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导写者]作文教学要注重七性
作者:陈树东

《文学教育》 2006年 第12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提高写作能力,写好作文,自然也非一日之功,那需要长期而系统的富有针对性的阅读与写作训练,切实提高驾驭能力并把握好写作的规律、要领,需要注重平时的与写作相关的训练,全面夯实好基础,这是提高作文能力与水平的根本之道。否则,只能是空中楼阁。
       平时的作文训练,要注意到以下七个方面:
       1.训练的系统性。作文训练一定要讲系列性、系统性,不能东一榔头,西一棒棰,毫无章法,顾此失彼。要努力克服习惯意识上的随意作文,教师突然想起一个什么题目或碰到一个什么题目就安排学生写这个题目,考查点不明确,缺乏针对性与重点性,不是有的放矢,而是带有极大的盲目性与凑合性,效果自然不佳。而系统性则不然,注重每一个写作点与每一种文体的训练,覆盖面广,能力点与特色点不遗漏,针对性极强,不做无用功,不打乱仗,学生做到心中有数,容易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实,要做到系统性并不难,新教材的写作部分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设计十分科学、合理,为我们的教学已作好了安排,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只需照着去做便可。当然,依据教材的设计,还可以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加以适当的补充与发挥,更加贴近实际,未尝不可。
       2.阅读与写作的关联性。语文课本分为两大块:一为阅读,一为写作。除课本外,还配有读本。阅读能力写作能力是语文的两种最基本的能力,二者密切相关。
       平时的教学中,语文老师常常把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割裂开来,阅读就是阅读,写作就是写作,这其实很不可取,而应该以读促写,以写促读。
       关于阅读,我们不妨转换思路与方法,这就是立足写作搞阅读教学,尤其是现代文的阅读,除此之外才是鉴赏和掌握相关知识。建立阅读与写作的互动逆向意识,引导学生多从他人阅读的角度进行自我写作,多从自我写作的角度阅读他人的作品,相互关照,设身处地思考,养成习惯,定将受益匪浅。把握了这一点,就可以使教学一举两得,并且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课本上所选文章几乎都是经典范文。正如鲁迅所说,这些成功的文章,都在昭示读者,文章该怎样写,不该怎样写。作为读者,尤其是学生,更是要仔细阅读,反复阅读,多加揣摩,看出一些作文的道道来,尽可能见出作者的匠心,还可在老师的阅读指导下,鉴赏文本,解剖范文,从而借鉴到自己的写作中来,在提高鉴赏能力的同时提高写作能力。
       当然,使用这种方法还包括阅读课外的文章和作品,阅读同龄人和身边同学的优秀文章,努力发现、品评文章的得失,从而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此外,所阅读文章中的素材还可为我所用,必要时体现在自己的作品中,从某种程度上说,教材本身就是一个重要的资料库,要充分发挥其作用,不可熟视无睹,舍近求远。活学活用教材体现着一个人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3.语文活动的必要性。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性练达即文章。”写好作文,既要有对课本的学习,读有字书,也需要读无字书,留心生活中的人和事,加强对生活的体悟观察,还需要课外广取博采,开阔视野,积累素材,并多加练笔。
       阅读是吸收,写作是表达。写作需要丰富的情感体验和对人生的理性认识与关注,需要建立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需要大量的鲜活的知识与材料,而大量的有效的阅读则可以满足这一点,为写作提供充足的素材储备、言语熏陶与思想启迪,作为课内阅读的有效补充并升华提高,有效避免写作上的内容空洞、见解肤浅。所谓“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读后有感而发,形成文字,以提高写作能力。经常性地加强课外练笔,提倡写周记,记录思想历程,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在丰富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逐步丰富理性认识,这于写作十分有益。
       重视学生间的相互学习。创造条件让他们交流心得体会,取长补短,通过开展活动,激发兴趣,让他们热爱生活,热爱语文,热爱写作,进而视写作为乐事,不写手痒,欲罢不能。经常举办读书报告会、朗诵会、演讲比赛、赛诗会、编手抄报、作文竞赛等活动,活学活用语文知识,亲身实践,将极大地有利于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
       4.文贵有识的标准性。近年来的高考作文,无论是话题作文,还是材料作文,多倾向于写作议论文或议论性的散文,此时文章中表现出的识见就显得尤为重要。文贵有识,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就因其具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识见,而为人称道,流传千古。只有在文章中充满识见,注重思想的深度,才能超越平庸,出类拔萃。见识平平的文章,是不能激起读者的兴趣的,也体现出作者思想的贫乏。识见也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在阅读与训练中逐步获得的,这涉及到文章的立意、构思与选用材料的角度,必须新颖、独到,具有创新性,只有通过长期刻苦磨砺,才能达到为文充满识见的境地。
       5.说真话吐真性的重要性。真实是文章的生命,巴金说:“我说的讲真话,就是要把心交给读者,讲心里话,讲自己相信的话,讲思考过的话。”值得回味、思考。缺乏真情实感、胡编乱造的文章是没有人愿意读的,因为这是对读者的不尊重,这是在玷污写作,必定面目可憎。所以,作文如做人,要有说真话的勇气,培养说真话的习惯,坚持多说真话,杜绝假话、空话、大话,追求真实面对,以真动人。不要一谈起挫折,就死了亲人,甚至“父母双亡”,这是让人唾弃的,不做虚情假意之人,不写无病呻吟之文,力避虚假作文。
       坚持“为情而造文”、“为理而造文”,摒弃“为文而造情”、“为文而造理”。写文章是因为有话要说,要一吐为快,如此一来说出的才是真话、妙话、透话。才能激发情思,探幽入微,从而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愉悦。这样写文章文思往往如奔流,如泉涌,时有神来之笔,亮点迭出,妙笔生花,容易出彩。
       6.修改作文的习惯性。俗话说“文章不厌百回改”,好文章往往是改出来的。刚写好的文章,难免有或这或那、或多或少的不足,这就需要修改完善,不能束之高阁,不闻不问。修改的过程就是锤炼、提高文章的过程,既炼字句,又炼思想意境,达到语言精练、形象饱满、个性鲜明、结构完善、内容充实、思想深刻的目的。
       自古名家都重视文章的修改,何况作为正在学习写作的学生。曹雪芹写《红楼梦》,“批阅十载,增删五次”,成就了《红楼梦》的辉煌与高度,鲁迅、老舍、贾平凹等大家也都是对自己的作品反复修改,精益求精。
       常言道,改文胜似造篇。修改是再创作,追求作品的尽善尽美。修改要深思熟虑,难度往往较大,但这对完善作品,十分必要,对真正提高写作能力,达到以少胜多的效果,尤其不可或缺。
       作为语文教师,要经常性地引导学生不怕麻烦,反复修改文章,养成修改文章的好习惯,达到提高写作能力与水平的目的。
       平时的作文,不妨采取老师指导下的学生互批的方式批阅,每篇来2-3个人的批语,全面审视所批作文,基本可分析出一篇文章的得失,因为三个臭皮匠,可顶一个诸葛亮。然后学生根据老师的点拨,结合其他同学的批改意见,将自己的作文进一步修改提高。
       7.下水作文的引导示范性。作为语文教师,要指导学生写好作文,提高写作能力,除常规指导外,还应时常写些下水作文,感受个中滋味,体现写作意图,给学生示范,增强亲和力,引领、带动学生用心作文,写好作文,师生共勉,教学相长。当然,学生写出的好文章,也可当范文使用,加以分析,供其他同学学习借鉴。
       教师写下水作文由于有切身感受,既增强了自己指导学生的针对性,不致空谈,又可有效感染学生,极大增强写作的积极性,长期坚持,定会成效显著,受益无穷。作为教师,要敢于亮相,不能总是述而不作,而应既述且作,练就硬功,否则,以其昏昏,则不能使人昭昭。
       陈树东,教师,现居湖北黄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