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研究者]陈染小说的女性意识及其审美价值
作者:张孟根

《文学教育》 2006年 第22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20世纪90年代,随着西方女性主义文论传入中国,中国的女作家们众声喧哗,书写女性生活遂成主流。人类的一半——母亲、妻子、女儿的代言人,仿佛觉得特别有话要说。在这个潮流中,80年代就驰名文坛的一批女作家依然风头不减,佳作迭出。以上海卫慧、棉棉为代表的“美女作家”的作品,也辟出了一座新女性主义的繁华花园……但在90年代女性文学各种潮流和风格中,陈染的私人化创作风格,是当代女性写作的一道独特风景线,特有其探究的意义。
       陈染目前出版的小说专集有:《纸片儿》、《嘴唇里的阳光》、《无处告别》、《与往事干杯》、《独语人》、《在禁中守望》、《站在无人的风口》以及长篇小说《私人生活》等。她的小说在英、美、德、日等国家以及港台地区均有出版和评价。根据她的小说《与往事干杯》改编的同名电影,被选为国际妇女大会参展电影。陈染小说中所塑造的女性角色,自成一格,女性意识非常丰富,真正从人性深处传达出女性生命感受和情感体验,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
       一、女性意识的真正觉醒
       1、人格意识的觉醒
       陈染作品中的女性不再是一个永远的宾客,而重新回到主客的位置。陈染从自己的性别出发,开拓了女性认识自我展示自我的心路里程。
       在其代表作《私人生活》中,少女倪拗拗,中年寡妇“禾”,“我”的母亲,一只眼的奶奶,所有女人都是独身的,尽管导致独身的原因不同,独身在象征的层面上提示出男权社会中女人那孤独而无奈的姿态。然而,陈染笔下的女性并没有枯萎衰败。主人公倪拗拗对以父亲为代表的男权规范的不满、反抗与叛逆,虽然显得有些歇斯底里(连父亲的裤子也要剪掉),但展现了女性真实的人格尊严。她从T先生对她的纠缠和求爱的痛苦中窥破了男人在其貌似强大背后的卑劣与渺小,从而获得了一种足以和男人对视的自信与精神支撑力。女性人格意识的觉醒,在《破开》这篇小说中也表现得非常突出。在这篇小说中,“我”曾与我的朋友殒楠商量“建立一个真正无性别歧视的女子协会”。她们拒绝以“第二性”作为协会的名称,因为“这无疑是对男人第一性的既成准则的支持”。她们要把这个“女子协会”叫“破开”。只有“破开”一半对一半,才能体现出真正的性别平等,真正体现出“我首先是一个人,然后才是一个女人”。这是又一次痛楚而执着的人格尊严的复苏。
       陈染的作品就是这样固执并认可自己的性别身份和人格尊严,虽然心力不足但顽强地撑起一线自己——女人的天空。
       2、身体意识的觉醒
       在陈染的作品中,她有意颠覆了男人的性特权,而把性看成是一种男人和女人平等共享的权利。在她看来,性只是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彼此奉献了一部分身体,一些器官”(陈染《私人生活》)。《私人生活》中的T先生是倪拗拗的老师,倪拗拗一直对他比较讨厌,但随着故事的展开,他们阴差阳错地在“阴阳洞”有了性接触。陈染在描写倪拗拗与T先生在“阴阳洞”接触的性感觉时,写道:“她此时的渴望之情比她以往的厌恶更加强烈,正是为了那种近在咫尺的与性秘密相关的感觉,她与眼前的这一个男人亲密缠绵在一起。在这一刻,她的肉体和她的内心相互疏离,她是自己以外的另外一个人,一个完全被魔鬼的快乐所支配的身体。”陈染作品在处理两性关联中,女人的身份发生了本质变化。女性不再是一个纯粹被动的客体而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主体。同时,性也成为女人了解男人,了解世界,最后是了解自己的方式。性真正回归它的本真状态,它是欲望的满足,是激情四溢的快乐,是尖利而深刻的生命体验,而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灵肉结合。
       我们都知道,铁凝是中国当代文坛上很有实力的女作家,其创作以女性意识的直露大胆而著称。那么,铁凝和陈染有什么不同呢?这只要剖析铁凝在展现女性意识方面最有代表性的作品《麦秸垛》,就能解其疑案。《麦秸垛》的性象征意味是显而易见的(如写大芝娘的肥奶)。然而,同她的前辈同性作家一样,在铁凝那里,女人的性再一次被置换为同道德、人格相关的母性,而性本能、性欲望则被排斥于女性意识的边缘地带。大芝娘的那对“肥奶”没有被定位于能给自己带来正常欲望满足身心幸福的身体的一部分,相反却被置换为一个能哺育孩子,泽及邻居孤儿并给自己赢得好名声的工具。因此,铁凝作品中的女性,其实还是现代外衣包裹下的传统女人。陈染才写出了女性身体意识的觉醒。
       3、心灵意识的觉醒
       陈染小说中女性意识的觉醒,不仅体现在人格意识,身体意识的觉醒,更重要的是体现在整个心灵世界的觉醒。知名学者陈菡蓉在《倾听自我——陈染论》一文中指出:“她的人物从未持久地沉溺于身体的欢愉,肉体的满足。陈染作品中女性意识的丰富性、复杂性和超越性有着一种宏大的空间感和立体感,这一点往往是许多女性作家匮乏的品质。”陈染的独特之处正在于她突出性别但又不囿于性别,她既不像铁凝那样传统,又不像后现代的“美女作家”们(如上海的卫慧、棉棉等)那样始终沉浸在对身体本能的迷恋和失控的描写之中。她虽然有时坦诚得让你心跳,但她从性出发开拓了她的思想长旅。在陈染作品中,随处可见其哲理性的思辩语言。
       如在《私人生活》中,陈染以一个女性的体验深入思考了人类共同面临的困境,并对人类永恒话题诸如时间、生命的意义与本质、死亡、生命的真谛进行了独到的探索。“零女士”作为对生命存在状态的描述,有力地表达了陈染对生命意义的看法。与许多长于感性捕捉而短于理性抽象的女作家不同,陈染善于从个体体验中获得一种思想的普遍性。陈染作品以其心灵和思想的深度赢得了大众认可。
       二、独特的审美价值
       著名学者陈晓明在《无法深化的自我与现实》一文中对近期小说的审美意向作了探讨。他指出,“当代中国不同代的作家,不同经验背景的作家,都有很不相同的思想立场和美学趣味,也可以说一个多元化的文学表达空间正趋于形成”。但是,不管是思想立场和美学趣味如何多样化。当代中国文学在美学上总的趋势和转型不会改变。即以群体、理性为中心的美学向以个体、感性为中心的美学的转 型。过去强调“真”,现在强调“情”;过去强调“灵”,现在转向“体”;过去强调故事,现在偏重意识。陈染作品正体现出这种转型。并且她所叙述的往往是以往叙事匆匆掠过或不能进入的缝隙,从中挖掘出独特的审美价值。
       1、人性美的升华
       “同性爱”在人们常规的思维范围内是难以接受的,但在陈染作品中却被精心描述。“真、善、美”是人性的本原,是最朴质的一面。人性应该是美的,是我们无法扼杀的。无论是异性还是同性,他们之间的爱恋都是一种人性的体现。女性之间的爱恋更有诗意。请看《私人生活》第五章中“我”和“禾寡妇”的描写吧:“禾一边亲吻我的额头、脸颊和脖颈,一边用她伸到我衣服里边的手,在我的脊背上轻轻的滑动……我趴在禾的身上,一动不动,任她做什么。我对禾有一种天然的信赖。隔了一会儿,她说,‘拗拗,你想亲亲我吗?’禾把我抱在她的胸前抽泣起来。我说,‘你别哭,我亲你。’于是,我在她身上东亲一下,西亲一下,我说,‘我觉得你的胸部长得和我妈的一样,跟我的不大相同’。‘拗拗,等你长大了,就一样了。’她喘了喘气,又说,‘你想亲亲它吗’?禾这时候,掀起她的衣襟,解开里边胸罩的扣子,两只桃子般嫩白而透明的乳房就跳跃出来;像吐丝前的春蚕,凉凉的,好像一碰就破。‘亲亲它,拗拗。’我把它含在嘴里,像小时候吃母亲的奶一样,蠕动我的嘴唇。假装吃起来……”在生活上历尽沧桑,长期缺乏男性关爱的“禾寡妇”,在和她最信赖的同性朋友在一起的时候,欲望与理智在作强烈的斗争。女人是感情的动物,情感的浓厚往往会迷失人的心智,爱和纯真会使情欲占上风。这些诗意荡漾的文字,并不使读者感到暧昧和淫秽,而是感觉到爱欲的美好和飞升。女性爱欲是人类塑造完整人性和完美人格所必须的条件。而传统文化往往丑化和否定女性自然和正常的性爱欲望。在陈染的笔下,女性爱欲却像一股清泉在欢唱。
       无论是《私人生活》里的“我”与“禾寡妇”,还是《空心人的诞生》中的黑衣女人和紫衣女人,她们的故事经陈染的渲染超出了传统审美范畴,却是人性美的升华。正因为如此,陈染作品能获得英美等国家的绿色通行卡。
       2、音乐美的感受
       只要是细心读过陈染小说的人,就会被书中优美、清丽的语言所感动。女孩的生理成熟往往伴随着无知的恐惧,莫名的羞涩,也往往成为许多作家一笔带过或绕过的禁区。但在陈染笔下,女孩的生理现象却被描绘得如歌如曲,优美动听。她在《与往事干杯》中这样描绘女孩的初潮:“那样的一天终于来临,每一个少女都会在她的生命中经历过的那样的一天终于来临—山崩塌了,少女忽然发现大海就在身下,她感到那大海是无底的深渊,她惊恐、苍白、眩晕,她感到胀痛。她用手胆怯地触摸那悬口,才发现涓涓血流正从那里不由自己地涌出。手被那带着暖热体温的处女的鲜血染红……母亲笑了,告诉她每一个女孩子都这样,告诉她在那涓涓不息的流淌中,体内的宫殿就会慢慢成熟,告诉她那伤口几十年都不会弥合,那伤口也会长大,在这长大中一个女孩就会变成女人……”陈染把一个女孩子的初潮描绘得如此美好。她的高超的艺术化语言,令人赞叹不已。是啊,小鸟从此长大了,可以展翅高飞了。女孩此时开始在心中开拓自己的世界了。
       中国的女孩在传统的观念下历来被迫放弃了许多追求。在中国固有的精神枷锁下,女孩不敢多想,更不敢对自己的身体有细心的审视和赞美的抚摸。但是时光的牢笼有再大的强力也套不住女性终有一天的成长。弗洛伊德说,“解剖学就是命运”。20世纪90年代,女性的命运和身体,就这样在陈染笔下被解剖了。她用那独特的女性的语言为女性吟唱。这种话语,只有在陈染这样的女性笔触下才能流淌。她的语言,是诗化的散文又是散文化的诗。这是女性为自己臆造的。她给人的是一种音乐美的感受,令人无限赞叹,无限神往。
       3、意象美的陶冶
       纵观近年来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现状,笔者感到,在西方女性主义批评理论的影响下,中国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一直缺乏对于女性文学的诗性观察,即很少有人从语言风格、象征隐喻、想象等方面展开批评和鉴赏。而女人是极富想象力的动物,女性作家在审美领域的突出贡献,恰恰在于她们的诗性,在于她们丰富的想象力。
       陈染小说之所以动人,除了上面所述的人性美和音乐美这两方面,还在于她的乖戾而又智慧的诗画般的想象力。陈染的小说没有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她用回忆和倾诉支起了一片女人的天空。所有的回忆全在创造性的想象中进行。小说中大量意识流手法的运用,大量新奇的比喻、比拟、通感手法的运用,显示了她在感觉、场景和意象方面具有独特的艺术表现力。《私人生活》中,陈染把禾寡妇比成“红鱼”,把“浴缸”比成“亲爱的人”,把多元世界中人们的伪装比成“化装舞会”。多么奇妙美丽的意象啊,多么切合这些特定环境中的特定人物啊!陈染小说中,像这样充满灵性,充满诗意的描述和意象随处可见。黛二小姐,倪拗拗,肖朦,雨子,紫衣女人……单看到这些名字我们就会被吸引。“黛二”在她的作品中多次出现,这个名字既厚重又神秘,既女性又诗性。“紫衣女人”,“雨子”的名字含蓄隽永,诗意盎然,极易把人带入想象的境地。《嘴唇里的阳光》、《站在无人的风口》、《巫女与她的梦中之门》、《破开》这些语言怪异的题目,却是作者丰富想象和智慧的聚合。还有那在《私人生活》、《破开》等作品中多次出现的“白日梦”,若隐若现,似幻似真,真如诗画般的灵动,几乎能幻化整个人生,使人陶醉在如诗如画、朦朦胧胧的审美意境之中。这就是陈染作品给人的艺术享受。
       综上所述,我们不妨可以作出这样的结论:在当代中国女性文学舞台上,陈染似一颗璀璨的明星照亮了中国女性文学这一方一直以来若明若暗的天空。她以音乐般优美动听的语言唱出了男权背景下当代女性的孤独和自尊,唱出了女性身体的觉醒,唱出了女性整个丰富、复杂、微妙的心灵世界。陈染作品,如泣如诉,情意绵绵,读之让人进入丰富美丽的女性世界。尽管到目前为止,学术界对陈染作品还有争议,但陈染在中国女性文学中的地位不可忽视。研究中国的女性文学,陈染是不可轻易翻过的一页。
       主要参考文献:
       1.吴秀明主编 《中国当代文学史写真》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3年5月出版
       2.管卫中 《独唱的陈染》 小说评论 1998年第5期
       3.戴锦华 《陈染:个人和女性的书写》《当代作家评论》1996年第3期
       4.陈菡蓉 《倾听自我—陈染论》《当代作家评论》 1999年第2期
       5.陈染 《私人生活》、《破开》等小说 江苏文艺出版社
       6.陈晓明 《守望私人生活:陈染的意义》 星辰在线(www.csonline.com.cn),2004年6月30日
       7.《另一扇开启的门—陈染访谈录》文学新界(www.white-collar.net)编辑整理
       张孟根,浙江广播电视大学浦江分校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