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文学教法]语文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作者:沈小燕

《文学教育》 2006年 第05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就建立在心理健康的基础上。那么语文教育如何引导学生的心理健康呢?
       语文教材中选用的大量古今中外的优秀范文,极富思想性、艺术性,它不仅是交流思想感情的载体,也是学生与教师和作者沟通和建立共同思想感情的媒介。语文教学如果能够有效地通过语言艺术本身和各种多媒体材料的运用,引导学生进入作品,便能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和看待世界的方式,并能很好地提升学生的心理素养和文化品格,使学生情操得到陶冶,从而使学生建立起更好地理解自己所处的实际环境的基础,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对于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而言,光光注意文本的价值取向是不够的。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和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形成是通过长时间的多种途径实现的,文本的教育仅仅起到了引领的作用。与此同时,与学生心理发展同步的写作训练是完善其价值取向的又一主要途径。
       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各种各样的人生问题,学生们会有自己的独特体验,而写作教学完全可以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关注他们的成长需求,激发起他们的进取精神。因此布置作文练习,可紧紧围绕“我”来作文,让他们学会自我反思、自我接纳。例如,在写话题作文“我能”时,许多平时看起来默默无闻的学生都表现出了对自我的肯定,其中有一已受到学校处分的“后进生”在文章中写道:“我一定要用自己的行动去赢得他们的尊重。”而同样是这个话题,班中的一个优秀学生则写了一篇《对楼的灯光》,写了自己在寒夜苦读时,总有对面楼上的一盏昏暗的灯光在陪伴自己。
       在这一话题里,学生的自我意识被充分的激发起来,各个层面的学生都能够反省自我,从而完善自己的价值取向。而在这过程中,作为老师既可以单独谈话,也可以公开交流,让学生充分认识自己在现实中的认同取向和行为实践,帮助其形成健康的心理。事实上,只要有心,这种写作实践的机会是很多的。
       综合性学习强调合作意识,重视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精神,它使学习更富有探索性,使学生之间的关系更为紧密。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们如果分工明确,真诚合作,那么他们的学习必是高效的,展示的成果也是丰富的。反之,如果缺乏相互之间的交往合作,那么学习的困难就可能要大很多。心理的健康与否在综合性学习的过程中暴露无遗。
       我曾经有一位学生,因为自私与冷傲,总是被别人排斥在外,而别人的排斥更使他缺乏交往,成了班中的一个“异类”,显得特别的孤单。这个时候,综合性学习是一个契机。先可以是强硬的分组,让他在学习小组中有事可做,而且必须是几人合作出一成果。几次下来,强硬分组也不需要了,他总是能找到自己的归属了,汇报成果的时候,有了他活跃的身影。综合性学习让他正真体会到了合作与成功的喜悦。往日笼罩在他身上的阴霾也从此不见了。综合性学习让学生在主动真诚地与人交往中,学会了互助,融入了团队,健康心理也就慢慢形成了。
       语文教师在日常的语文教学活动中,只要有意识地注入提升学生心理素质的理念,精心地进行教学设计,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引导,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语文课本身的兴趣,提高语文成绩,更重要的是,语文教学的过程,也就成了提升学生心理素质的日常实践。如能做到这样,语文教学活动与心理健康教育便融为了一体。学生的心理素质一定会在潜移默化中不断得到提升。
       沈小燕,教师,现居浙江杭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