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研究者]大学生外国语言文学学习策略的调查与分析
作者:雒琨琨

《文学教育》 2006年 第10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引言
       近二三十年以来,西方的应用语言学家和心理学家日益重视对学习者的个性差异的研究,并为此做了大量的实证研究。随之,外语教学的研究重心亦从教师的“教”转向学生的“学”及学生的个性差异。大量实证研究表明,年龄(age)、性别(sex)、语言学能(language aptitude)、认知方式(cognitive style)、人格因素(personality)、学习策略(learning strategy)、学习动机(motivation)、态度(attitude)等是影响学习成绩的主要因素。而学习策略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成为第二语言习得研究领域的重要课题之一。学习策略是学习者有意识所采用的提高学习的方法,是学习成绩的决定性因素之一(Biggs,1979;O’Malley et al.1985;吴一安等,1993;文秋芳,1995,1996)。在已做的实证研究中,几乎所有的研究都是针对英语专业学生进行的,对非英语专业学生的个性差异的研究甚少。而我国非英语专业学生人数众多,其英语水平的全面提高对高等院校大学英语教学及我国科技的发展尤为重要。所以,非英语专业学生对于学习策略的正确应用,可以指导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从而制订出更多适合我国学生特点的学生学习策略教学指导方针。
       因此,笔者就非英语专业学生比较熟悉的几种学习策略进行了问卷调查与分析,试图找出下列问题的答案:理科生和文科生的学习策略是否相同?学生喜欢/不喜欢的学习策略分别是什么?学习策略的研究结果对学生学习策略的培训以及教学改革具有何种意义?运用描述性分析的方法,找出非英语专业学生学习的一般特点和趋势。在此基础上,讨论其对大学英语教学的指导意义。
       文献综述
       学习策略是学习者有意识采用的提高学习的方法,对学习策略的研究是从描述优秀语言学习者的特征开始的(Rubin,1975;Stern,1975;Naiman,1978)。后来,很多研究者各抒己见,对优秀语言学习者的特征、学习策略的涵义、分类等进行了大量的理论探讨和实证调查。例如:Oxford(1990:14)提出了较为详尽的分类法,她将学习策略分为直接策略和间接策略两大类,共计6项62条策略。
       80年代始有关学习策略的研究重心开始转向学习策略与语言学习过程的关系和语言信息处理的认知过程(Politzer and Mc Groarty,1985;O"Malley et al.1985;O"Malley and Chamot,1990)。很多研究表明,学习策略的应用与语言学习成绩存在相关性(Bialystok and Frohlich,1978;Oxford,1993;Oxford and Nyikos,1989),并肯定了学习策略对语言学习所起的积极作用(Wang-Fillmore,1979;Huang and Naerssen,1987;O’Malley et al.1985)。
       在我国,也有一些研究者就此做了或正在做实证调查工作,1987-1991年间,北京外国语学院的吴一安、刘润清等对中国英语本科学生的素质进行了较大规模的综合调查。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Reid(1987)、王初明(1992)、文秋芳(1996)等人发表过的对中国学生学习英语语言策略的调查研究的文章。下面就对他们的研究成果做一简短概述。
       20世纪80年代中期,Reid在美国Dun夫妇问卷调查的基础上设计了一个学习方式问卷调查表,此表包括六种学习渠道,即:视觉学习、听觉学习、体验学习、动手学习、小组学习和单独学习。然后利用此表对1234个来自不同国家、不同专业、母语不同的在美大学生的学习策略进行了问卷调查,其中有90个华人学生,他发现华人学生倾向于多种学习方式,最喜欢体验学习(即通过参加与学习有关的学习活动,如课外学习活动、课堂游戏、角色扮演等),最不喜欢小组学习(即通过小组讨论来学习)。
       王初明对Reid的问卷做适当修改后,对广州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的在校生进行了调查。其调查的目的在于发现英语专业的学生在学习策略的使用上有何特点,并把调查结果同Reid的做了比较。他发现,学生最喜欢动手学习(即通过亲自动手做点什么来学习,如做相关的实验等),而最不喜欢小组学习。此外他还发现学生在学习策略的选用上和Reid的研究结论比较一致,这主要因为他的学生均为英语专业的学生,都通过高考,教育程度和文化背景相同,而Reid的学生国度不同,专业不同,且学英语的时间参差不齐,因此差别较大。
       文秋芳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就传统学习方式和非传统学习方式(强调真实的语言交际活动)对来自南京、上海的五所不同类型高校的242名二年级英语专业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清楚地表明传统学习方法和非传统学习方法并没有优劣之分,只有把两种方法有机的结合起来,对英语成绩的提高最有帮助。这是因为形式和内容是语言的两个方面,积极地使用这两个方法正是兼顾了语言的两个方面。另一个原因是和语言环境有关,中国学生是在外语环境中学习外语,接触和运用英语的机会很少。因此,他们必须从主观上做出努力,一方面要运用传统方法,有意识地积累语言知识,同时又必须运用非传统方法,发展语言交际的能力,只有使用这两种方法,才能达到互补。
       以上所述三个调查让我对英语学习策略这一概念以及中国学生学习英语的特点有了初步认识。但由于他们的调查是在不同的地点,对不同的学生进行的,其结果也不尽相同。在中国学习非英语专业的大学生是个庞大的社会群体,其学习策略受具体的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诸因素的影响,他们的学习策略一定有其自身的特点。所以我根据以上问卷调查的有关资料,并结合大学英语的教学实际,经过调查确定了10种学生比较熟悉的学习策略,通过问卷调查与分析了解学生综合利用多项学习策略的情况,发现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学习策略的一般特点和趋势。
       研究方法
       A.我的研究问题
       1.理科生和文科生的学习策略是否相同?
       2.学生喜欢/不喜欢的学习策略分别是什么?
       3.学习策略的研究结果对学生学习策略的培训以及教学改革具有何种意义?
       B.研究对象
       本次调查是从某大学的02级理工科专业和文科专业,04级理科专业和文科专业随机选出380人,其中三年级学生200人,一年级学生180人。
       C.数据收集与统计方法
       关于学习策略方面的数据来自学习策略问卷。在调查问卷中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你喜欢以下学习策略吗?”在题中列出10种学习方法,让学生在“很喜欢”、“喜欢”、“不太喜欢”、“不喜欢”、“厌恶”五个答案中任选一个作答。同时还设计了另外的问题,如:“你经常参加的课外活动是什么?”等以供研究时参照对比。所有调查问卷都是在我平时教学过程中完成,整个调查过程严肃认真,数据真实可靠。
       本文运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数据分析用SPSS(the Statistical Package for Social Sciences)统计软件进行,对有关变量和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
       研究结果
       第一,理科生和文科生的学习策略的对比分析。我将学生答卷中对学习方法所做的回答分为两种,一种是肯定的回答,即填写“很喜欢”和“喜欢”的问卷,另一种是否定的回答,即“不喜欢”和“厌恶”。根据学生回答所占的百分比,学生最喜欢的五种学习策略,理工科和文科相比,没有显著差别,他们的排序一致。只是理工科专业的学生在“猜测词义”这一学习策略上的百分比比文科专业的低4.1%,而“大量阅读”的百分比则比文科专业高出12.4%。由此表明理工科专业的学生比文科专业的学生更喜欢“大量阅读”,在阅读中运用“猜测词义”这一策略却较差。学生最不喜欢的五种学习策略,通过分析比较我发现,文理不同专业的各项学习策略平均百分比的排序是一致的,但理工科学生与文科学生相比每一项都低3%-5%,这说明不喜欢这五项学习策略的人数要少于文科学生。在运用这五项学习策略时,特别是“照语法规则学”、“记录所学一切”、“背词汇表”这三项,学生必定花费大量时间啃书本。而在“你最喜欢的课外活动是什么?”一题中问及的“英语角”、“英语辩论会”、“英语演讲比赛”等活动,喜欢这类活动的学生中,理工科专业的学生喜欢这类活动的人数少得多,但这类活动是学生把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的好机会,是克服“聋子英语”、“哑巴英语”的重要手段之一。我们应为学生提供英语实践的机会,并鼓励学生积极参加。通过以上分析,理工科和文科专业的学生在某些学习策略上确实存在着差异,但总的趋势是一致的。
       第二,学生喜欢的学习策略。学生最喜欢的学习策略分别是“使用英语”和“听广播、看电视学习英语”。何谓“使用英语”?把英语课中所学的语言知识(包括语音、语法、词汇、篇章等)运用到实际中去就可称之为“使用英语”,如用英语写作、谈话、辩论等都是“使用英语”的重要途径。从交际英语教学的观点来看,这也是学习外语的最佳途径。“听广播、看电视学习英语”,从广义来说,也是“使用英语”的一个途径,即用所学的语言知识通过听广播、看电视获取信息。你最喜欢的课外活动是什么?”一题中问及的“英语角”有30.7%学生选择经常参加。从统计数据来看,绝大多数学生已经意识到这两项学习策略是好的,他们最喜欢,并且知道仅通过教材来学英语是不够的。他们已经转向通过多种媒介和渠道提高英语技能,但只有少数学生能坚持运用这些学习策略,这种情况说明他们缺乏使用这种策略的氛围。“大量阅读”也是学生喜欢的一种学习策略,阅读能力的提高仅靠教科书是远远不够的。这表明学生已经意识到阅读的重要性。73.9%的学生喜欢“模仿老师”,这是由教师在教学中的重要角色决定的。现在外语教学正处于从教师的“教”为中心的传统教学转向以学生的“学”为中心的教学过渡时期。无论采用哪一种教学方法,教师都要扮演如下角色: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他决定什么该学,怎样学效果最佳;教师是活动性的组织者,组织学生学习活动并引导他们向正确的方向发展。64.9%的学生喜欢“猜测词义”,这说明大量的阅读要求使他们不可能查每一个单词,这表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只是被动的接受者,而喜欢运用已有的知识通过假设、推断和猜测等心理活动来构建意义。
       第三,学生最不喜欢的学习策略。84.8%的学生不喜欢“查每一个生词”,这是十项学习策略中他们最不喜欢的。“在课外阅读中你经常查阅工具书吗?”一题的数据表明,由18.6%的学生“经常”查字典,21.2%的学生“偶尔”查字典,我们应看到学生对查字典这一传统的学习方法有所忽视,这种倾向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发展坚实的基础都是不利的,我们对此应当重视并加以正确的引导。73.1%的学生不喜欢“照语法规则学”,而对于“你经常做语法题吗?”70.2%的学生回答“经常”,这表明大多数学生不喜欢死记硬背语法条目,而是通过做题来掌握一些语法规则,这种倾向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以这种方法学到的知识必然是支离破碎的,对学生掌握英语基础知识,学到地道而正确的英语是一种障碍。64.9%的学生不喜欢“利用汉语学习英语”,我们应该教会学生不能对母语过分依赖,但让他们在英语学习中完全忘掉母语是不可能的,所以我们应该提倡并教会学生如何利用英汉对比学习英语。“背词汇表”这一学习策略,59%的学生不喜欢此项策略,这是因为用这种方法记单词很容易忘掉,而且不利于掌握单词的用法。因此我们要训练学生记忆单词的正确方法,督促他们通过阅读、听力等方法扩大词汇量。
       研究分析和建议
       1.大学英语课中学生不喜欢机械的死记硬背式的学习方式,而趋向于喜欢思索分析和积极的认知学习方式;不再仅靠教科书来学习英语,而趋向于通过各种媒介大量接触来学习外语,通过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语言实际中去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同时他们对一些传统学习策略如查字典、学语法等又有所忽视。因此,一方面,对于学生这种学习观念的变化应感到高兴,另一方面,在为学生创造“使用英语”的条件和氛围的同时,督促并指导学生进行扎实的语言基本功的训练。
       2.由于受专业设置、授课形式等诸因素的影响,不同专业的学生在学习策略上的差异,给我们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提高大学英语的教学质量,教师不但要注意学生学习策略变化的总趋势,而且也要看到他们之间存在的差异,并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措施以适应不同专业学生的要求。
       3.教师还应注意到这样一部分学生,他们喜欢的学习策略与实际运用的学习策略之间存在的差异。我们对于学生在学习策略上的积极变化感到高兴的同时,要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和支持,注意学生的实际行动,防微杜渐。新生一入学就对他们进行Learner Training,不仅可使他们摒弃不正确的学习方法,而且能将好的学习策略付诸实践,这样才能打好坚实的语言基础。
       本次研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首先是研究的学习策略较少。其次,这次调查仅以问卷形式进行,并只进行了描述性的分析,有很多缺陷,应使用多种手段以更全面了解学生学习策略的变化。最后,这次被调查的人数以及涉及的专业较少,调查的结果难免有偏差。这些不足希望在今后类似的调查中得以克服,以便把我国的英语教学推上一个新台阶。
       雒琨琨,河南工业大学外语学院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