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探索者]作品讲解应突破传统教学思维
作者:田大美

《文学教育》 2006年 第20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新课程理念下,仍有一些教师“穿新鞋,走老路”。学生在教师的权威讲解下,很容易进入梦乡,或是偷偷地看课外书籍。时代在进步,科学在发展,竞争越来越激烈,对学生文化涵养的要求越来越高,如果不注意剖析传统教学思维的弊端,寻找科学的授课方法,势必将语文课弄得面目全非。
       1、机械肢解文本,错误理解教参。我们知道文学作品本身的既定性,同时作品还有未定性内容的展示,通常称之为意蕴、旨趣、意趣等等,这是作品话语本身的蕴藉性决定的。真正优秀的作品是既定与未定内容的统一。文学接受者透过既定性的内容会诱发无限的审美想象空间,在这个空间,读者会有多种不同的理解,作品具有意义生成的多种可能性就体现出来了。学生受益的是在无限的审美想象空间里获得美的体验,从而得到精神的冶炼,灵魂的重铸,人格的提升!学生的文化涵养很大程度上说正是从这个意义上丰富的。教师常把作品既定性内容的讲解当作重点,既苦又累,更可怕的是一部分教师按照教参一步步地肢解文本,曲解作品。文学接受者对作品未定性内容有不同的理解,教参只是一个参考,它不具有解读的话语霸权。教师常常先分段落再讲解,学生只要听老师的就够了,文本是既定性内容与未定性内容的统一,分段落讲解只是为了引导学生接近文学作品的既定性内容,但言语霸权下的文本未定性内容解读,把文学作品的美肢解得鲜血淋淋,作品意义的生成不具备多种可能性,只具备一种可能性了。这种教学方式压抑了学生审美感知体验的自由,使学生的人格精神有走向畸形成长的可能。常见的现象是教师讲学生睡,因为学生无法获得美的体验。这种传统教学思维统治下的课堂是疲劳的。
       2、审美主体颠倒,教学顾此失彼。作为接受知识的学生来说,学生自己才是审美的主体,审美的对象是作品或是文本。教师的审美独裁,是不公平的,教师是传授知识的,接受知识的学生应有享受美的自由,有获得人格提升的自由。颠倒中心意义的审美主体,会产生一种恶果,就是学生在课堂上看课外书,教师常常讨厌这一做法,收缴学生的课外书,要学生检讨,深层追问学生为什么在语文课堂上看课外书?这是教师的传统教学思维所致。在审美独裁专制下,学生没有享受美的自由,就只好在课外书籍中寻找审美的愉悦,获得美的体验。教师对作品既定性内容的解读是必要的,是学生进入审美想象空间的一个必要前奏,但依教参讲到底,教师对文本的解释就变成话语霸权式的解读了,学生从心理上走向对抗,讨厌课本,把教材中美的作品也误作“丑”的作品,形成错误的感觉。教师的传统讲解思维模式抹杀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这个意义上颠倒审美主体的传统教学思维宣告破产,在新时代的教育理念下作品讲解的传统思维将遭受严峻地拷问。所以审美主体颠倒的课堂,只能是顾此失彼。
       3、运用探究学习方式,柳暗花明又一村。探究式学习方式下,学生对课文中作品的理解是完整的。对既定性内容的讲解,教师也只是一个普通的读者,老师只是在引导。学生与文本之间形成真正的沟通,每个读者透过文本既定性内容都有话语言说的自由,教师和每位读者交流,学生之间可以讨论,教师的角色主要是解读文本的既定性内容,激活学生的审美想象,把学生引入文学作品的那种美的世界中,从而使学生能在沟通中产生对社会人生深刻的体验和反思,从而获得人格精神的阳光雨露。作品讲解的探究式策略为:先屏蔽作家作品的背景,让学生把作品读几遍,然后教师辅导学生读懂文本的既定性内容,帮助他们接近文本。这一个过程并非重心,重心应落在对话沟通上,给学生言说的自由,想象的自由,让学生与学生之间交流,再给老师提问,老师和学生一起探索性地学习研究,在有效的时间内,把握学习主体,分清学习目的,有的放矢,效果就会更明显。从教学观念上讲,教师有权组织学生自由讨论和交流,有权把握教学目标,讨论时间以及讨论的内容,而不是言说教材的权威。
       要实现探究式学习就必须注意转变教学理念,正确理解文学。在文学情感中寻求共鸣,从而衍生强大的教育力量,这是语文教学的一种境界!
       田大美,教师,现居湖北恩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