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探索者]语文教学与情感策略
作者:侯艳荣

《文学教育》 2006年 第06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众所周知,学习语言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人的各种复杂心理活动,情感态度和信念会对外语教学和学习及效果均有重要影响”(Hector hammerly,1982)。其中,情感因素对语文教学和学习的影响尤为重要。列宁说过: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能有对真理的追求。但过去的语言教学过于强调大脑的理性和认知功能,忽视了非理性方面的考虑,造成“情感空白”(emotional illiteracy)。随着人文主义心理学的发展,教育中的情感因素越来越受到重视。国内数位一线教师及语言学研究者的调查表明:我国目前语文教学中仍普遍存在着“重认知,轻情感”的现象,对学生情感问题关注不够。显然,解决语文学习者的情感问题,构建积极的情感教学策略,以促进学习效率,提高学习效果已成为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
       本文结合中学语文教学实际,从中学语文教学不可或缺的学习者、教师和课堂交流三个侧面入手,探讨如何构建积极情感教学策略,提出激情励意,构建积极情感教学策略,促进学生语言学习和全面发展。
       如果广义的认知指“人们认识事物的整个心理历程,包括感知,记忆,想象,思维等一系列共体过程”,那么,与之相对的学习中的情感即指学习者的情绪,态度和人格品质诸多因素(左焕琪,2001)。《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语文课程标准》(2002年8月征求意见稿)指出:情感态度指兴趣,动机,自信,意志和合作精神等影响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祖国意识和国际视野。情感态度影响语言习得,若处理得好能推动学习,但若忽视其重要性,可能严重影响语言学习的成效。
       语文学习中的情感因素可分为两大类:一是学习者的个别因素(individual factors),包括焦虑、态度、抑制、性格的内外、动机、个性、自尊等。二是关系因素(relational factors)即学习者与学习者之间以及学习者与教师之间的情感因素。包括移情、课堂交流和跨文化意识等。
       (一)影响语文学习的情感因素及其表现。
       教学实践证明,不良心理素质是学习语文的一大障碍。在教学中,笔者通过观察、调查、测试及课内外接触、访谈等方式,发现中学生普遍存在着一些妨碍语文学习的情感因素或情感障碍,对学习显得尤为不利。这些因素通常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习动机不明确。表现为一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总处于被动地位,缺乏求知欲望和探究心理,满足于低水平地维持现状,过分依赖老师,缺乏创新精神,学习只是迫于家长压力或是为了应付考试。
       2.焦虑。焦虑可能是语言学习中最大的情感障碍。多数情况下,学生的焦虑与过去的经历,特别是个人受到的挫折及伤害,以及周围人的态度有关。焦虑给学习者造成恶性循环。表现在学生对学习感到害怕紧张→从而花费大量的精力和注意力→导致用于思考和记忆的能量相对减少→语言存储和输出效果降低→导致成功可能性减少→结果又进一步增加导致焦虑的可能性。过高或过低的焦虑都会妨碍学习,而教师应注意到适度的焦虑对促进学习有益。
       3.信心不足,顾虑重重。表现为学习中缺乏胜任感和认同感。可归结为一个“怕”字。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在这一点上表现尤为突出。他们怕讲错话,怕丢面子,怕被老师批评。有这种心理的学生往往即使会回答问题也不敢积极举手发言,不敢提出自己的问题,常怀疑自己学习的能力,缺乏自信。在课堂表现和交际活动中不活跃,不自然,甚至拒绝参加活动。
       4.习得性失助感。(Learned Helplessness, LH)是学习中得来的无能为力的状态,表现在:学习中紧张,神经性抑制。由于前一次学习中的某个失败导致消极,悲观,无助,沮丧,无能感,因而对学习感到悲观,降低对成功的期望,甚至自暴自弃。现在很多中学教师抱怨学生“两极分化”严重,成绩差的随着学习任务和学习难度的增加,更显得跟不上步调,甚至自我放弃,其中很多学生都是由于这种习得性失助感没有得到重视,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引导和控制,从而导致成绩一步步下滑。
       5.性格内向,不善交际。表现为腼腆、害羞、紧张、沉默寡言、不善交流、甚至自我封闭,缺乏归属感、安全感和认同感。
       6.缺乏合作意识。表现为:孤僻、不合群,不愿与同学进行积极交流和交际活动,自我封闭,不能理解和照顾他人情绪,不乐于向同学提供帮助也不愿意接受他人的帮助等。
       (二)应用情感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我们认为认知,感情,愿望,欲求,习惯甚至性格都是可变因素。语文教师不仅要善解语言之谜,更要善解人心之谜。语文教学过程不单是知识传授过程,也是师生情感交流、学生智能发展的过程。笔者提出的构建积极情感教学策略可主要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1)帮助学习者建立积极的自我概念。
       帮助学习者建立健康积极的自我概念是构建积极的情感学习策略的基本前提。自我概念即个人的自我形象。健康积极的自我概念可以使学生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使学生对未来的成功充满期望。事实上,自我概念的建立是一个良性循环的过程:积极的自我概念可以促进语言学习, 在学习中表现积极并取得较好成绩,从而赢得老师的赞扬和鼓励,而老师的赞扬和鼓励又有助于自我概念的提升,促进将来的学习。健康积极的自我概念的形成建立在与他人交往的体验和他人如老师、父母、同学、朋友等人的评价基础上,因而不能忽视外在努力对学生自我概念的建立的作用。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自尊意识,帮助他们建立安全感、归属感。此外,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作风,坚忍不拔、知难而进、锲而不舍的意志和儒雅气质。学习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教师要随时观察学生的情绪变化。教师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和意志水平,鼓励学生勇敢面对挫折和失败,让“绊脚石”变为帮助自己更上一层楼的“垫脚石”。要多创设条件让学生能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更积极地去面对今后的学习和漫漫人生历程。
       (2)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创设积极友好的课堂气氛。
       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创设积极友好的课堂气氛为积极情感策略的构建创造基本环境。这种氛围包括和谐的师生关系,学生的安全感,教师对学生内在情绪的敏感度,倾听并接受学生的意见,非评判性的师生交流,自尊心的保护以及权力的合理分配等。教师更要善于营造融洽的师生关系。教师只有由衷地爱学生,才能换取学生的亲近和信任,使学生情感这个内因在教师这个外因的作用下,产生师生情感的“双向反馈”。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处于青少年阶段的学生,更加渴望得到他人的尊重和理解。师生关系好了,距离拉近了,学生上课自然也会尊重老师的言行。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师生双方都能以最佳精神状态投入教与学的过程中。
       (3)做一个拥有积极情感的导师(facilitator)。
       做一个拥有积极情感的导师,而不是简单的教师或讲师,是语文教师帮助学习者改善情绪状态必须遵循的根本原则。“导师”除了熟悉本专业知识和教学方法外,还要积极钻研并在教学中时刻关注学生内在的学习心理和学习过程,对学生学习中出现的情感问题等加以积极引导,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Jane Arnold(1989)把教师分为三个不同类型,即我们所谓的“导师”和传统意义上的“教师”及“讲师”,区别可列表如下:
       
       
       导师类型的教师除了具备讲师和教师的素质外,最关键的是他们善于营造有利于提高学习质量的心理氛围。至于教师如何才能起到“导师”的作用,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1.注意教师自身内在情感,以情唤情。教师的内心情感态度决定了教学热情和对待学生的行为方式,对课堂气氛和学生的情感状态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要以热爱教学、热爱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赢得学生的尊敬和爱戴,以自己高尚的情操和渊博的知识征服学生;以积极饱满的热情投入教学,避免个人在授课时焦虑不安,缺乏耐心,暴躁易怒,缺乏激情和亲和力。这样教师内在积极情感一经化为学生的情感体验,学生就会产生相应的情感共鸣,课堂进入一个情感交融的世界。
       2.注意自己在课堂上言语输入方式、方法和态度,语感传情。语言是教师传递教学信息和情感态度的媒体。因而教师在课堂上的言语输入要符合学生认知特点和心理状态。不仅要“晓之以理”,更要“动之以情”,从而“助之以成”。在课堂上教师可采用多种言语输入策略,如包含策略(inclusive devices),即将自己看作学生中的一员,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实施控制性语言行为,常用“我们”等,而非命令等强制性语气,如“让我们大家一起来讨论一下这个问题”,而非“你们考虑一下这个问题”,看似无意之间,拉近了师生距离,增进了融洽与和谐的课堂氛围。要多用幽默性语言而非冷嘲热讽。研究证明,幽默性语言可使学生松弛紧张感,消除厌倦,大量释放内啡呔,从而更有效地促进学习。
       3.要因材施教,注重学生个体差异。好的导师总是寄希望于每一个学生。教师只有尊重学生个性差异,深入了解每一个学生的认知心理和情感态度,并采取相应辅导帮助,才能真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完善健康的学习策略。情感也是点金石,如果教师能充分考虑每个学习者不同的情感因素,因材施教,因势利导,再枯燥的教材也会焕发出生机,“朽木不可雕也”的学生也能取得金子般的成就。
       4.注意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评价,以评激情。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老师的评价最为敏感。评价对学生的学习情感起调控作用。消极或不恰当的评价会给学习者情感带来伤害,加重焦虑,降低学习兴趣和自信心。而积极正确的评价对学生的促进作用犹如快马加鞭,产生意想不到的促进效果。教师在实施评价时,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选择适当的方式,并分析决定何时、以何种方式进行正确评价。最为重要的是教师应及时引导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并加以鼓励。教师应帮助学生建立学习中的模糊容忍度,使学生明白到错误是学习过程中的自然现象。教师应在帮助学生纠正错误的过程中,使学生树立坚定的学好语文的自信心。
       5.学会反思,换位思考,以达到情感共鸣。早在20世纪30年代,著名教育家杜威就提出了反思的重要性。反思,不仅有利于教学,也有利于引起师生情感的共鸣。教师除了在课堂的教学活动外,还应多找学生沟通,与学生交谈,坐下来静心回忆,分析原因,从不同角度思考,以便更好地理解学生的情感和学习中出现的障碍并决定下一步的措施和解决方法。在教育教学中,站在学生的角度,换位思考,关注和体谅学生的情感,同时,也要主动接受学生的评价,勇于承认并改正完善。
       “一切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是教育教学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教师应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在教学中构建积极情感策略,增强情感体验,展现教学过程的魅力,提高教学吸引力,优化师生关系,通过情感教育来实现师生共同参与并和谐发展的目标。
       参考书目:
       《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7
       《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语文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 教育部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组 2002,8
       Arnold, J Affect in Language Learning [M] Lond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9
       Stern, H.What Can We Learn from the Good Language Learner Canadian Modern Language Review.1975(13)
       黄希庭.心理学导论.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刘华山.大学教育心理学概论.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
       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侯艳荣,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中文教育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