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读者]学生独立阅读能力培养例谈
作者:李 征

《文学教育》 2006年 第24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阅读教学目的之一就是学生能独立阅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的形成需要宽适的外部环境和潜心的内在投入。本文试图以教学实例谈一谈独立阅读能力的培养。
       教学《泪珠与珍珠》(人教版教科书必修版高中第三册)时,我这样设计:第一步,课前自读,要求学生整体把握全文,写出本文的主题;第二步,课堂交流,要求阐释自己的见解,倾听、批评他人观点。学生热情很高,纷纷写出心得。以下四段文字分别是四位学生的心得:
       “整篇文章段与段之间联系十分薄弱,中心不突出,令读者无法弄清其写作意图与中心思想,作者的思维跳跃幅度大,层次不鲜明,没有贯穿全文的主题思想。”
       “散文形散神聚,但这篇散文的‘神’不知是老泪纵横的悲伤,还是眼枯见骨的哀痛,不知是母亲的伟大,还是神的慈祥。这也太散了吧!”
       “也许是我学艺不精,不知作者的中心大意,也许是作者的思想本来就很多。谁规定一篇文章只许有一个中心大意呢?天晓得?”
       “作者以‘眼因流多泪水而愈益清明’贯穿全文,集中表达‘人生必须忧患备尝之余’才能体会泪珠深厚意义的主题。”
       学生心得字里行间传递出的信息告诉我们,这些都是他们的肺腑之言。接下来的第二步,学生在课堂上阐释、倾听、质疑、批评,毫不留情地质疑文本和他人的观点,淋漓尽致地表达自己的看法,教师对学生的发言适当点评,并特别肯定学生对文本深入的、个性化的思考。直到课堂教学结束,《泪珠与珍珠》这篇散文的主题仍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更值得深思的是全班五十几位学生没有一个人说这篇散文的主题是“思乡怀人”。本次课堂教学,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泪珠与珍珠》的学习事实再次证实,阅读活动的确是学生内化与建构的过程,是积极的、活跃的、充满创造的过程,独立阅读能力的培养对阅读教学提出了不能回避且必须满足的要求。
       一、树立正确的学科理念
       学科理念是教育者对学科教与学活动内在规律的认识的集中体现,也是教育者对学科教与学活动持有的基本的态度和观念,它是教育者从事学科教学活动的指南;“理念决定一切”的话并不过分。传统的语文学科理念,重知识轻能力,重结果轻过程,重教师轻学生,重讲授轻自学,忽视了学生独立阅读和能力的全面发展,忽视了学生个体独特的感受和创造性的理解。
       《泪珠与珍珠》的教学活动,把学生独特的个性置于有血有肉的文本中,在教师的指导下,实现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的对话,让学生自行发现,自行批评,自行建构。尽管《泪珠与珍珠》这篇散文的主题最后仍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对话活动中思想的碰撞和智慧的交流正是学生能力与智慧生成的巨大促进力。毫无疑问,实现阅读对话、鼓励质疑批评、强调个性体验、关注个体差异等正确的学科理念正是《泪珠与珍珠》教学取得很好效果的前提保证。
       二、形成科学的文本观
       对文本的探讨一直没有休止,迄今也没有也不可能达成完全的一致。但从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的角度考虑,文本意义大都具有多样性应该成为共识。
       前述自读心得中第三则就是对“文本意义大都具有多样性观念”的呼唤。的确如学生所言,《泪珠与珍珠》可能“思想本来就很多”。我在备教时发现,我对《泪珠与珍珠》主题的理解跟教师用书不一致,并且在反复解读文本后,仍不能得出“思乡怀人”(教师用书观点)的主题。于是,就有了前述的教学设计。事实证明,解读者不同,解读方法不同,解读角度不同,解读的结果不会完全相同甚至截然不同,文本意义大都具有多样性是不容置疑的。
       直至现在,受传统思想、教学用书和教者自身素质等因素的影响,阅读教学,尤其是文学作品的解读仍有呈现单一、封闭、僵化的现象。结果是《祝福》中的祥林嫂永远只是“封建社会的牺牲品”,《项链》中的玛蒂尔德永远只是“小资产阶级虚荣心”人物,鲁迅《药》的主题永远只是“揭示群众的愚昧和革命的悲哀”……如此文本观,岂不是让学生独立阅读的个性面临扼杀的命运?
       冲出传统,怀疑权威,超越自身,形成科学的文本观,就会为文本深厚的内蕴而赞叹,就会为多元解读呈现的异彩而愉悦。
       三、尊重学生的独立见解
       2003年教育部制订并颁布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指出,要让学生通过语文课程的学习,实现积累与整合、感受与鉴赏、思考与领悟、应用与拓展、发现与创新等五方面的发展。发展独立阅读能力,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文本能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努力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象能力、思辩能力和批判能力。由此可见,新课标主张阅读个性化,阅读个性化应该是现代语文教学理念的应有之义。因此,学生的独立见解,必须受到尊重和保护。
       语文教师教学用书认为,琦君是一个深受民族文化熏陶的、周身涌流着中国传统文化血液的台湾作家,远离故土家园的生活遭遇,使她对故乡故土产生深厚的眷恋和怀念,她的这种情感也完整地体现在散文创作中,“思乡怀人”是文章的主题。
       很显然,教学用书对文本的解读运用了“知人论世法”。运用这一方法解读这篇散文妥当与否暂且不论,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教师能否在学生自读习得后引导学生运用“知人论世法”再解读,的确是一个问题。如果让学生用这种方法再解读,那么学生在面对新的文本时,将会怎样看待文本,又怎样对待文本呢?会不会导致学生轻视或脱离文本而架空分析呢?
       权衡利弊,我认为,阅读教学首先要尊重和保护学生与文本对话的独特方法和独立见解,这有利于学生形成忠于文本的解读理念和习惯,有利于保护学生阅读的发现力、想象力、思辩力、批判力和创造力。新课标也明确指出,要尊重学生个人的见解,教师的点拨是必要的,但不能以自己的分析讲解代替学生的独立阅读。
       四、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
       学生独立阅读能力的培养需要宽适的外部环境,同时更需要自我潜心的内在投入。教师组织阅读教学活动,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想方设法让学生深入文本,潜心思考,实现读者与文本、读者与作者之间思想和心灵上的深层对话。那么,在文本解读中如何让学生实现深层对话呢?
       首先,选择恰当的教学方式,激发心理期待。对成功的心理期待是学生潜心研读的巨大动力,它的出现来自于恰当的教学方式。教学方式的选择应根据课情、学情而决定。《泪珠与珍珠》采用自主—讨论—批评的教学方式,且课前向学生说明学习程序,对自我意识和成功愿望都很强烈的高中生而言,更利于激发热情,调动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其次,采用切实的阅读方法,让心与文本融合。写作活动是一项综合性的活动,它可以让学生独立思考的问题更具体,方向更明确,思维更精细,从而实现深层的对话。同时,“写”为学生增添了口头表达的信心,减少了课堂交流、讨论、批评的顾虑,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泪珠与珍珠》的教学就采用了边读边写的阅读方法。当然,为了集中精力解决问题,解决重难点,写作活动必须是在教师精心设计下进行的。《泪珠与珍珠》的课前自读,要求学生整体把握全文,写出本文的主题,就明确规定了写的主要内容,体现了教者的主导作用。
       第三,充分展示,形成独立阅读的后续力量。对学生自读的成果,不能不管不问。《泪珠与珍珠》课前自读心得,我课前全部集中,认真阅读,按见解分门别类,接着把每一类见解摘要打印出来,并写上学生的姓名,最后人手一份。课堂上,结合学生心得,我对学生敢于质疑、抒写个性的阅读精神与品质及时地给予赞赏肯定。展示成果,展示口才,展示智慧,对学生是一种极大的鼓舞;这种精神力量对学生独立阅读习惯与能力的养成,具有巨大的作用。
       李征,武汉市第二中学教师,现为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中文教育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