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读者]鉴赏古典诗歌名句的几种切入角度
作者:柳开平

《文学教育》 2006年 第14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中国古代诗歌是一份极为丰厚的文学遗产。在几千年的历史中,许多杰出人物为我国诗歌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运用多种多样的诗歌形式,创作出流传千古、经久不衰的诗篇。它语言精炼,意蕴深厚。当我们心领神会一首好诗时,神魂为之勾摄,若惊若喜,有独立于小天地之乐,个人生活中的一切憎爱悲喜,霎时烟消云散了。因此,不少优秀诗篇入选学生语文课本。《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在这个赏析过程中,结合主观感悟,选准切入角度成为沟通感性因素和理性因素的桥梁。名句赏析属于有一定难度的独创性理解。理解就要求读懂诗句,明了其内容;独创就要求赏析时组织精简的语言谈个人心理上的感受,发表个人见解。必须选好一个角度,选自己有独到见解的角度,作答时就要轻松得多,准确度就大得多。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入手:
       一、内容角度
       即准确解释诗句本身的表面的意思,明确所写内容,通过所写的人、事、物、景,将诗句直接翻译出来。这是诗歌赏析最常见的一种方法,也是学习诗歌最基本的要求。这对于学生来说几乎没有什么难度,易于得手。如《木兰诗》中的“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这两句话应理解为:将军和壮士经历多年的苦战,有的壮烈牺牲,有的光荣凯旋。
       二、感情角度
       这种角度在于整体感知诗句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观点和态度。这是阅读古诗歌最基本的要求。弄清诗歌的类别利于准确归纳作者的情感。诗歌类别可分为:写景抒情、怀古吟志、思乡、送别、山水田园、边塞征战、爱国、哲理、咏物、爱情等。如刘禹锡的《酬乐大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诗中“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两句诗借景抒情,蕴含哲理。借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以“沉舟”“病树”作反衬,描绘出一幅千帆竞发、万木争春的富于生机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仕宦升沉、世事变迁的豁达襟怀,对生活、对未来的积极、乐观精神。
       三、修辞手法角度
       通过分析诗句采用了哪种修辞手法入手来赏析。如唐代诗人杜甫的《春望》诗中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运用拟人手法,移情于物,借物喻人,表达了诗人面对安史之乱引发的内心的悲愤和忧伤之情。
       四、表达角度
       即从分析诗句用的表达方式入手去赏析。如清代赵翼《论诗》中的“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这是作者的议论。诗人认为:历史在向前发展,那么诗歌也要随之变化,没有亘古不变的文调,没有亘古不变的创作原则、手法。如果一味迷信、模仿,反而会令诗歌僵死。这表达了作者反对仿古、主张创新的文学观点。
       五、哲理角度
       分析诗句蕴含的哲理、给人以启示。从此种角度入手,难度较大,要在透彻理解诗句思想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如王安石《登飞来峰》中“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揭示的哲理是:只要有远大的抱负,坚定的信念,任何困难都阻挠不了前进的步伐。
       六、意境角度
       意境是艺术形象触发联想和想象,引起美好情思的审美境界。诗歌的鉴赏力求感知和进入意境,唤起自己过去的审美经验,并和诗人产生共鸣,让自己的心灵打开一扇新窗户。意境角度就是分析诗歌创设的美好和谐的艺术境界。此种方法要在充分理解思想内容,把作者的想象力和联想力与自己的感悟自由和谐统一起来,形成审美直觉,透过诗歌形象的“形”见出“神”,透过“境”见出“情”。如王维的《使至塞上》诗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是传诵千古的名句,短短十个字,描绘了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大漠”“长河”创设了一种开阔的意境,在广阔的背景下,狼烟直伸苍天,那远天上挂着一轮又圆又大又红的夕阳。这一传神之景的状画,实在令人惊叹不已。
       七、字词锤炼角度
       就是分析诗歌用字、用词的凝炼程度。一般说,文章有“文眼”,诗歌也有“诗眼”。赏析诗歌,还要善于抓住关键字、词,特别是“诗眼”。通过它能了解诗歌的内容,领会诗人的感情。如陆游的《示儿》诗中的“悲”字就是“诗眼”,它浇铸着诗人的复杂感情:对侵略者的仇恨,对投降派的愤慨,对未能亲眼看到祖国统一的悲叹。又如杜牧《泊秦淮》诗中的“犹”字意味深长,形象地表现了晚唐统治者重蹈覆辙,正沿着亡国道路走下去的情形,把历史的教训、现实的情况和注定灭亡的命运联系起来,以辛辣的嘲讽,表现出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忧虑,也蕴含着对世道的愤慨。
       八、出处和背景角度
       在有的考试中可能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诗歌赏析题就只有一个名句,其他什么也没有。但这样的诗往往是要求学生记忆的内容。《语文课程标准》要求7—9年级学生能“背诵优秀诗文80篇”。一般来说,考题出自80篇必背诗文。在赏析时,有必要先指出诗句的出处和相关背景,然后分析诗句的表面意思,再进一步挖掘其内涵。例如:试赏析“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可以这样入手:这句话出自文天祥的七律《过零丁洋》,它表达了作者抗元经过千辛万苦,失败被捕后,准备以死殉国的忠贞气节和高尚情操,是传诵千古的名句,它曾激起无数后人的爱国热情,对后世影响极深。
       当然,赏析诗歌不仅以上几种切入角度。从特殊的语法现象如词类活用、省略、倒装等入手同样可行。只要是注重读者自身的情感体验和感悟而选取的欣赏角度均应值得肯定。
       柳开平,教师,现居湖北利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