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暄琐话]后代的血温
作者:曹检生
《杂文月刊(选刊版)》 2004年 第09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日前,一文友来舍下小坐,看到我上初中的儿子正聚精会神地读《杂文月刊》。按照常理,文友应该对我儿子的勤于阅读来几句客套的夸奖才是,可他却不仅没有夸奖,反而很不以为然地责备起我来:“你怎么能让孩子看这样的杂志呢?!难道你想把他培养成一个‘喷青’啊?”
所谓“愤青”,应该是“愤怒青年”的简称。虽然我让儿子读杂文纯粹是为了提高他写议论文的技巧,绝无半点培养“愤青”的用意,但说老实话,过去我并不认为这个词有什么可怕,总以为青年人面对世间的恶事丑事龌龊事来点“愤怒”并不可怕,所谓“热血青年”嘛,有点火气不仅很正常,而且是应有的反应,否则不就成“冷血动物”了吗?因而对儿子在读杂文时表现出来的不平之气或愤然之色,我向来不以为意,任他去嬉笑怒骂。现在受到文友不容置疑的责备,我才感到问题有些严重。因为文友一向是比较开明的,既然他也认为青少年不应该读杂文,不应该当“愤青”,那就肯定不只是少数温良恭敬者的意愿,而是一种十分普遍的社会观念了。我自然不敢“逆时代潮流而动”,为儿子今后融入社会制造障碍,于是连忙收起了那些杂文报刊,让他“只读课本,莫谈国事”。
然而过后想想,却又总觉得有些不大对劲。不让青少年读杂文,目的无非是要使他们少接触一点社会的阴暗面,或者使他们在面对阴暗面时别想得那么复杂、那么深刻,从而保持一种温和平静的心态,少一些慷慨激昂的语言和拍案而起的行为。说白了,就是要降低他们的血温,使“热血青年”变成“温顺羔羊”。这样做对于一个“小家”而言,也许是很“实惠”的考虑,因为青年人有一腔热血往往很麻烦,甚至还有风险。夏元淳如果没有一腔热血,就不会14岁随父抗清,17岁投水殉国,留下少妻幼儿凄苦度日;刘胡兰如果没有一腔热血,也可以恋爱结婚,儿孙满堂,而不会年纪轻轻就血洒刑场。然而,对于国家民族这个“大家”而言,热血青年却是不可或缺的,他们是国家的良心、是民族的脊梁、是发展的动力、是未来的希望。家庭或许因为没有了夏元淳、刘胡兰而不幸,但国家民族却因为有他们而大幸。因为,正是他们使我们的民族有了尊严,使我们的国家走向了新生。没有一代又一代热血青年的拼搏和抗争,离屈辱和落后将会更近,而距民主与自由则会更远。这一点,任何一个熟悉中国历史特别是中国近代史的家长都应该不会否认,但人们为什么如此害怕自己的孩子热血沸腾呢?这个问题确实值得认真反思。
一百多年前,梁启超先生在《少年中国说》中盛赞少年的作用:“少年暂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然而,如果我们的少年都是“温血”甚至“冷血”少年,面对犯罪听之任之,面对腐败噤若寒蝉,面对落后无动于衷,面对民瘼冷若冰霜,我们的国家能智、能富、能强、能独立、能自由、能进步吗?一个失去了血温的中国,还能称得上“少年中国”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因此笔者以为,杂文不可以被冷落,而后代的血温更不可以冷,也不应该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