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研究者]康有为海外流亡诗之思想研究
作者:凌宏伟

《文学教育》 2006年 第24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康有为是中国近代史上资产阶级维新改良运动的领袖人物,在文学创作上也有所建树,在写作方面不仅是一位著名的散文大家,也是一位杰出的诗人。他的诗歌理论是晚清“诗界革命”成果的一部分,诗歌《与菽园论诗兼寄任公、孺博、曼宣》是诗人阐述自己的文艺观点的重要作品。“正始如闻本风雅,丽葩无奈祖骚词”,他极力推崇中国古代诗骚传统;主张诗歌要反映“新世”的现实生活,创造瑰奇的新意境和悱恻雄奇的新风格,“吟风弄月各自得,覆酱烧薪空尔悲”,反对吟风弄月的写作态度和盲目模拟古人的不良伤风;“新世瑰奇异境生,更搜欧亚造新声”,提出要博采外国之长,洋为中用,荟萃熔铸,以创造出新的诗歌。在《南海先生诗集自序》中在论述到自己的诗歌时指出,他写诗是为了记述个人“遘祸阅劫”的身世,抒发自己“抑塞磊落”的幽怀,以《小雅》《国风》为准则,达到“穷者达情,劳者歌事”的目的。他自己的诗歌创作是其理论的最好体现。
       1898年戊戌政变后,康有为在英国使馆的保护下经香港逃到日本,开始了他十五年的海外流亡生涯,足迹遍及东亚、东南亚、欧洲和北美,直到1913年才回国。在这期间,康有为除了积极在海外各地组织“保皇会”,试图东山再起以外,他还把自己游历各地的见闻、感触付诸笔端,留下不少优秀的流亡诗篇。本文就对康有为流亡期间的诗歌在思想内容上粗略的分析。
       一、追忆变法经历及相关维新志士,抒发东山再起的壮志豪情。
       康有为在英国使馆的帮助下逃离了中国内地,避免了被捕杀的命运。而那变法失败的惨痛教训以及维新志士遭受的腥风血雨,难免会成为他心中难以割舍的伤疤,使他多次回忆反省那一段经历,沉痛悲愤地为死去的烈士唱出挽歌。1898年出逃后就多次赋诗记述政变后自己和维新志士的遭遇,诗意沉痛悲愤。
       1901年至1902年为追悼政变中牺牲的六烈士而作的《六哀诗》更是感情真挚、声泪俱下,每首诗洋洋洒洒几百言,虽不能全部描摹烈士的一生经历和所有气节,但我们仍能在字里行间感受到烈士的英勇和诗人的沉痛,更为那一段历史的曲折动荡而沉思。如追悼杨深秀的《故山东道监察御史闻喜杨公深秀》:
       山西杨夫子,霜毛整羽鹤,神童早擢秀,大帅领晋铎。…琐碎苍雅奥,繁芜传注博,山经与地志,佛典共史略。…首请联英日,次请拒俄约,继言废八股,译书遣游学。涕泣请下诏,大变决一跃。…忽惊神尧囚,赫矣金轮虐!党祸结愁云,盈廷喑若缚。抗章请撤帘,碧血飞喷薄。…虽惨柴市刑,能褫权奸魄。大鸟还故乡,刚毅死犹吓!
       而一向以“救世主”自命的康有为是不会轻易向命运低头的,一时的失败自然也不会彻底摧毁他的信心,在痛苦之余时不时还是会唱出一曲曲豪迈之歌,以抒发自己希望能重振旗鼓再展雄风的壮志。如《丹将敦岛拾古木甚嶙峋,题诗其上》:
       断木轮囷弃海滨,波涛飘泊更嶙峋。他时或作木居士,后万千年尚有神。
       全诗以被遗弃在海边的古木自喻,认为自己虽然暂时被埋没不能有所作为,但是经过一番磨练之后,更加坚强刚毅,一定会给后世留下深刻的影响。作于1903年初夏的《生民二章》更表达了自己对祖国的热爱,表示自己要积极向西方学习治国良方,创建一个独立富强的新中国,拯救灾难深重的四亿人民:
       尧舜君民愿,艰难险阻身。明良思会合,肝胆尚轮囷。欲铸新中国,遥思迈大秦。吾能不拯溺?四万万生民!
       二、怀念在水一方的故国家园,宣泄自己前途渺茫的苦闷和伤感。
       以慈禧为首的反动势力犹如狂风暴雨瞬间摧毁了维新派的所有努力,也使康有为被迫离开生于斯长于斯的祖国,仓促逃往国外,漂泊十多年。那被囚在瀛台的君主,那记忆中的大好河山,时不时在他的脑海里睡梦中缠绕,在外流浪时所见所闻都会勾起他对故国的回忆。遥望故国,自己的一片冰心得不到理解,像迷路的美人不知道前路在何方,只能在异国他乡徘徊感叹:
       茫茫睨故国,怅怅非吾土。山鬼踯躅行,美人迷径路。温泉岂能暖?冰心谁可告?仆夫感踟蹰,信宿指归树。
       ——《登箱根顶浴芦之汤》
       政变后,康有为顶礼膜拜的皇帝被囚禁,自己被迫流浪在外,满腔的雄心壮志得不到实现,前路又是如此的难以把握,诗人这一孤臣孽子只能把自己苦闷的心情付诸笔端。1898年作于日本的《冬月夜坐》就体现了这种心情:
       门径萧条犬吠悲,微茫淡月挂松枝。纸屏板屋孤灯下,白发逋臣独咏诗。
       诗人描绘了这样一种冷寂的画面:萧条的门外小路,狗叫声在诗人耳中是如此的悲凉,松枝孤独地挂在惨淡的月光中;屋内一豆孤灯,满头白发的诗人孤独地吟诗来消除寂寞。正是因为诗人内心苦闷,才会使眼前所有的一切事物都染上黯淡的色彩。相似的还有《槟榔屿督署秋风独坐杂作》:“忧患弥天塞太空,树声争战起长风。楼台寂寂无人到,廊外藤花开小红。”前句写自己的忧患塞满天地,次句以风吹树战象征国内动乱的时局,最后两句却写得很幽静闲适,与前两句形成强烈的对照,更烘托了诗人极端苦闷的心情。
       三、关注国内动荡的政局,表达对以慈禧为代表的顽固势力的痛恨。
       康有为虽然流浪在外,却依然时刻关注着国内的一切,朝廷内反动势力的嚣张腐朽,西方列强贪得无厌的侵略,都让他愤恨不已。
       1900年8月16日,帝国主义侵略者攻陷北京,慈禧太后挟同光绪帝已逃往太原。清政府一面匆匆向帝国主义乞和,一面催促各省军阀派兵“勤王”保护。这时,整个北京城变为一片血海,八国联军到处烧毁掳掠,很多无辜平民惨遭屠杀。康有为为此赋诗十三首,反映了他对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态度。如其中一首:
       国土同孤注,君王类置棋。金轮篡唐日,叔带乱周时。弧服哀褒姒,衣冠孰柬之?人谋虽欲盗,天命岂能违!
       诗人把慈禧太后比作丧国的褒姒,指斥她把国土当作孤注一掷、把皇帝像棋子一样随便摆置的冒险行径,从而使国家陷入列强的争夺之中。她们更妄图通过立储夺取王权,而光绪帝才是符合天命的“真命天子”,慈禧等人的夺权篡位是不能实现的。诗人由此表达了自己对国内反动势力的痛恨与指责,更表达了他对光绪帝一如既往的拥护。
       《闻俄据东三省》:“郁郁瞻长白,云流鸭绿阴。岂真王气黯?竟令敌兵深!百战思开创,三年病割侵。万方皆震动,王母宴荒淫。”诗人回顾清朝创业时的艰难,感叹腐败的清王朝无能护卫祖宗创业之地。沙俄侵占东三省,国内外都感到震惊,而以慈禧太后为首的上层统治阶级却依旧荒淫享乐。诗中揭露了俄国的狼子野心和国内顽固派的荒淫腐败,表现了作者要维护国家的严正立场。
       四、歌颂西方文明。
       康有为是维新改良派的代表,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文化,来维护摇摇欲坠的封建大厦。而在流亡国外期间,他更有机会亲身经历各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文明,诗歌中也体现了他对西方文明的肯定。如《游苏格兰噫颠堡,见创汽机者华忒像,感颂神功不可忘也》一诗,其中的诗句“游苏格兰见公像,惟公赐我生感激。巧夺造化代天工,制新世界真大德。华忒生后世光华,华忒未生世暗塞。美哉神功在地球,永永歌颂我心恻!”热情地歌颂了瓦特改进蒸汽机,促进英国工业革命,造福人类的功劳。
       《游花嫩冈谒华盛顿墓宅》描述了诗人瞻仰乔治·华盛顿墓的情景,以中国古代的圣贤尧和禹来喻华盛顿,对这位美国独立战争的杰出领导者、第一任总统表示了很大的敬意,并流露了一定程度的资产阶级民主思想。
       1905年诗人自柏林西行入法国时作的《自柏林汽车过萨逊及莱茵河旁诸邦》:“过都越国汽车飞,萨逊莱茵瞬息移。国土经过无量数,战场吊尽古来稀。明明月照山河壮,渺渺烟霏楼阁微。遥想千年封建乱,竞争进化是耶非?”诗中回顾了德国的历史,认为德国那种封建贵族与资产阶级联盟的改革方式,正是治理当前中国混乱境况的良方。而最后一句还表明他受达尔文进化论学说的影响,相信“物竞天择”的自然法则,主张竞争进化,认为欧美资本主义社会要比封建社会优越。
       当然,康有为这时期的诗歌中也有不少局限性和反动性。如《己酉腊,在槟屿与门人王公裕步南兰堂后园,感怀示公裕,兼寄麦孺博、徐群勉》中就说:“神伤不敢看时报,花下藤广搔白头。”当时已是辛亥革命的前夕,全国革命形势高涨,诗人不敢看报,表现了他对革命的恐惧心情。即使是在中华民国成立以后,还赋诗表达自己对清王朝的拥护和对革命的仇视。但总的来说,康有为的流亡诗的总的思想倾向是比较进步的。
       凌宏伟,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中文教育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