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直面现实]电视镜头就不好给庄稼人下岗工人一点吗?
作者:于成玉

《杂文月刊(选刊版)》 2005年 第05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改革开放以来,媒体工作有了明显的进步,以报纸为例,一改“文革”时期那种“小报抄大报,大报抄‘梁效’”的令人可憎的面目和“党想让百姓看什么,媒体就提供什么”的教条;不仅“听党的话”,作“党的喉舌”,及时传达党中央的声音;也听“老百姓的话”作“老百姓的喉舌”,讲述“老百姓的故事”,发表老百姓的意见和要求,面貌相对于过去来说可谓焕然一新,自然受到群众的好评。
       然而,勿庸讳言,由于受习惯势力的影响,陈腐观念的束缚,僵化教条的禁锢和“政治淤泥”的堵塞,媒体在讲述“老百姓的故事”,反映平民百姓的声音方面,相对于讲述“官员的故事”,“名人的故事”和“富人的故事”,反映官员的声音来说,还是比较少的。以各级电视台为例,尽管“三贴近”吵吵巴火,有言在先,但平时新闻节目的“排头兵”内容,大部分仍是会议消息和各级领导人的活动和讲话,鲜见平民百姓的意见、愿望和要求,更不用说在“两会”期间了。
       “两会”期间,司空见惯。报刊版面的热情深情、记者话筒的衷情盛情和电视镜头的鱼水情一见钟情,基本上都洒向了一个个官人的重要讲话和名人千篇一律的对“政府工作报告”的“赞美之词”的身上。而很少洒向“布衣代表”和平民百姓特别是庄稼人下岗工人,对“两会”的有关报告及重大社会问题提出的批评、建议、要求和意见的通情达理上。在一贯声称新闻事业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指导的国度里,居然屡见不鲜地出现这种状况太耐人寻味了,太令人匪夷所思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其中一条就是“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占全国总人口70%以上的庄稼人,难道不算大多数吗?然而,这个“大多数”不仅其代表寥若晨星,且没有机会发表心声,岂不是咄咄怪事?对此,媒体不应当扪心问一下自己的良心和表现吗?究竟投给庄稼人多少目光激情?究竟投给下岗工人多少关注同情?可以说少得太可怜了。难道说,这不是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背道而驰的吗?这不是说起来一套,做起来则另一套吗?
       众所周知,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看来:“报刊只是而且应该是有声的、‘人民(确实按人民的方式思想的人民)日常思想和情感的表达者,诚然有时这种表达是热情的夸大的和荒谬的’。如同生活本身一样,报刊始终是在形成的过程中,它真诚地和人民共患难、同甘苦、齐爱憎。它把它在希望与忧患之中从生活那里倾听来的东西,公开地报道出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187页)列宁要报刊“少来一些政治喧嚷。少发一些知识分子议论。多接近生活,多注意工农群众怎样在日常工作中实际地建设新事物”。并指出:“用生活中的生动的具体事例和典型来教育群众”是人民报刊的“主要任务”。(《列宁选集》第3卷,第602页)毛泽东同志也曾经说过:“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而我们自己则往往是幼稚可笑的。”(《毛泽东选集》第3卷,第790页)还说:“人民群众有无限的创造力。”(《毛泽东选集》第5卷,第253页)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广大民众对于如何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和谐社会的前进步伐;对于如何加大反腐败的力度;对于如何加强政治文明建设和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对于如何解决“三农”问题、国企改革问题以及实际工作中所出现的种种问题……都有很多真知灼见和解决问题的政治热情政治智慧。就是因为媒体对其冷冰冰的,使之缺乏表达的机会和平台而十有八九胎死腹中。这是多么令人扼腕叹息痛心疾首的事情啊!
       痛定思痛,媒体不能再吃一百个豆不嫌腥了;已经到了彻底改一改在“两会”期间,讨论国家大事之际,以惟领导的活动和讲话为马首是瞻的乐此不疲历久不衰的陈规陋习和传统习惯的时候了。而达官显宦名人贵人也应自省,自己上版面、出境头,发表观点的机会有的是,何必偏在“两会”期间凑热闹出来与庄稼人下岗工人争版面、争镜头呢?有名言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难道说媒体,比如电视镜头,在“两会”这个节骨眼上,就不好给庄稼人下岗工人一点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