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课文研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意境探赏
作者:邬宗兰

《文学教育》 2006年 第05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一首展示“幸福标准”最低的诗,一首语言最质朴的诗,一首意境最凄凉的诗,一首用生命诠释孤独的诗,我私下认为是中国当代最优秀的诗,这首诗便是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它之优秀,不是主题的激进,情感的昂扬,而是诗歌本身的艺术魅力和作为文学作品的强大震撼力。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意境是最凄凉的。
       海子用白描的手法,用近乎白话的语言描绘了他的幸福目标:喂马、劈柴、周游世界、关心粮食和蔬菜。这种幸福标准看上去是较低的,仿佛也是较容易实现的。然而,二十世纪末,中国社会正在发生巨变,由农业社会向商业社会和工业社会多元化方向发展,海子的田园牧歌式的幸福目标与社会的发展方向正好相反,因此他的幸福注定不能实现。然而他又执着地决不改变,于是他越执着,只能越痛苦、越悲哀,也越孤独。这又加重了他的自我封闭,所以尽管他为陌生人祝福,自己却“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为什么要面朝大海?是喜欢大海的自由奔放吗?是追求大海一样宽广的胸怀吗?他喜欢大海的深沉,他追求面对大海与尘世隔离的孤傲。他的大海情结是深厚的,甚至说是浸透到骨子里的。我们从他的名字和理想可以看到:从“查海生”到“海子”,从“海子”到“面朝大海”,从“面朝大海”到“山海关”。而这种情结在他的生命里因深厚而注入悲凉。同时,海子是一个天才,十五岁考入北京大学,短暂的生命里写下两百多首诗歌。“天才”这一秉赋更加深了他的执着与孤独。因此作品中要表现的痛苦可以说是仅次于林黛玉的痛苦,王国维说:“林黛玉是集悲剧之大成者”。
       作品的意境最凄凉源于一个执着追求幸福因而痛苦孤独得要用年轻的生命诠释痛有多深的人,在作品中,却用一层层面纱把自己严严实实地遮起来。因此初读作品给人清新,甚至欢快、愉悦之感。如果不是作者用自己的惊人之举诠释本诗的内涵,也许永远无人解出诗中真味。全诗没用一个冷色调的词,甚至从表面看,三节诗一节比一节欢快,由描绘“我的幸福”到“把幸福分给每一个亲人”以及“对所有的陌生人祝福”。这是在微笑,甚至是欢笑、是感受幸福。要不是“从明天起”、“我只愿”给我们一个提示,怎么也解不了诗中真味。作者把自己的大痛大苦隐藏在看似大欢大喜的意象中,这种看似大欢大喜的意象使痛越痛、孤单越孤单。作者一边咀嚼着强烈的孤独和痛苦,一边为陌生人祝福,这一如一个生命垂危的人在为别人乞求健康,又怎能不叫人伤感呢?
       虽然海子的孤独不是由于他先于大众觉醒而叫喊于生人当中,而生人即非赞同也无反对的孤独,而是他有意把自己关在生存的困境中与世隔绝而导致的孤独,但作品本身的艺术感染力在中国诗歌史上应有独特的魅力。
       屈原投江诠释了《离骚》的忧国忧民情怀,因此屈原成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爱国诗人。在两千多年后的二十世纪末期,一个更年轻的诗人也同屈原一样用生命诠释他的诗歌。查海生,虽然在离开我们十多年后的2001年获得“鲁迅文学奖”,但由于诗人是在自我封闭,所以诗的璀璨也许会被遮挡一些。但我认为这种表达自己本能欲望的作品更率真质朴,加之作品极强的艺术性,《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应该能成为最经典的作品,是唯一能够同《再别康桥》媲美的当代诗歌。因此,今天很多读诗的人更喜欢读海子的诗。
       有人说诗歌成就了海子,海子的死,更是一首最精美的诗。也有人认为诗歌摧毁了海子。正是他的诗人气质,使他走不出田园牧歌的幸福理想,使他追求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深沉与浪漫,最终却没能走出自我封闭的精神枷锁。在我们这些凡夫俗子看来,海子的前程是灿烂的:15岁考入北大,19岁成为中国政法大学教师,25岁有两百多首短诗和两部长诗。如果他走出封闭的枷锁,融入到时代的生活,他会成为今天的法学专家,同时是伟大的文人。因此,作品引发人们对生命的思考,史铁生说:“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它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对人与社会关系的思考;对幸福的定位;对心理健康等等问题的高度重视。这些都使作品具有强烈的震撼力。
       邬宗兰,重庆市云阳师范学校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