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负暄琐话]打板子找不着屁股
作者:张雨生

《杂文月刊(选刊版)》 2004年 第09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我工作过的保定地区有个唐县,最近那里来人,讲了发生在该县的一桩事件,说后果相当严重,一人死亡,一人致病。但是,最后处理起来,却找不着当事人错在哪里,错了多少。他感叹:打板子找不着屁股。
       事件的过程并不复杂——
       在乡间的土路上,一个16岁的男孩骑自行车低头快跑,对面骑摩托车的乡党委副书记也急驰而来。眼见就要撞上,这个副书记才发现小男孩,他猛地拐弯,车翻了,人被甩出去,压在车下。小男孩免遭灾祸,没有被急奔的摩托车撞上。他看见对方为避开自己而摔倒了,便慌忙下车,把人家扶起来。送到医院拍片检查,没伤着筋骨,只擦破点皮肉,包扎一下完事。小男孩的姨妈出面料理,付了40元医药费。这是一件小事,算不上交通事故。这个副书记处理得当,自己吃了点亏,也没说什么。
       这之间有个插曲。乡里的书记去县里开会,路过这里,正好看见小男孩去拉人。他以为小男孩骑摩托车把副书记撞倒了,便停车下来,抓了小男孩的衣领,厉声呵斥:“你是哪个村的?快回去叫你家的大人来处理。”后来分析,这个书记的行为有点不当,不应该抓小男孩的衣领。呵斥的话没有错,未成年人惹出了事故,应该让家长来解决。声调严厉些,也算是不妥当。不过,在乡村,抓一下衣领,喝问一声,也算不上什么大事,构不成刑事案件。医院处理后,乡里没人去找小男孩的家长,认为这是小事一桩,就此完结了。
       然而,事情却没有到此为止。
       小男孩事后想起这件事情,害怕极了。自己是什么人,居然撞倒了乡里的副书记,那还了得。又叫书记抓了衣领,那更不得了。这一抓,等于把魂抓走了。当晚,他心惊胆颤,怎么也睡不着。第二天,魂不附体,神经错乱了。立即被送到精神病医院检查,确诊为精神分裂症。经调查,他的家族没有精神病史,本人也从未出现过这种症状。医院下结论,这病是吓成的,根源就是这次事件。
       更为严重的后果,出现在小男孩爸爸的身上。他是一个老实巴交的农民,胆小怕事,从不敢招惹他人,更不敢无事生非,遇事总是自己吃亏,息事宁人。这回,儿子惹了乡里的副书记,又叫书记抓了衣领,那还能活命吗。他也惶惶不可终日,极端恐惧。又见儿子精神失常,更是焦虑不安,以至精神恍惚,烧开水往身上浇。送到医院抢救,他又乘人不备,从医院的三楼跳下去,一命呜呼。
       我听说了这件事,悲哀不已,沉思默默……
       小时候,我在老家看到,一只老鼠从堂屋的房梁上爬过,被地面的老猫发现了。老猫用不着爬上去捉,只是猛地“喵——喵——”两声吼叫,便把老鼠吓得抓不稳横梁,从上面掉了下来。猫是老鼠的天敌。猫捉老鼠也没有什么特别的技能,只要哼哼几声,老鼠就会吓得发抖,想跑也跑不动。我实在不明白,老鼠长了一根什么样的神经,被猫的声音一拨动,就吓得神经错乱了,精神分裂了。
       难道到了今天,乡村干部也变成了猫?老百姓的脑子里长出了老鼠怕猫的神经?这个小男孩和他的爸爸,被两个书记吓得精神分裂,不是有点像老鼠见了猫吗?干群关系若是恶化到这么严重的程度,该是多么可怕啊!
       不宜就事论事,应该把事情放到广阔的社会背景上去考察。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一些地区的乡镇干部几乎改变了职能,由领导农民发展生产,变成了向农民强征暴敛。他们终日要费要税,催粮催款。有的地方收不上来,出动警察、民兵、治安队,扒房牵羊,把农民捉到乡里吊打。胆小怕事的农民,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岂不就变成了老鼠,把乡村干部看成了猫。一旦听到书记一声喝问,乃至抓了衣领,便吓得神经错乱,以致不敢活下去,也就不足为奇。
       出了人命,后果严重,上面追查了下来。县法院处理这个案子,却有些为难。发生整个事件的过程,没有谁够得上犯罪,最后只好做出经济处罚:两个书记承担4万多元的医疗费,外加2万元的精神赔偿费。
       就这件事的本身讲,把板子打在两个书记的屁股上,确实比较勉强。特别是那个副书记,在整个事件过程中,他不仅没有做错什么,还做出了自我牺牲。这么着打他的屁股,岂不是有些冤。那个书记抓了一下小男孩的衣领,付出的代价是好几万元,这个代价也实在太大。法院判案,当然要以事实为依据。这个事件的事实很清楚,围观的群众都看得明白,死亡者的亲友对事实的认定也没有异议。
       然而,这俩人就真的没有错吗?依我看,他们的错不在这件事的本身,而在广阔的社会背景上。一些地方,干群关系恶化,乃至变成了猫鼠关系,那是社会问题,社会责任。问题自然是严重的,但这不应该由他们来承担,他们也是承担不起的。照此看来,打了这俩人的屁股,是否有点代人受过的味道?
       我忽然想到,契诃夫有一个短篇小说,写小人物被大人物吓死的故事,那故事与此有点类同。我手边没有他的小说集,也懒得去图书馆查找。即使准确无误地抄在这里,除了掉一回书袋,又能有多大的意思。契诃夫揭示的社会根源,肯定与今天的社会背景大不相同。然而,叫人不可避免地做这样的联想,却是社会的苦涩,时代的苦涩。
       荐稿人语:于“据报载”铺天盖地,许多杂文家、时评家不重嚼新闻之馍便无从下笔之今日,似此类源于生活的丈章已属罕见。作者从一起撞车事件所引发的后果,揭示出严重的社会问题,以及公民在人权没有保障的社会所具有的普遍心态,可以说比契诃夫的《小公务员之死》更真实,更深刻,更震撼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