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拾贝者]让学生成为问题的探索者
作者:包国胜

《文学教育》 2006年 第24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现代思想家顾颉刚在他的《怀疑与学问》一文里指出:“怀疑不仅仅是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更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必要条件。”可以这样说,同学们学习语文,如果没有问题,或者不以问题引领我们的学习过程,想要取得好的效果是不现实的。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我们怎样才能成为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探究者呢?
       一、抓住课题设问。题目是一篇文章的总纲,有时它对文章的内容有着某种暗示和提示。抓住这种提示和暗示,有助于我们把握住文章的内容与脉络。比如《地下森林断想》(人教版·九下),我们可以抓住题目设计这样几个问题:1、找出文中描写地下森严的段落和语句,然后归纳一下地下森林的特点。2、“断想”是什么意思?文中作者由地下森林展开了哪些断想?3、作者为什么要展开这些断想?4、以前我们还读过哪些断想类的文章?这些文章对我们自己作文又有何启示?再如,有一则课外阅读美文《母亲的诗》,我们也可以抓住题目设计出如下几个富有探究性的问题:1、母亲是诗人吗?她留给“我”的诗一共有几首?分别是在什么情况下留给“我”的?2、母亲为什么要把这些诗留给“我”?3、母亲的诗对“我”的人生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我”对母亲又怀有什么样的一种感情呢?
       二、放眼整体设问。我们通读任何一篇美文,都可以尝试着从如下四个方面把握住文章的整体:①文中写了什么?②为什么写?③怎样写的?④是否还有更好的写法?由此展开探究,便能迅速而比较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容,领会文章的主旨。2005年安徽安庆市中青年教师优质课大奖赛上,安庆一中舒兴庆老师就是运用这个思路引领同学们来把握《春酒》(人教版·八下)一文的,被与会专家们推举为一等奖获得者。
       三、紧扣文体设问。不同的文体有其不同的特征,比如记叙文,可以围绕如下几个方面展开探究:①为什么只选择这些事例入文?②这些事例揭示的主题是什么?③为什么这样来写?④语言表达方面有何借鉴之处?说明文则可以这样展开探究:①说明的具体对象是什么?特征何在?②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好处?③采用了哪种说明顺序?为什么要采用这种顺序?④哪些地方体现出说明文语言准确、周密的特征?而议论文则可这样借鉴:①本文的论点是什么?②选用了哪些论据材料,有何好处?③如何展开论证的?④哪些地方体现出议论文语言严密的特点?
       四、依据重难点分层设问。一篇课文有它行文的重点,也有它教学的难点。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采取循序渐进的方法探究它的学习重点与难点。比如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一诗,学习的重点在于把握诗人如何把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为带有普遍意义的家国之思。据此可以这样进行探究:①本文是怎样来表达诗人思乡之情的?②诗人所抒写的“乡愁”是怎样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一步步加深、升华的?③像这样在文章结尾升华主旨的作品以前接触过哪些?④这种做法对我们今后的作文有什么启示?
       五、把握住“三个维度”来设问。语文教学的目的之一就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语文素养的提高又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螺旋上升的;同时,语文课程的评价体系也是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个维度综合建立的。所以,课堂教学中师生也有必要从这三个方面循序渐进地探究文章的内容,循序渐进地培养自己的语文素养。比如冰心先生的散文《谈生命》(人教版·九下),就可以这样来进行探究:①我们应该掌握文中的哪些字词?②生活中,有人把生命化作是一支燃烧的蜡烛,有人把生命比作是一支不断磨损的铅笔……冰心先生又是如何看待生命的?这种看法有它的合理性吧?③冰心先生通过这两个比喻告诫我们的人生哲理是什么?④我们通过本文的学习,对人生有了哪些新的认识?我们应该怎样善待自己、他人乃至万物的生命?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援疑、问难、质理是思维的导火索,是学习的内驱力。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唯有不断地深思善问,才能使我们在“问”中训练思维能力,在“问”中培养创新能力!
       包国胜,教师,现居安徽桐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