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只有“童言无忌”,哪来的“叟言无忌”?
童言其实是容易“犯忌”的。口无遮拦,率性而出,不懂得顾场合,讲情面,计后果,实话、真话说的几率就高。童言犯忌,大人也没法,谁让他是小孩呢?于是童话大师安徒生把大喊“皇帝光屁股”的任务,交给了“童”。童言不怕犯忌。
童言容易犯忌又不怕犯忌,大人于是想出了一条妙法:宣布“童言无忌”——小儿说的犯忌话一律不作数。即便大年初一,娶嫁喜庆,升官发财,出门远行,小孩冒出的怎样不“吉利”“不合时宜”的话,都通通不予计较,“一风吹”,不与吉凶利害挂钩。此法果然灵妙,既不让小儿遭呵斥、受委屈,“未敢翻身已碰头”;也不致让大人尴尬,坏了好心情,大家讨没趣。于是“童言无忌”,就成为避免自找麻烦、自寻烦恼、求得心理平衡的良方,为创造宽松、宽容、宽适的环境形成良好的氛围。童言,于是享受着“无忌”的优惠待遇。“童”与“叟”其实是相通的。“老小老小”,不就在一块儿么?童颜伴白发,长幼两童心。年龄的两极带来惊人的相似。推用“童言无忌法”对待老人,也是完全合适的。叟们年齿已长,所见多多。穿越了“不惑”、“知天命”的岁月路径,迈步于“耳顺”、“随心所欲不逾矩”的道途,亲历了河东河西的风景,领略了沧海桑田的变化,也就不易为一时的“轰动”所动,被翻新的花样弄花眼。而且由于已基本上退出社会舞台,身处超脱地位,因而利害的牵扯、物欲的引力,对他们已少有作用;权威的威慑,关系的羁绊,也影响甚微。“人到无求品自高”,所以他们不大再说圆场话、奉承话、迎合话,变得想咋说就咋说,进入了“自由王国”。比如时下呼“官”唤“长”势头正旺,他们却偏偏大不敬地要直呼其名甚至称“娃”带“小”的;别人抛出的全是赞誉奉承话,他偏品头评足要给你“降温”;人家说你“身先士卒”“率先垂范”,他却说“还需要再看一看”;要是碰上混账人混账事,他会青筋直爆唇发颤,还要跺一跺拐杖骂几句娘。于是叟说真话实话的几率同小儿一样高,率真本色可与小儿媲美。只是前者是牛犊不畏虎,后者是姜是老的辣。
“观书老眼明如镜,论事惊人胆满躯。”诗人辛弃疾以此自许,也用来嘉勉同胞。前辈胡绳80岁生日以“尘事多变敢求真”自励,称自己是“两头真”的革命者;九秩老人张劲夫说自己“年衰未敢忘忧国”,仍在反思经历过的许多“惑而不解”的事,称自己也为“两头真”。其他如进入耄耋之年的李锐、严秀、于光远、李普、何家栋以及已经辞世的李慎之、黄万里等,都是这样的好叟。他们无忌的诤言谠论,铁肩道义,于世有补,于时多益。杨振宁博士说:上了年纪,惟一的好处是:可以大大咧咧地倚老卖老、唉声叹气、怨天尤人、装聋作哑乃至胡说八道。这正是“叟言无忌”的最好注脚。如果安徒生写《皇帝的新衣》续篇,兴许会把说出秘密的重任交给叟呢。
说“无忌”,其实是包含有两层意思。一层是:叟爱说实话真话无所顾忌;一层意思是:对叟无所顾忌的话不必有所忌讳。最好采取跟“童言无忌”同样的对策。不过于顶真,过分计较。毕竟叟与童都属“弱势群体”,照顾对象。老弱病残,无权无势,影响有限,无足轻重,既不致冲掉“喜”,也不会给人败兴,更不至于构成“威胁”。所以即使遇上“乌鸦嘴”,“婆婆嘴”,“刀子嘴”,只要抱定“叟言无忌”的原则,也就大事化小,小事化无,逢凶化吉,相安无事。更何况“世事洞明皆学问”,老叟之言有时还能起到清热解毒的作用,对于明白的糊涂人或者糊涂的明白人,都是大有好处的。相反,如果连童叟之言都不予宽容,自行忌讳,甚至耿耿于怀,恼羞成怒,气急败坏,那么其心胸肚量是江是海,是小水沟还是臭水坑,也就不言自明了。
故此,“童言无忌”、“叟言无忌”,也可算是试金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