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研究者]文学教育与语文教师的文学素养
作者:张家胜

《文学教育》 2006年 第12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文学是人学,表现人对大自然的认识和感情,表现人性和人生。文学为中小学生打开了认识自然和人生的天地,展示鉴赏真、善、美的审美领域。文学也是一门艺术,它塑造形象,创造意境,具有强烈的情感色彩和感染力,创设了陶冶情操、完善人性的艺术环境。文学作品的“第一要素是语言”,是“语言的艺术”,让学生学习优秀的文学作品,他们就会欣赏到语言艺术的精华,在含英咀华中获得丰厚的语言底蕴。所以,学生思想和感情的发展需要文学教育;文学教育对学生认识生活、培养审美情感、发展个性、健全人格起着重要的作用;是体现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重要内容。所以,就人的各种素质而言,文学素养是每个人人文素养的核心部分。
       语文教育的目的不只是让学生掌握一种工具,它是要培养具有我们民族的行为方式和思想精神的人。所以世界上各国的母语教育都在加强文学教育,这是个大趋势。实施文学教育,就是培养本民族的优秀人才。文学教育与语文教师的文学素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语文教师只有具备良好的文学素养,才能在“爱和美”的教育中,含蓄、艺术化地教会学生从优秀的作品中把握时代精神,从中获得相关的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提高感悟生活的能力,净化学生的心灵。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形势和教育形势的快速发展,中小学语文教师以良好的文学素养,能够深刻了解中外文学名著;具有对中小学生进行文学教育的相关知识;了解哪些文学作品是真正优秀的、适合中小学生阅读的;善于恰当的向学生推荐、并引导学生阅读学习哪些优秀的作品。确实是语文教师完成语文教育任务的根基。叶圣陶先生早在1942年就说:“要养成读写的知能,非经由语文学和文学的途径不可……站定语文和文学的立场,这是对于国文教学的正确的认识。从这种认识出发,国文教学就将完全改观。”这里的“文学”亦即我们强调的文学教育。1986年的《语文教学大纲》将被忽视了三十余年的文学教育纳入语文教育的重要内容;自2001年我国开始进行语文课程改革以来,文学作品对中小学生精神成长的促进作用更加成为基础教育界乃至全社会的共识。并且逐步落到实处,优秀文学作品成为中小学语文教材的主体。中学生杨梦琳用诗一般的语言描述了对语文课程的认识:“语文,她像健壮的母亲,不管做什么都总是静悄悄的,但这无言的一切都印入人们的心灵;就像清晨空中飘洒的漫漫薄雾,使人神清气爽;像春天扑面而来的微风,温柔中含着清香,令人陶醉。……”大师与学生的话都在提示我们语文教师必须重视语文教育中的文学教育,重视语文教师的文学素养。“素养”,指的是人的经常修习培养而形成的内在和外显的基本素质和修养。《汉书·李寻传》云:“马不伏历,不可以趋道;士不素养,不可以重国。”可见,素养对人的事业成功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那么文学素养,就是语文教师的教书育人的灵魂。语文教师的文学素养包含如下内容:
       首先,情操的高尚、人格的完善,是语文教师良好文学素养之首要。中国现代教育大师陶行知先生“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名言,就是具备高尚情操、完善人格素养的教师画像。语文教师应该有着崇高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可以肩负起塑造学生高尚的情操、完善的人格之重任。国际社会评价一个国家的兴旺发达程度的尺度已不再仅仅是单纯的经济增长的指标与数字,民族精神、国民人格、社会的精神文明与民主的健全,也被作为评价其发展水平的重要尺度。这就使个体的精神与人格的塑造显得尤为重要。然而,精神与人格的塑造不是一蹴而就、或自发形成的,也不是在一般的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过程中所能完成的,必须以精神培育精神,以人格影响人格。语文教师由于语文学科本身具有的人文性、思想性、移情性等特点,使他们在塑造学生完善人格的过程中承担着更重要的职责。每一名语文教师都应该尽量使自己的外显成为真、善、美的典范,引导学生向往真、善、美,挖掘真、善、美,形成高尚的情操。因此,具备高尚的精神、完善的人格,是语文教师文学素养之首要。
       其次,关心文学发展,研究文学现象是语文教师良好文学素养之二。语文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知识的构建者和创造者。虽然绝大多数语文教师在学历上已经达标,但对于专业的发展动态、文学现象的表现特征则必须时时关注,刻意的研究。有些教师自进入教师角色之后,对文学发展的关注已经失去了兴趣,他们不知道也不想知道文学创作的新情况、文学研究的新进展,其知识仅仅停留在大学读书时的知识范畴内;他们对文学发展的了解有的甚至落在学生的视野后面,将文学这座博大的宝库弃之不用。他们在进行文学作品教学时,习惯于现成的结论,一切以教学参考为依据,不愿也不会去认真品味文学语言。很难想象这样一名缺乏文学素养、漠视文学教育的语文教师能够把语文课上得有滋有味、上出优美意境。而那种所谓职业麻痹、倦怠下的絮絮叨叨地提问,匠气十足地诠释,是无法触动学生的心灵,激起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唤起学生对文学的激情,对真、善、美的欣赏与追求。
       再次,勤于阅读名著,树立起审美的观念是语文教师良好文学素养之三。树立起审美的观念,就要从文学的特点出发,使美回归文学教学的课堂,让文学教学活动成为一种审美享受的活动,一种再创造的活动,让涌动着生命激情的文学作品,唤起学生的生命的激情,用美点燃美。学生大凡都喜欢知识面广、文学素养高的语文教师。当一名被学生认可的善于审美、有“文学味”的语文教师,广泛的阅读中外名著是其职业素养的基础。语文教师的阅读实践越丰富,对教师自我解读文本的能力越可以起到积极的作用。只有博览古今中外文学名著的语文教师,才会有课堂上旁征博引的机智,信手拈来的潇洒。教师远离了文学作品的浏览、精读,势必会出现在语文教学中围绕文本兜圈子,教学语言枯涩、见识浅陋的状况。当教师自己成为精神世界的“美食家”,才能在自己构建的丰富的精神世界中,为学生建立起审美的天地。所以,语文教师要积极克服时间少、作业量大、上课任务重、各种培训繁杂等困难,把广泛阅读书籍、勤于阅读名著作为自己文学素养的基本功,培养、树立起审美的观念。在你的语文课堂就能够有精心营造的幽雅氛围;有极富语言张力的讲述;有对优美诗情画意的捕捉;有对深邃哲理的提炼。让学生置身于令人陶醉的意境画景,让学生的心灵沐浴着明媚的文学之光,从而激发出对语言文学由衷的热爱。
       最后,乐于动笔、勤于写作,努力成为学生写作榜样,是语文教师良好文学素养之四。写作是一种生命的运动,也是一种自我丰富与自我发展的过程,是对人的思维和语言的综合训练,语文教师要具有良好的文学素养,保持专业的优势,就要特别注意乐于动笔、勤于写作,不断提高写作水平。它是语文教师职业技能的一种基本要求,我们不仅要会写下水作文、教学论文,还要会写散文小品甚至小说。只有当自己感受到写作的艰辛,体会到写作的秘籍门道,你去指导学生才会有的放矢,才能让学生心服口服。“出口成章,下笔能文”一直是语文学习追求的目标,在实现这个目标的过程中,教师能够率先垂范,其引领作用无疑是巨大的。实际上,凡语文教师从内心都能认识到:不会写作的语文教师,是不称职的语文教师。哪位语文教师也不会轻易承认自己不懂、不会写作。当今中小学的校园里绝少有语文教师在动笔写作,但是,只要教师不断动笔写作,他的绝大多数学生也一定不会将写作视为语文学习中最痛苦的事情。名师邱成立一直勤于写作,年年有作品发表;他的学生也届届写作兴趣高,年年有作品见报刊。
       至此,我们对语文教师的文学素养有了明晰的认识。20世纪世界著名的教育家前苏联的B·A·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语文教育的首要任务在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这是语言教育和文学教育共同承担的不可推卸的责任。要成为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就必须下工夫苦练内功:培养自己的高尚情操、完善人格;关心文学发展、构建新的专业知识;勤于阅读名著,树立起审美的观念;乐于动笔、勤于写作,保持语文教师的长项和优势,不断提升文学素养。
       张家胜,郑州师专中文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