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反思者]古诗鉴赏中“评价之再评价”探微
作者:蓝守文

《文学教育》 2005年 第14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2004年高考试题全国卷一第16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 思
       张 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王安石评价张籍诗歌的风格是:“看似寻常最崎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试析张籍此诗写了生活中哪个“寻常”的细节?表达了他怎样的情感?
       本题考查古诗文的鉴赏评价能力,从诗歌的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两个角度设题。在命题的形式上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先有古人对这首诗作以评价,然后根据古人所作的评价设题让考生再作分析、鉴赏、评价。这是古诗鉴赏题中一种常见的题型,这里暂且称之为古诗鉴赏中的“评价之再评价”题。
       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备考经验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一、评价性
       顾名思义,“评价之再评价”题突出其评价特点,即如前文所说先有古人的评价,再让考生评价。前者是依据、是出发点,后者受其制约,是考查目标。
       二、开放性
       这类试题属于开放性试题。所谓“开放性”,是指试题本身在命题时多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看法和观点,让考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谈看法,所以在试题中多含有“你同意哪一种观点”,“你是否同意这一看法”等字样。由此可见这类试题答案并不统一、不固定,只要能自圆其说,言之成理即可,具有很大的自由性、开放性。
       三、灵便性
       所谓“灵便性”,指一方面是命题可以依据前人的评论从正反两方面命题设题,方便灵活,既有一定的依据又可提出自己的观点,故为命题人所喜欢。
       另一方面可以依据诗歌特点从不同角度进行评价,可以评价其思想内容,也可评价其艺术技巧。如2004年浙江卷,就是立足思想内容作以评价;辽宁卷就是对艺术技巧中的“炼字”作以考查的。
       其次谈谈具体的解题技巧。
       一、要依据其“评价性”特点,把握评价方向。首先弄清现有观点评价的角度:是思想内容,还是艺术手法;是写作风格,还是抒情方式;是“炼字”,还是修辞等等。只有这样,才能定准答题角度。其次审清其评价观点的倾向性,有的题目显示出了命题人的命题意图,需要你顺答或逆答。如2004年全国卷二第16题,王国维评价诗中“红杏枝头春意闹”时说“一个‘闹’字而境界全出”,你认为好不好?为什么?就希望你顺答,否则就难以作答。而杨慎评杜牧《江南春》说:“千里莺啼,谁人听得?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若作十里,则莺啼绿红之景,村郭、楼台、僧寺、酒旗皆在其中矣。”对于这种意见,你同意吗?显然希望你逆答。只有把握评价方向,才能准确答题。
       二、要针对其“开放性”特点,打开解题思路。认识到这些不同的观点之所以成为一家之言而流传下来被认可,就说明其自有道理,因此不能局限其一而否定其余。如2004年浙江卷中关于表达的思想内容的三个观点,到底哪一个观点正确呢?这就是一道典型的开放题。
       三、要针对这类题的“灵便性”掌握具体的解题技巧。这一点除具备一般的诗歌基础知识外,还需具备一定的解题方法。如面对两种对立的观点,首先认清矛盾的对立统一,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其次要学会运用诗中具体的语句、意象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总之,“评价之再评价”这种诗歌鉴赏题以其突出的优点深为高考命题人所热衷,以其能真正考查学生的鉴赏能力、评价能力和表达能力而具有生命力。因此,对它进行深入地思考和探讨是十分必要的。
       蓝守文,男,现为山东曹县一中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