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鉴赏者]读列夫·托尔斯泰的《童年·少年·青年》
作者:颜想前

《文学教育》 2006年 第14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文学大师们描写童年的作品都是饶有兴味的。鲁迅的《朝花夕拾》、郭沫若的《少年时代》都为我们打开了一个童趣盎然的美妙世界。在描写童年故事而获得成功的众多作品中,托尔斯泰的《童年·少年·青年》可以说是独具特色的。
       三部小说的情节是连贯的,是带有自传性质的,它生动、真实地再现了十九世纪上半叶俄国贵族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塑造了尼古连卡等一系列典型形象。
       《童年》的故事主要是以乡村庄园和莫斯科邸宅为舞台展开的。托尔斯泰多彩的妙笔,为我们描绘了瑰丽的俄罗斯大自然,使我们如闻草地的芬芳,如见森林的神奇,如置身黄熟的麦田……不过作家目光凝聚的焦点还是尼古连卡的家庭。这是一个普通的贵族之家,有华丽、宽敞的宅第,有成群的奴仆,有专门的家庭教师,有丰盛的筵席,有热闹的舞会,有壮观的行猎……托尔斯泰着力刻画了妈妈的慈爱,卡尔·伊凡尼奇的善良和娜塔丽亚·萨维什娜无微不至的爱心,通过对教室、出猎、游戏、舞会等场面优美细腻的描写,使我们非常生动地看到了这个“钟鸣鼎食之家”的日常生活图景,有一种温馨的气息拂面而来。所以当时就有权威的评论家认为,托尔斯泰这样真实地反映现实发掘出了贵族家庭生活中诗意的美。
       尼古连卡一家尽管是生活在温室里,但还是不可能完全与世隔绝,所以三部曲里仍然有丝丝缕缕的社会联系,有时也会触及尖锐的社会问题。卡尔·伊凡尼奇的悲惨身世,疯僧格里沙和那些长途跋涉的朝圣者,去莫斯科途中所见的那些贫困的农奴,咪咪和卡健卡母女的寄人篱下、孤苦无依,大学教授们的虚伪做作、徇私舞弊,征兵制度腐败、新兵贩子从中牟利等等,都透露出农奴制度的种种痼疾。当然,这都是从一个少年儿童所见的角度来描写的,三部曲里也不可能像作家后来所写的《复活》那样,对俄国的封建专制和农奴制度作出深刻的揭露和批判。但是,可以说托尔斯泰初登文坛之时,就已经有了严肃的社会责任感。
       尼古连卡毕竟是个贵族子弟,他有强烈的贵族优越感,总是“居高临下”地俯视社会和地位低下的平民百姓。他认为伊连卡没有资格与他平等,他与非贵族出身的大学同学们格格不入,总是喋喋不休地夸耀自己显赫的门第和亲戚,死抱着“文雅人”的成见不放……这些描写都真切地反映出贵族家庭出身的尼古连卡身上深深的阶级烙印,也反映了托尔斯泰思想中的矛盾。
       平民知识分子的兴起,是十九世纪俄国社会生活中的大事。三部曲里以祖辛为首的大学生群体,正是这一新生的社会力量的代表。他们聪慧精明、知识渊博、踏实肯干、勇于实践。尼古连卡这样养尊处优、懒散萎靡、四体不勤、不谙世事的贵族青年,在他们面前真是相形见绌、黯然失色。《青年》的最后几章里,着力描写了双方在性格上的矛盾和冲突。尼古连卡直觉上已经预感到这群新人是有能力创造未来的,但是看起来可笑的是,阻碍他加入这一群体的原因仅仅是因为他讨厌他们的外表。其实,这恰恰表现了尼古连卡的贵族偏见是如何深入骨髓!祖辛这个人物在俄国文学所创造的平民知识分子画廊中,当之无愧地占有一席光辉之地。
       三部曲在艺术上的显著特点是质朴和淡雅,语言风格清新明快,犹如涓涓清泉汩汩涌出而不作刻意的雕饰;情节安排顺应自然,娓娓道来,使人读着倍觉亲切,如听知心朋友的讲述,而不觉得是在读一部精心编选的小说。
       从《童年》问世至今已经过去了一百五十年,但托尔斯泰这部成名之作依然熠熠生辉,一代又一代的读者都从中获得美的艺术享受,也在思想上获得了教益。
       颜想前,教师,现居河北霸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