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直面现实]到哪里寻找精神资源?
作者:张金岭

《杂文月刊(选刊版)》 2004年 第11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一个著名的“策划人”,曾在传媒上“论大寨”,论的中心是,如何使随着时代变迁而顺理成章地衰落了的大寨“重振雄风”,论的结果是,大寨可以作为一个品牌上市,募集到大批资金。有了资金,大寨最好的出路是做一个主题公园。这个主题公园不是塑菩萨造篱笆,而是展示大寨多年来沉淀下来的一个时代的生活方式、一个时代的精神行为。
       这的确是一个不坏的商业策划,如能得以实施,一定能使大寨“重振雄风”,“先富起来”。试想,如果在中央电视台的黄金时间里播出这样的广告:革命样板戏的背景音乐之下,红旗插遍虎头山,一群新时代农民形象的大寨人,站在规划好的大寨的宏伟蓝图前,一手卡在腰间,一手豪情满怀地指点前方,眼睛里充溢着对未来的憧憬……国中尚有这出活剧在演,每年吸引个几百万甚至上千万的中外游客当然不成什么大问题。在我看来,更重要的意义不止是商业价值,把一个逝去并不久远但人们已有意无意从记忆中抹去的时代弄成这么一个微缩景观,展现在国人面前,是能收教育之效的。因为毕竟那是一个极特殊的时代,那个年代沉淀下来的物质和精神秩序,以及由此塑造出的中国人的某种品性,至今仍在我们的血液里流淌着。让那个时代的过来人看看,可以警惕“健忘症”,让后人看看,可以在我们民族记忆的硬盘上多存进一些历史的信息。日本的皇国史观,就是要把军国主义罪恶的阴影从这一代人的大脑中抹掉,使他们的记忆中断,为军国主义的复活培植新的土壤。失去历史记忆的风族是危险的。我们不也这么说吗?这和大寨农民在贫瘠的土地上搬山填沟,希望过上好日子的朴素愿望无关;我们永远不能嘲笑中国的农民,他们已经够苦难的了;问题是我们要弄明白,是谁制造了这种苦难。
       “策划人”方案的商业目的是很明确的,他的恢复旧观,固然是为了吸引游客,如此也算是市场经济下的聪明之举。可是“策划人?的眼光似乎不仅在于商业,因为他对那个时代有自己不同于常人的独特理解。
       “尽管那是一个辛苦的时代,但它奠定了一种精神,这种精神正是今天所缺乏的;尽管那是一个贫穷的时代,但那是一个廉洁的、人人上进的时代;比起今天我们反腐败要解决的一些问题不知要好多少。”可以看出,从价值判断的层面看,“策划人”对那个时代的评判是正向的、肯定的。不知道这是不是那个方案中的大寨主题公园的精神内涵。在那个时代,人们固然有所谓“远大理想”鼓荡起的万丈豪情,可更有精神幻灭后的灰暗。我们难道能从那种历史的灰暗中汲取到什么精神力量?今天的中国固然有不如人意之处,但比那个时代不知要好多少倍。策划人还说,建一个主题公园,让“一些年龄大的人来怀旧”,让“一些青年人来立志……”云云。让这一代青年,从中华民族的一场史无前例的反人性的劫难中吸取精神力量以“立志”,这真是胡扯了!所谓“立志”,应该是帮助青年人用理性的光辉驱逐愚昧和阴暗,而不是相反吧。
       高明的“策划人”还说,“大寨具有的人文资源……比青山绿水要好几百倍甚至几千倍。”什么是人文,说起来复杂,打个不太恰当的比方,司母戊鼎和编钟是文物,人们可以把它们进出国门展出,以显我几千年文明的光耀,皇帝的屎尿盆也是文物,可这屎尿盆制作得再精美,能以之为代表去彰显咱的“精神文明”吗?
       我想说的是,在我们这个时代,要向外看,向远处看,不能者在自家的垃圾堆里翻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