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文学教法]我的新诗教学思路
作者:余玲玲

《文学教育》 2006年 第13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在教学中,我的学生对新诗存在着很大的隔膜,他们不喜欢新诗,也不懂得诗歌对他们的生活有多大的意义,只是为了学诗而学诗。为此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力求在我的课堂上告诉学生“诗歌”就是他们身边生活中一朵朵触手可摘、超脱了功利且充满了创造快感的花朵;教会他们体会对诗意的发现,以及对诗歌与生活之间关系的认识。
       课前准备
       给自己恶补新诗知识,多读一些真正使人震撼、打动人心的作品。这样才能做到手中有粮,心中不慌。
       教学环节
       第一环节,亲近诗歌。
       其实真正的诗歌都是最平易近人的。就以《诗经》中的《关雎》为例: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这首诗相信我们的学生只要去除了字词障碍就可以大致读懂。虽然相隔久远,但它却是那样的和谐简练,像“窈窕淑女”“辗转反侧”“琴瑟友之”“钟鼓乐之”这些词语不都是从生活中来的吗?学生一看就会产生一种亲切感。
       由此我想让我的学生首先体会:诗歌就是我们身边生活中一朵朵触手可摘、超脱了功利且充满了创造快感的花朵。如果他们还没有产生同感,那就让他们好好回忆一下自己的童年吧:当你看到美丽的事物的时候,“啊,好美!”是不是也曾经在你的唇间不经意流出?我就亲眼看到,亲耳听到一个两岁的小孩就曾这样饱含惊讶与激情的说出。这就是诗。诗就是那种能让你产生感动的东西。
       接着,我会趁机选择几首清新易懂的新诗介绍给他们,比如冰心的《春水(三三)》和《纸船》(人教版七上),还有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我想这些诗学生应该不会排斥,因为它们具有一种亲和力,容易引起他们的共鸣,从而使学生产生一种亲近诗歌的愿望,为下一个环节铺好路子。
       第二环节,瓦解诗歌的深奥。
       你也能读懂诗——在教学中我必须着重强调这一点。现在我将以王家新的《在山的那边》为例,说说我的具体实施办法:这是一首很孩子气的诗,很容易让学生产生认同感,因为每个人在童年时代都曾对未知的世界产生过好奇。而本课的难点在于诗里面象征手法的运用。那么到底怎样向学生讲授“象征”呢?我会设计这几个问题:当你站在一平如砥的平原上和站在群山环抱的山谷中时,各有什么样的感觉?假如你就是山里的那个孩子,你会有什么样的冲动?假如山的那边就是海,那海就成为了你向往的地方。但是“山”仅仅就是山,“海”仅仅就是海吗?到这里我会请学生仔细朗读第二节并找出关键的句子“用信念凝成的海”,从而让他们体会到“海”在这首诗里不仅仅是自然界的海,还蕴含了其他的含义。接着这个问题,继续让学生回到课文找出另外一个关键的句子:“而在这座山的那边,就是海呀/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从而让他们领会到“海”表层下面的含义应该是“理想境界”“目标的实现”。至此“山”的深层含义学生也就不难得出。
       这时我还会让学生去找找生活中类似于前面“山”“海”用法的例子,比如“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人生道路”“下海经商”等等。最后我才告诉他们:这种把看不到摸不着的抽象的东西用看得见摸得着感觉得到的事物来表现的写法就叫“象征”,而这个像“山”“海”一样被赋予了本身以外的含义的事物在诗歌里就叫“意象”。
       第三环节,丢开参考答案。
       对于诗歌与读者之间的关系,诗人王家新认为诗歌在今天很难对公众讲话;西川说“乌鸦解决乌鸦的问题,我解决我的问题”,而欧阳江河也认为“诗歌只能解决它自己的问题”。
       确实诗歌很难对公众讲话,更无法让公众对其形成“整齐划一”的理解。自古以来不少诗歌,“有与自然和历史对话的,也有与他人或自己对话的,有与诗歌本身对话的,甚至还有与上帝对话的诗”。但无论如何,它们都不是对抽象的、普泛的“公众”讲话的。拿远的来说,几乎受过教育的中国公众都知道李商隐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然而这首诗并不是对公众讲话的,他所倾诉的对象是一个隐秘的、和诗人的生命构成深刻内在关系的、诗人心灵信息的唯一的接受者和对话者。近的如选入人教版七上的《纸船》就是冰心与远在祖国的母亲之间的对话;《化石吟》是诗人与自然的对话……既然接受者和对话者是单个的甚至是唯一的,那他的解读又怎么可能是“公众”的?
       因此,我想让我的学生牢记:写诗是很个人的行为,读诗亦如此。
       为此我将设计一个小小的活动,让学生说说当他们开心或伤心或郁闷或委屈时,最想说的一句话。我知道答案肯定五花八门,表达的方式也因人而异。而我会这样评价他们:你们刚才就是在写“诗”,在吟“诗”,而且你就是你当时情景、当时心情的最好的解读者。
       接着,我会转到诗歌的阅读上:拿到一首诗的首要任务就是要相信诗人此时只对你自己倾诉,而不要去管别人怎么读、怎么说。然后,我会以何其芳的《秋天》为例:
       “草野在蟋蟀声中更辽阔了/溪水因枯涸见石更清冽了/牛背上的笛声何处去了/那满流着夏夜的香与热的笛孔/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在这里我将放权给学生。他们去找关键词也好,联系上下文也好,变换句子的顺序也好,只要有助于自己理解的方法都可以用。通过“梦寐”“牛背上的笛声”有些学生可能会得出“牧羊女在思念牧童”的看法,这也是教参里面的观点,值得肯定。相信还有一些学生根据上文描写秋天的丰硕而得出“牧羊女对美好秋天充满了一种丰收的喜悦”这一观点。甚至还有些学生可能通过对本节诗中句子顺序的变换,如改成“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草野在蟋蟀声中更辽阔了/溪水因枯涸见石更清冽了/牛背上的笛声何处去了/那满流着夏夜的香与热的笛孔”而得出牧羊女对秋天充满了期盼:夏天本来就热,至于香,可以是花香,夏天植物都长得很茂盛,而牧童笛子的声音更是热的香的,里面还蕴涵着一种美好的情素。既然夏天的回忆是这样的美好,那么秋天该会有更令人期待的事情发生吧?所以牧羊女对秋天充满了期盼!
       这后面两种观点教参都没有提到,但你能因此就说它们不正确吗?相反,我会鼓励他们,从而让他们体验到诗歌是多义性的。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同样,大家都不是这首诗的作者,又怎能完全明了诗人的想法?就连诗人自己也经常因时过境迁而对同一首诗作出不同的解读!因此没必要为了自己对诗歌的理解与别人不一致而苦恼,“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也。读诗是一件很个人的事情,书后的答案仅供参考,如此而已。
       第四环节,延伸拓展
       推荐阅读:
       (1)戴望舒《雨巷》
       (2)徐志摩《再别康桥》
       (3)流沙河《草木篇》
       (4)席慕容《七里香》
       (5)余光中《乡愁》
       (6)北岛《生活》、《回答》
       (7)麦芒《雾》
       (8)顾城《一代人》
       ……
       推荐理由:以上诗人在现代诗坛均具有较大的影响,所选诗歌也没有那么强的说教味,比较容易打动人心,易产生共鸣。
       推荐目的:以这个为起点,打开学生的阅读面,让他们更广泛地接触新诗。不过要声明一点,我允许某些学生不读这些诗,如果他们不喜欢的话。
       第五环节,布置作业——你不妨也写写诗
       这是一道选做题,对象是那些对诗歌产生了热情的学生。下面是我要对他们说的话:
       虽然,小姐流的是香汗,鲁大流的是臭汗,但这并不能代表鲁大就不懂诗,不会作诗。试问船工号子、信天游谁吼得最好听最有味?是学院味浓厚的歌唱家还是满身流着臭汗的“阶级兄弟”?……如果你对生活有一些感悟,并且有一种创作的冲动的话,那就试一试吧,写什么都可以。
       只要你不因为我而丧失了你对诗歌原有的兴趣,我就已深感满足。如果你是因为我才对诗歌产生兴趣,那就是对我教学的最大肯定和鼓励。
       余玲玲,广东深圳南山区蛇口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