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读者]用品读法教好《记念刘和珍君》
作者:刘 黎

《文学教育》 2006年 第19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记念刘和珍君》是鲁迅先生的一篇纪念性的记人散文。这篇悼念性文章既是愤怒控诉中外杀人者杀人罪行的战斗檄文,也是热情讴歌爱国青年高尚品质的动人诗篇,同时,它还是激励人民战斗的号角。字里行间,洋溢着鲁迅先生强烈的悲愤之情。为了更好地体现文章的“情”,我用品读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体会课文中的情感。
       有人说,鲁迅先生的语言于冷峻中含激情,于随意中显严谨,于平淡中富文采,于矛盾中见深刻。所以,学习先生的文章,必须推敲每一个词,品味每一个字。所谓品读是指一边阅读一边品味。通俗地说就是边读边感觉,边读边思考,边读边感悟。
       一、跳读,读出人物形象。课文除了写刘和珍惨死于执政府门外,还写了刘和珍生前的几件事,通过跳读这几件事,你能说说刘和珍是一个怎样的人吗?(弄清这个问题,也是对无耻文人诬陷刘和珍的温柔一击)。在同学们有所准备的前提下,我请两个女生朗读了课文的相关段落,希望她们能用女生特有的细腻、柔情,来读刘和珍生前与先生的交往,和校方的抗衡以及最后参与请愿时的欣然前往……两位同学读出刘和珍的音容笑貌和人品,读出了作者对刘和珍的喜爱与赞赏。这一读,刘和珍在学生心中的形象丰满了,而且对课文的理解也更进了一步——一个如此美丽、勤奋、正义、优秀的中国进步青年,竟然被当时的反动政府惨杀,而死后又被人当作饭后茶余的谈资,还被人诬陷!
       二、创造性读,读出文章感情。要让学生体会一篇文章的感情,最好的方法就是让学生自己读而不是老师直接讲。文章中意蕴深刻的句子很多,但要他们说出蕴于其中的情感内容或感情深度时,他们却往往不得要领。例如,文章第一节第三段一二三四句。同学们都认为这里是抒情的,可是语意间好像有跨度。不少学生有些不知所云,对此,我提议学生朗读时在第一二句间加上“因为”一词,把“人间”后面的“句号”改为“冒号”,把“哪里还能有什么言语”后的“问号”改为“感叹号”之后再读。果然,改动过的课文,学生一读就明白了。而且,当他们读到后面“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一句时,有一个同学就建议班上同学也试着把后面的“问号”改成“叹号”后再读。学生试读后发现,改动后的确有利于感情表达的明朗化,只是“叹号”是重读还是轻读不好把握。我便要自己仔细地揣摩、试读、对比。之后,学生一致认为,此处轻读比重读表达感情更恰当,因为这样既肯定了牺牲者的价值又表达了作者对死者无限的赞美。
       三、反复读,对比读,读出文章深意。北师大王一川教授说:“意义是被语言创造出来的,所以,我们在阅读时要注意从形式的角度研究内容,把内容置换在形式中,从形式中更清晰地看内容的风貌。”任何一篇文章,作者的观点或以鲜明的文字现于字面或以深刻的文意匿于字背。鲁迅先生的文字力透纸背,除却字面的意思外,还有字缝、字背、字外之意,要读懂并非轻而易举,这就要求我们在阅读教学时,除了一般性地阅读,还要作仔细的研读。我建议学生找出文中表达作者主观态度的话语,然后默读,看能否明白作者所言说的深意。
       很快就有学生发言。然后我请学生再读第六节,找到一个比喻句,看能否读懂。
       通过反复朗读,学生们发现,作者是用一个比喻句来表明自己不赞成请愿这一观点的。因为作者认为人类要进步,必须流血牺牲,必须用更彻底的斗争方式来和反动势力作斗争,请愿这种太温和的斗争方式,不可能对人类文明的进步有根本性的促动,反而,在无耻政府的阴谋策划中,很多优秀的爱国青年作了没必要的牺牲。
       可还是有学生提出反对意见。最后,还有同学问:“‘时间永是流驶,……我总觉很寥寥。’的确,作者已很清楚地表明了自己的观点——请愿无非是为庸人提供闲聊的谈资和为走狗文人提供诽谤的种子,那为什么文章最后还写上一句‘苟活者在淡红的血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这句话很像是写请愿的意义。”我建议学生把六七节对照起来读,并请大家课后回忆所学鲁迅先生文章的结尾,或读先生的其他文章,看能否找到答案。
       通过不同形式的品读,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透更深了。
       刘黎,湖南大众传媒技术学院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