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研究者]姚竹青的当代语文教师观浅析
作者:耿红卫

《文学教育》 2006年 第12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大语文教学法”的创立者姚竹青在总结长期以来的教学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创立了独具特色的当代语文教师观,其核心内容为:要当“教练”不做“讲师”(20世纪80年代初)。该思想是对针对中学语文教学长期以来“填鸭”式教学方式占上风,“讲师”多,“教练”少,教学始终围着统考转等弊端提出来的,也是在继承了我国古代教育理论的优秀遗产(韩愈的“师说”理论等),吸纳了叶圣陶的“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的教育理念和教师“下水”说的理论精髓,融会了当今世界先进的教育理论等基础上,丰富深化这一当代教师思想的。在21世纪的今天,他的教师思想,对于语文教学改革,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指导作用;对于扭转“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具有某些现实意义。
       一、当代语文教师的任务——“教练”“下水”,教学生练
       姚竹青认为,当前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自己动口、动脑、动笔的能力。语文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当好“教练”,教学生练。但他并不否认“讲”的作用,“讲”是主导,而“练”是主体,是根本。因此,他经常说,身为语文教师,必须像体育教师那样,在教学过程中亲自“下水”,给学生做示范,现身说法。“让学生熟读,自己先读熟;让学生背会,自己先会背;让学生朗诵,自己先朗诵;让学生作文,自己也动动笔;让学生练字,自己先临临帖。教师要跟学生一起阅读,一起讨论,一起写作,一起修改,就像体育教练似的,成天跟运动员一起跑,一起跳,一起做操,一起打球,一起游泳。”同时,他也最反对一些语文教师在课堂上的做法,“只是教师唱独脚戏,没完没了地‘讲解’,无休无止地‘分析’,把学生纯粹当作听众看客”。(姚竹青著:《我的变法梦——大语文教学法创始人自述》,北京教育出版社,2003年5月第1版,第445页)他践履着自己的诺言,在写芝麻文、练习书法、锻炼演讲、出手抄报等方面都试着“下水”,消除了学生学习的心理障碍,融洽了师生关系,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因此,在他的班级中培养了一批思维活跃、心理健康、情操高尚的多才多艺的语文能人,生活能人,工作能人。
       二、当代语文教师的理想类型——“智能”+“教练”
       按照姚竹青的观点,当前中学语文教师大概可以分成几种类型。从自身的知识和能力结构方面,可以划分为“智能”型和“书橱”型;从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方面,则可以分为“教练”型和“讲师”型。所谓“智能”型教师,应当是学历高、教龄长、教学经验丰富、知识结构合理的教师;所谓“书橱”型教师,应当是有知识、有文化、教学经验不足的教师;所谓“教练”型教师,应当是教育思想端正、教学方法灵活,在教学中关注学生的语文素质教育和实践能力的教师,是素质教育型教师;所谓“讲师”型教师,应当是肚里的墨水不多、教学工作吃力、教学方法呆板的教师,是应试教育型教师。在这四种教师中,姚竹青认为目前我国中学语文教师队伍多属于“书橱”+“讲师”型,大约占语文教师总人数的一半左右,致使语文教育长期处于无活力、低效益的状态。“空书橱”+“见习讲师”,在我国落后的省份和地区也不乏十之有二,这类语文教师是不合格的、不称职的。“智能”+“讲师”型,大约占语文教师总数的五分之一或四分之一,这种教师有改革教学方法和转变教育思想的想法,而大多无此方面的决心,教学效果一般或较好。但姚竹青最为推崇的是“智能”+“教练”型教师,他认为这种类型的教师代表着现代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是教学改革创新的先锋和开路人,引领着中学语文教学改革走向光明和希望之路。只可惜这种教师在中国语文教学领域太少了。《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指出: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教师在民族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可见一斑。当今社会日新月异,给教师提出了更多的挑战,对语文教师更是如此。语文教师只要抓住机遇、勇于挑战、锐意进取、改革创新,不断在教育改革的浪潮中充实自己、完善自己,尽早做出“转型”的努力。“一旦‘智能’﹢‘教练’型教师占了中小学语文教师总数的1/3,我国基础语文教育的面貌将会发生根本性的令人可喜的变化!”(姚竹青著:《大语文教学法(修订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4月第1版,第81页)
       三、当代语文教师的工作方式——“言传身教”、“为人师表”
       教师是和人打交道的,是培育人的发展的,因此,他们不是教书匠,而是教育者。姚竹青认为,当代教师工作的基本方式是“言传身教”。我国古代就有“身教”重于“言教”的说法,姚竹青非常注意发扬这一优良传统,并结合实际提出自己的新见解,他说:“就学校教育工作而言,尽管统属于‘言教’的教材教法及课堂教学是如何天天不断、直接有形地影响着学生的成长和成才,但教师自身的无形影响力却更是不可低估的。这种影响力,就是师表的力量,榜样的力量。这种影响力不仅来自教师自身才学的力量和智能的力量,还来自教师自身精神的力量,品德的力量,意志的力量和风格的力量,尤其是来自于教师对学生对事业的最崇高最珍贵的爱心的力量——一种伟大而神圣的力量!”(《大语文教学法(修订版)》,第83页)他是这样说的,在实践中也是这样做的,他在教学过程中,善于把握青少年学生成长的心理规律,克服学生的遇到新鲜事物欲尝试而又怯懦的心理,在朗诵、演说、书法、作文、办报、阅读、交际等方面率先垂范,并引导和鼓励学生大胆尝试,把“小弱人”、“胆怯人”培养成“小能人”、“小强人”,最终实现其“教大语文,育小能人”的教育目的。
       四、当代语文教师的应世哲学——妥善处理教改中的几种关系
       在语文教改中,难免会遇到方方面面的阻力,如果教师在教改中不注意处理各种关系,将可能会遇难而退,导致改革失败。对此,姚竹青有其独特的思考。在处理教学内部的关系上,他重视理性认识,但更强调感性认识,把教学重点放在指导学生汲取读和写的感性认识上;他重视知识,但特别重视能力,把教学重点放在培养学生运用语文的能力上;他重视教,但更注重学,把教学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和自学能力上;他重视讲,但特别强调练,把教学的重点放在组织和指导学生亲自动口、动笔、动脑、动情做各种综合性的练习上。在处理练能和应考的关系上,他认为二者并不矛盾,学生的语文能力普遍增强了,尤其是读和写的水平真正提高了,分数是不会低的。在处理各层人际关系上,他认为语文教改的阻力不是来自教学工作本身,而是来自统考、片面追求升学率等方方面面的压力,其中人际关系的暗礁不容忽视。
       五、当代语文教师的业务素质——基本功力和教学艺术的完美统一
       如何培养一个能够实施能力训练的合格的中学语文教师,以及他们具备哪些必备的业务素养等一直是姚竹青所思索的问题。经过多年的潜心观察和研究,他设计出了一份《中学语文教师业务素养剖析表》,表中构成要素为基本功力和教学艺术两项,各占50分,其中基本功力有知识(20分)、技能(20分)、智力(10分)三部分,又各自细分出许多具体内容;教学艺术有思想(20分)、方法(20分)、信息(10分)三部分,也各自细分出若干小项。对此表,姚竹青做了进一步的解释,他说,一位教师要想成为优秀的教师,必须在基本功力和教学艺术两方面并重。老教师如果自认为学历高、教龄长、经验多而不思进取,墨守成规,青年教师自认为年纪轻、脑子灵、教法活而不注意知识和技能等方面的积累,这在教学水平上都不能得到高分。在基本功力方面,他强调知识、技能、智力三者并重,三项缺一不可。教师不仅要有知识,而且要有传授知识之技能,当然教师的智慧更不可少,因为一个读死书、死读书、不思进取的教师会把许多痼疾传授给下一代,贻误他们的身心发展和学业进步。在教学艺术方面,他强调在知识爆炸的信息时代,搜集信息的重要性,同时突出了教学思想在其中的首要地位。他说:“教学思想如果不端正、不明确或是有了正确思想却总是左右摇摆,那么即使他在具体教法上做了好多文章,搞得花样翻新,其结果也常常不能如愿,甚至会弄巧成拙的。”(《大语文教学法(修订版)》,第78页)所以,一位教师只有具备基本功力和教学艺术两方面的素养,才配称得上是“大能人”的语文教师,才有可能培训出大批多才多艺的“语文小能人”。
       耿红卫,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现为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2005级博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