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面现实]一种可怕的“资源观”
作者:滕朝阳
《杂文月刊(选刊版)》 2004年 第10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31岁的齐喜文可能到死也想不明白,一场车祸造成的骨折,让他及家人成为医院和医生眼中的“优质资源”。为了争夺这个“资源”,天津市大港医院和一名“走穴”大夫,不顾条件限制,冒险从事高难度手术,致使齐喜文经历了第一次失败的手术后,被迫进行第二次手术,最终失去了生命! (新华社7月19日“新华视点”)
齐喜文死于医疗事故,这一点应当无疑。但导致医疗事故的根源,则在于现在一些医院与医生视病人(及其家属)为“资源”。在不少医生眼中,有了病人这个“资源”,就有了“社会关系”,“办事”就方便,索要“红包”就有了可能。这是一种错误的、可怕的“资源观”。
在这种“资源观”支配下,小病即小“资源”,大病即大“资源”,大小疾病简直成了一些医生的“财神”。而作为各种疾病载体的病人,就不免成为被争夺的对象。但病人的被争夺,并非医疗机构及其工作人员服务意识增强的表现,而是从开发更多的病人“资源”中,可以捞取更多的钱财。于是,争夺的手段五花八门,没有治疗条件的医疗机构谎称条件优越,没有相应的人才就“引进”走穴医生,明知手术风险难以控制仍然敢对病人动刀……
但病人即“资源”观念带来的害处,还不止上述不择手段争夺病人之一端。既然视病人为“资源”,那么就有一个利用与再利用的问题。不难想象的是,一个资源的一次性利用,远比多次利用、反复利用的收益为低。换言之,针对同一病人的同一疾患,做一次手术的收益,要比做两次手术的收益低,而通常选择后者则是经济理性使然。这使我想起西方的一则小故事。一个青年看到开诊所的父亲生意兴隆,就决定报考医学院,学成归来,大惑不解于父亲为何一次可治好的病非得让病人多跑几次。父亲说,若非如此,你小子岂能上得起大学?看来,,视病人为“资源”,中外医生可谓“英雄所见略同”。
曾几何时,医院与医生视救死扶伤为天职,广大患者亦视妙手回春者为再生父母。如今,医院与医生竟视病人为发财的“资源”,病人亦视坏了良心的医院与医生为仇雠。医患关系恶化至此,令人不胜唏嘘。但实在说来,视对方为“资源”者,并不仅表现在医疗机构及其工作人员身上。若金钱蒙住了双眼,私欲填满了心胸,则万事万物莫不可幻作为我所用的“资源”。即以职能部门而盲,为纳税人提供优质服务应当是其法定义务,但视管理相对人为“资源”的部门和个人不知凡几;公正执法应当是执法机关的法定义务,但视当事人为“资源”的又不知凡几。因此,医院与医生的可怕“资源观”,实质上不过是现时代消极现象的一个缩影,我们从中看到的是职业道德的滑坡和职业精神的沦丧。
俗话说,拿人钱财,替人消灾。齐喜文住院费用高达4万多元,打点各方又花去7000多元,却仍不免死于非命。如何避免此种令人寒心的事情再度发生,如何铲除可怕“资源观”的社会土壤,不能不说是对执政能力的一种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