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文章写法]表露真情的途径与方法
作者:王丽丽 鲁传文

《文学教育》 2006年 第13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泰坦尼克号》能“赚”足观众的眼泪,其主要原因之一是男女主人公真挚的爱情令人荡气回肠;朱自清的《背影》能够打动一代又一代的学生,是因为作者为我们展示了一个真实、平凡却无私的父亲形象;《橄榄树》之所以能历经传唱,经久不衰,亦是因为它细腻地描绘了人物内心的真实情感……可见,具有真情实感是一切艺术作品永葆魅力的主要因素之一。《中学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要求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各地中考作文阅卷也都将“是否具有真情实感”作为评分的一个重要标准。但遗憾的是许多同学为求材料的新颖与生动,不惜绞尽脑汁凭空编造,出现了许多内容天马行空,感情矫揉造作的作文,读来头痛不已。那么,怎样才能使我们的文章具有真情实感呢?
       首先要做到心中有爱。文如其人,古人之训。一个严谨认真的学生,其作文选材、立意乃至语言表达也一丝不苟;一个情感纯真,积极向上的学生,其作文也应该是充满真情实感的。相反,如果平时纪律散漫,道德水平不高,心理品质不健全,在作文中也不可能有让人满意的表现。所以,同学们在生活中要做一个有爱心的人:爱祖国、爱人民、爱生活、爱师长、爱生命、爱世界上一切值得爱的事物,只要心中有爱,我们的文章也会充满无限深情。
       其次要善于感悟生活。作文的素材皆来自生活,要想写出有真情实感的文章,就要善于感悟生活。善于与自己对话:生活给予了我什么?我得回赠给它什么?我感受到的真善美有哪些?又发现了哪些假恶丑?善于与周围的事物对话:水中的鱼儿,空中的鸟儿,园中的花儿……都是我们的朋友,向它们倾诉心中的块垒,听听它们有些什么心里话?一方面净化我们的心灵,让心灵变得澄澈透明,另一方面也为写作积累了丰富宏厚的情感体验,提起笔来就能文思泉涌,无拘无束地释放心中的情感,这样的文章才能充满真情实感。
       具备了这些基本的素质、能力之后,在动手作文时有哪些技巧呢?
       一、刻画细节凸现感情
       动人之处往往就是一件事情中那些让自己感动的细节,既然是细节,就应该充分调动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手法把它写具体、写详细,让“细微之处见精神”。大凡优秀作品中被人记住的总是那些细致入微的描绘:像《背影》中“父亲”爬月台买橘子的一系列动作;像《我的叔叔于勒》中于勒叔叔“满是皱纹的水手的手”,“又老又穷苦的脸,满脸愁容,狼狈不堪”的外貌;像黄蓓佳的《心声》中李京京强烈、迫切希望能够在公开课上朗读课文的心理等等。这些文章之所以感人,就是因为作者抓住了表情达意的动人之处,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刻画,将人物或情节写“活”了,写“神”了。
       2005年江苏省一篇题为《精彩瞬间》的中考满分作文,讲述了贤惠的母亲弯腰为繁忙的父亲系鞋带的故事,作者对这一过程进行了详细的刻画:
       母亲的长发柔顺地在脸旁垂下,嘴角微抿,画出一道温柔的弧线。纤细却并不白皙的手指在父亲的鞋带中穿梭回复。夏日的阳光像一层薄纱,在父亲的侧脸上打出层次丰富的光影。
       父亲低着头,像个犯错的小孩。柔和的目光像一潭深邃的湖水,仿佛隔了千年,恒久不变地穿过那些阳光与浮尘,望着母亲。四目交错的瞬间,相视一笑,没有声音,没有语言,只有灿若夏花的笑容。
       通过对父母外貌、神态、动作的细节描写,原本常见的、平凡的场景令读者的心也不禁随之轻舞飞杨,为之怦然一动!
       二、借助环境烘托感情
       人们常说:“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义溢于海”,“一切景语皆情语”,自然界的一草一木,一虫一鸟,一山一石都是有生命的,不同的人会因不同的感情赋予它们不同的含义,所谓“花儿微笑”“鸟儿歌唱”,表达的都是人的主观情感。同学们要学会并善于把自己的情感蕴含在对自然界的景物的描写上,课文中有不少这方面的典范:“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借助自然界的“花”“鸟”把内心的忧国思想抒发得淋漓尽致;鲁迅的《故乡》开篇以“天气又阴晦了”“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描绘出了一幅萧条、荒寂的故乡冬景图,衬托了“我”回乡的悲凉心情。
       在中考满分作文《精彩瞬间》中,作者同样成功地借自然环境表达了父母间那种相濡以沫的温情的独特感受:
       这精彩的瞬间如此绵长,夏日的阳光从香樟叶片的缝隙洒落,淌过母亲的发梢,淌过父亲的目光,淌过时光的旧线条,淌过内心深处的山峦,轻轻触摸心中那最柔软的部分。瞬间,菊花茶的香浸满整个身体。温暖,如夏日的阳光。
       感动之情溢于言表。
       三、描写心理直抒感情
       一篇文章,想要打动别人,先要感动自己,作文中适时地描写出人物的心理,既能直截了当地表达作者(或文中人物)的情感,又能引读者的共鸣。有一篇题为《一元二角钱》的学生习作,记叙了“我”放在枕头下的“一元二角钱”的饭票不知何时竟不翼而飞的事情,身为“贫困生”的“我”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每天回寝室的第一件事,便是迅速而慎重地掀起枕头,我虔诚地祈祷那丢失的一元二角钱的饭票能在枕头被掀开的刹那神奇地出现在我的面前,那心情绝不亚于屏气凝神地期待中彩票五百万大奖!然而,等待我的是一次又一次的失望……”
       作者直接、间接地把自己丢钱后的心理描写得惟妙惟肖,令读者也感同身受。
       四、巧妙虚构丰富感情
       所谓“虚构”是指作文在基本情节真实的基础上,为使文章内容更完整丰富,人物形象更生动丰满,而对细节进行艺术性的加工处理。常见的手法有:1.添枝加叶法。真实的事件本身简单、平淡,或只是一个轮廓,梗概,以此为基本材料,展开想象,丰富细节,使人物形象血肉丰满,使事情具体、曲折、生动。2.移花接木法。亦即鲁迅先生所谓的“杂取种种人于一身”,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改造,拼接,更换,将几个人的特点融于一个人,或将几件事的情节剪辑组合为一件事,或将发生在不同时段性质相同甚至相反的事剪辑到一个相对集中的时间内,使人物和事件更具典型性。
       值得一提的是,虚构不等同于“虚伪”“弄虚作假”,如果为了所谓的“感人”“动人”而凭空编造,信口雌黄,只会给人“虚情假意”“矫揉做作”的感觉。在各类考试中,为打动阅卷老师以博同情,而不惜“咒骂”自己,或“自幼父母双亡”,或“自幼双腿残疾”,或“从小遭受天灾人祸”的文章屡见不鲜,其结果只会造得其反,弄巧成拙;还有学生盲目地从电视、杂志中借鉴,对故事进行改编,或许故事是真实的、感人的,但这类远离学生生活实际,迷失了自己,也失去了自己作文风格的作文怎能获得高分?
       总之,作文是关系到一代的文风、学风和作人的大问题,不管怎样改革,怎样创新,说真话、实话、心里话,诉真情、实情、人间情这一宗旨不能变,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作文教学的目标。
       王丽丽,鲁传文,教师,现居湖北枣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