢?首先应充分利用语文教材中不同的体裁,不同的篇幅的文章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教育,这应该是首要的教学目的。其次,教师要以人文知识为目标,以语文基础知识为工具,在学生首先获得的感性认识上积极引导,使其上升为理性认识,并再以强化。再次,在学生获得一定的人文知识后,倒溯其源头,以强化对语文知识的掌握,促进学生人文素质的形成。
       语文知识增长的过程也就是成为人格的健全与发展过程,伴随着语文知识的获得,学生变得越来越有爱心、越来越有同情心、越来越有责任感、越来越有教养。新课程指导下的学生不应是“我的眼中只有自己”,而应是关爱他人。通过和他人的接触、交流,学会理解他人的生活习惯、个性特点,懂得尊重人、体谅人,通过与人交往合作,形成团结合作的精神。对他人要有爱心,使学生在与那些由于他们的帮助而从中获益的人的接触中,获得深刻的体验和满足。还应懂得如何善待自己,通过各种活动感悟生命的奥秘、意义与价值。能发现自己的优点与弱点,知道如何发挥优势、弥补短处。能在生活中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健康乐观的生活态度,愿意为创造美好的生活而不懈努力。
       二、语文教师应用自己的人文形象影响每一位学生
       教师自身应是具有人文情怀和人文思想的个体。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不对学生的学习乃至成长起着重要作用。新课程理念强调教育“到心灵”,要求教师以自身的品行和人格魅力教育和影响学生,要想学生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教师就应具备层次更高一级的人文素养。在课堂上,教师的形象、行为等应包含价值追求和丰满人性等人文精神。通过与学生的情感互动,学会赞美,赏识学生,学会宽容,理解学生。带着浓郁的人文素养走向学生,为学生成长创设一个被理解、被尊重、被接纳的人文环境,创设一个让学生感到有亲切感、安全感、信任感的人文环境,创设一个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人文环境,在这种浓厚的人文氛围中促进学生自主发展。使课堂不仅是学科知识的殿堂,更是人性养育的圣殿,是学生成长的舞台,是学生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天空,是学生品味生活的“梦想剧场”。作为语文教师,更应该加强自身人文精神的修养,不断完善自己,多阅读一些人文学说著作,使自己的人文修养达到一定的高度。要以人性化的眼光去看待课堂中出现的问题,以人性化的态度去教育学生,以个性化的角度去理解教材,用天性化的思想传授知识,使人文精神无形地贯穿于课堂教学之中。这样学生在教师天长日久的相处中,教师形象中的人文精神就会潜移默化地影响每一位学生,从而为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语文课堂应营造渗透人文精神的情境氛围
       教育的根本问题在课堂,教育的一切都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得到体现,新课程的教学关注的是生长、成长中的人的整个生命。面对这样的要求,这样的目标我们该深思,该警醒!作为语文教师到底应该做些什么?如何去做?是不是应把课堂教学放在关注学生作为一个完整人的成长上?新课程对教学的要求不同于以往课程的要求,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更加强调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强调深入到学生的认知世界,通过参与学习过程,给他们深刻的体验。课堂教学要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对人生命发展的能动特点的尊重和开发为重要支点,增进学生的主体意识,注意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教学设计还应把学生个性发展列为重要目标,提倡“让学生主动发展”。课堂教学设计要体现人文关怀。有些课文内容距离现实生活较远,学生没有生活经历,有些课文内容比较抽象,其精神要旨学生难于直接接受。为此教师可以通过语言描绘和实物演示,创设情景,以利于学生接受知识。例如,在教学《奶奶的白发》一文时,我以“操心”为突破口,让学生回忆祖辈为抚育自己而付出的艰辛的劳动,有的学生认为奶奶有好吃的总舍不得吃而留给自己,有的说自己生病时外婆在床前守了一夜而熬红了眼睛……当感情被推到制高点时,再去朗读课文中的人物对话,尤其对关键词语、重点句子的导读,吟诵,联系生活学生倍感温馨。整堂课学生都沉浸在温情中,读得好,领悟得好,发言句句出自肺腑,令听者感动不已。
       四、语文教法选择应体现人文情怀
       语文课堂必须带有亲和力,不能“独断专政”,要让学生有一定的自由度,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整合各方面的因素,把练习和延伸拓展进行优化设计。在这样的教学氛围中,教师还必须注意一些细节处理,以便进一步彰显课改中提倡的人文关怀,比如建立零距离的师生关系,给学生以安全的心理支持,与学生“平等对话”,让“对话”焕发生命力,在讲求教学民主时,教师要能够认真倾听学生的意见,以示对学生充分尊重和高度关注,要在学生茫然时给予信任和引导,要能同情和理解学生,用同情心唤醒学生的上进心、自尊心、自信心,消除他们的自卑感。
       要优化教学过程,让学生感悟、体验、引导学生积极探究、参与学习过程。以往的教育,漠视了学生的个性差异,忽视了生命的需求,太看重生命以外的东西,太看重教师的主体作用,而没把学生摆在主体发展的位置,淡漠了对人的心灵及智慧的启迪与开发。语文要体现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学生发展为本,就是要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认知特点和个性差异进行教学,让每一位学生都能获得自主的、充分的、良好的发展。了解学生的个性差异,感受和体验、需求和愿望,在尊重的基础上爱护学生,助其完善,促其成长,树立“我能行”的信心,享受到成功的喜悦。面对一个个求知生命时,需要激情飞扬,只有注入源源不断的激情,让激情在课堂上飞扬,用生命去感悟生命,用生命去撞击生命,才会激活生命,才会让学生生命更加灿烂、缤纷、无畏。
       在语文教学中采用这样的途径与方法,目的在于建立富有人文课堂氛围和宽松的学习环境。面对当今语文教学存在的人文精神严重失落的弊端,我们语文教师必须深入研究“如何培养人文精神”这一不可回避的课题,在新课改中渗透人文教育,最终达到教育关爱人生,优化生命的目的。
       牟志平,湖北利川市汪营镇中心学校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