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探索者]根据思维特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作者:刘靖峰

《文学教育》 2006年 第16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创造性思维是创新能力的“核心”。上个世纪50年代,美国教育家贝斯特就明确指出:“真正的教育,就是智慧训练。”学校教育目标就是发展学生的智力和创造力。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知识更新不断加速,这就不仅要求人们具有一定知识和现代化技能,更要求人们具有独立更新知识能力和创新能力。所以,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思维和创新能力,不仅对他们今天的学习和未来工作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关系到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因此,中学语文教学要把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当作检验教学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准。
       一、指导自学,培养思维的自觉性。
       叶老说:“教是为了不教。”由于语文教学的特殊性,学习的知识不是从零开始,学生看到一篇文章有似曾相识之感,也能看懂一些内容。教师的任务就是引导学生对文章有更深刻、更全面的理解。这就说明: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不宜教给学生过多现成结论,而应引导学生对文章本身进行思考,使学生对文章有自己的理解。如划出生字词,查字典,弄清词义,了解课文内容,发现疑难并提出弄不懂的问题。在阅读中,教师应以指导学生自己学习,独立思考为主。如《荷塘月色》文章起笔就说:“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多年来,教师总是习以为常地把“不宁静”的原因完全归之于当时的时局动荡,把学生的创造力扼杀了。教师可提供一些有关朱自清当时生活状况的资料,让学生自己理解,学生就会发现朱自清父子因家务事关系紧张,所以朱自清心里颇不宁静。家事国事是使朱自清心里不宁静的双重原因。所以,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学会学习、善于学习,培养自学能力和思维的自觉性,掌握学习方法,为今后学习和工作敲开方便之门,那将是终生受益的大事。
       二、探索求异,培养思维的创造性。
       要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首先要打破教学上的老框子,鼓励学生多发问。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要鼓励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有一个大胆质疑的精神。教师在教学中不能置学生于不顾,“独霸”讲台,要努力创造有利于促进学生主动探索,求新创异的教学情景,为学生提供发现问题,探索规律的机会。如在小说《祝福》中,鲁四老爷有一句骂人的话:“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个时候,——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针对这句话,教学时笔者提出这么一个问题:鲁四老爷为何不把话说完整呢?他这句话略去的可能会是什么内容呢?这一下把学生带进一个兴味极浓的想象天地,学生中有的说“死了”,有的说“老了”。笔者又问:那为什么不说“老了”呢?学生顾时活跃起来,纷纷调动大脑思维,大胆说出自己的看法、观点,他们即使答“跑题”了、“出格”了,笔者也不简单否定了之,而是充分肯定、赞扬这种活跃思维。于是学生求知欲得到了极大的调动、激发,课后写出了很有见地、个性鲜明的鉴赏文字。这进一步反映了学生探索求异、积极思维的创造性,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三、多方思考,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发散思考是创造性思维的主要成分,为了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就应先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因为发散思维中包含着创新,在发散思维形成的过程中,也在形成创造性思维。培养发散性思维是培养创造力的重要环节。教师要善于安排一些能刺激学生发散性思维的环境,逐步培养学生多方位、多角度认识事物、解决问题的能力。如语文教学中的创造性复述,续编有悬念的故事结局,开展“当我长大了的时候”,“假如我是……”的主题演讲,都将激发学生思维的驰骋,作文中的“一事多写”也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有效途径。因为发散思维是一种依常规寻求变异从多方面寻求答案的思维方式。因此,发散思维对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十分重要。
       四、丰富想象,培养思维的敏捷性。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的源泉。”在教学中,首先要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打开想象力的大门,发展学生创造想象的能力。如在教学《项链》一文时,针对小说中“可是我那一挂是假的,至多值五百法郎!……”这一出乎意料的结尾,笔者要求学生充分发挥想象,认真思考:在得知项链是假的以后,玛蒂尔德会有什么表现?请用心理描写方法当堂写一篇二三百字的短文。结果,有的学生说玛蒂尔德疯了;有的说她泰然处之,淡淡一笑;还有的说她立即被气死,等等。其次,引导学生由一点而辐射的多向想象。如由雪的洁白无瑕,可从正面褒之,比喻人的洁白无瑕的高尚品质和无私无畏的精神。也可从反面斥之:它以洁白的外衣掩盖人世间的污垢;它见不得阳光,一融即化,非常虚伪;它依仗狂风之势耀武扬威,不可一世;它冰封大地,万木萧条,冷酷无情等。这种多元化全方位的认识事物,能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
       五、提倡感悟,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语文阅读,具有模糊性、丰富性,可替代性等特点,常会使读者有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现象。有了学习语文的悟性,就有了感受语言的“内力”,“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一些文学作品教学中更应提倡让学生自己感悟,从中悟出文章的真谛。笔者在教《天净沙·秋思》时,不是直接把自己的理解告诉学生,而从“景”与“情”两方面提示,“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这是一幅怎么样的景”?学生只有明白了文中的“景”,才会有“断肠人在天涯”之情,真正领会文章的内涵。笔者曾多次被《陈奂生上城》中陈奂生由于五元高价,对招待所的物品从十分爱惜变化任意作践,用提花枕巾擦脸,不脱衣钻进被窝,以及坐了县委书记的汽车,住过县委书记介绍的五元一夜的高级招待所,就感到“精神的满足”等情节所触动,思绪万千,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并不是这些细节描写得多么生动感人,而是我深深被文章所表现的新时期的农民在物质生活得到改善后,对精神生活的追求,以及追求过程中的喜悦、苦恼和尴尬深深感慨,心灵产生了共鸣。因此,学习语文要努力在理解、感悟上下功夫。
       至此,笔者才真正领会到了著名学者甘自恒所说的“创新能力是主体在创造活动中表现出来,发展起来的各种能力的总和”的内涵。这个观点告诉我们:创新能力是学生各种能力要素的总和,包括发现能力、谋划能力、协作能力、评价能力和实施能力等。我们只有在课堂教学中自觉地培养学生这些崭新思维,把学生当做学习的主人,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提倡学生独立思考,爱护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保护学生的独创性,鼓励学生怀疑课本、质疑现成答案,并超过老师,才能真正实现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才能造就新型的社会栋梁。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让我们至少走两步退一步,向着创造之路前进吧。”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特别是每一个语文教师,都应该时时牢记这一教诲,深刻地认识到:21世纪将是一个教育创新的世纪,创新人才的培养将成为时代的主题,而高中语文新课标的制定与实施,将为我们提供一个培养创新思维,打造创造型人才的良好平台。我们只要认认真真地学习新课标,深刻领会其要旨、精髓,在语文教学中勇于探索、身体力行,就一定能够在“创新教育”的21世纪培养出更多更好的具有创新思维能力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
       刘靖峰,教师,现居江苏靖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