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名家小辑]是学生差,还是教育者差
作者:苏中杰

《杂文月刊(选刊版)》 2005年 第02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近日《广州日报》报道,《中国首条差生拯救热线将于今日在深圳正式开通》,说“据深圳某公司心理辅导专家表示,中国差生拯救热线将于今日正式在深圳开通,这将是国内首条专门针对差生的心理辅导热线。热线主要的服务对象是学习成绩差和思想品德差的学生……”“差生拯救热线”,是个专业用语,并连说多个“差”。
       “差生”,即“差等生”之简称。把未成年而正在成长中的学生分为“优等生”、“中等生”和“差等生”,是我们教育的习惯做法。过去用的标准是“红与专”,现在用的标准是“学习成绩和思想道德”。无论过去和现在的教育者初衷如何,即使是出于技术操作上的需要,如此分级论等,而且是公开的,首先表现出来的是人格侮辱和人格歧视。因为在教育者面前,任何一个受教育者首先是作为人出现的,他们的人格都是平等的,即使是有某些缺陷,也不分上中下。这样分等并公开,使有关受教育者处于人格侮辱和人格歧视之下,其所承受的心理压力和心灵伤害是显而易见的。连这一点都不懂,竟以对物的分类法来对人,作为教育者够格吗?
       其次,表现出对教育规律和功量的无知。我们常说,学生是一张白纸。这话的确不错,学生这张白纸上所出现什么色彩,学生自己决定不了,全是老师和环境给的。老师和环境决定学生的现在,也决定学生的未来,从整个教育来说,也决定着国家。所以,与其在学生中分上中下,不如在教师和环境影响上找抹向学生的色彩。明白这一规律的教育者,有一经典之说:没有落后的学生,只有落后的老师。本着这一经典之说,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总是分析客观环境在学生身上的投影,并时时反省自己的教育理念、方法和作用。当然不可否认的是,教育要应对强大环境挑战,但这本身却是教育的天职。在美国,是教育影响国家和社会,而不是国家和社会改变教育。可以说,教育自身的规律决定了自己是国家和社会的导航仪,没有校正导航仪的自觉意识,这样的教育者够格吗?
       再说,由于数千年等级社会的影响,国人有对人进行分等论级的传统,但是,总是站在尊者的位置分别人的,而从不看自己是哪一等的。影响学生成长的环境有上中下,教育者分了没有?教育者,包括教育专家和专业理论工作者,就素质来说,也分上中下,自己分了没有?不公开,自问一下,我这个搞教育的是哪一等的,是不是差等?问了没有?
       还必须说一说的是,“深圳某公司心理辅导专家”竟认为深圳孩子的维权意识“过分”了,因为孩子们经常有一句话,“你敢把我怎么样,不然我投诉你”。专家说“这是一种不正常的现象”,“会带来管理上的困难和社会秩序关系的混乱”。权利就是权利,该是谁的就是谁的,有法律界定,不存在“过分”不“过分”问题。维权是社会进步,我们还做得很不够,怎么学生刚一觉悟,就“不正常”了呢?不难看出,专家怕维权“会带来管理上的困难和社会秩序关系的混乱”,不能不是一种牺牲学生权利的专制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