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下翻书]夏夜品书小辑
作者:李 辉
《杂文月刊(选刊版)》 2004年 第03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于光远的《古稀手记》 他谦称不是文坛中人,风格简洁洗练的文字,却呈现出随笔小品的别一类型。他在风雨中奋斗、欢呼、沉默、思考,他无意、也无暇做一个作家,但丰富的人生体验和逻辑色彩,使他在随意写下的短章中,完善着他的理性。
吴冠中的《画中思》 画,是他的主要世界,在画布上挥洒他的美。画之美的背后,却是他对自然对人生独特而透彻的领悟。在大自然面前,他沉静地端详而思考。于是,多彩的画笔之外,他又拥有一支多彩的文笔,在长长短短的篇章里,他用细腻委婉的语言,把对自然的感悟、美的理解、个人感情生活,铺成一幅幅流动的画面。
汪曾祺的《槐树村杂记》 酒至微醺状态,他会变得尤为可爱,散淡与幽默天然合成。他的文章从不雕琢,如清风一样轻盈飘逸,读起来更让人陶醉。他不仅仅表现出一个小说家的才能,用炉火纯青的白描,描绘人与景,他也是一个学问家,散淡的文字背后,扑面而来的是浓郁的文化气息。
蓝翎的《乱侃白说》 在许多人眼里,作者的文字没有丝毫的温吞。他在人生旅途中坎坎坷坷地走过来,政治或人际间太多的风风雨雨,使他的锐利、讽刺和辛辣,有了厚实的基础。他是一个学问家,更是戏曲行家,从而他的文章便有了他人难以具备的文化背景。看戏、演戏、评说戏,社会与人生不就是永远如此吗?
邵燕祥的《改写圣经》 作者由写诗而转写杂丈,许多篇章可视为杂文的“诗”。在这些短文中,他依然充溢着诗人的激情,他爱,他憎,他呐喊,他沉思。他更多的是用诗人的敏感,用杂文这一载体,表现着沉重的历史感、深刻的社会批判性。
刘心武的《沉默交流》 心的交流在默默中进行。一个小说家,总是会在各种文字中巧妙地表现出他的目光和感悟。在长篇巨制中,他可以营造一个庞杂的世界。在这些短章里,他捕捉的是人生的一个个瞬间。虽然短暂,同样颇具意味。
萧乾的《我的年轮》 作者早年便以文笔的活泼、俏皮、别致而著称,步入古稀之后,令人钦佩的是他仍然保持着创造的朝气,而且更显其感情的沉郁和笔力的苍劲。和许多老人一样,他习惯于回忆。但对往事的描述,总是让人感到其中折射着现实的影子,不陈旧,不呆板,而是充满着新鲜活力。因为,他原本就是在为今天而写。他说过要跑好人生的最后一圈。他是在努力弥补曾经被浪费了的生命。他的文字告诉我们,他跑得十分出色,他的一生将由此而显得更为丰富。
梅志的《出狱琐记》 令人钦佩的是作者总是拥有一颗善良而坚韧的心,当苦难降临时,仍显出女性精神的深厚与从容。于是,她的笔端没有过多的哀怨,而是平静,因平静而透出清丽。她用坦然的微笑勾画记忆中的点点滴滴,在故人往事树木花草里,她找到人生最美好的感觉,但是,这更使我们感受到她所深深承受过的生活重负。读这样的文字,我们会觉得一种精神的神圣深深潜入我们的灵魂。
李锐的《苦瓜的味道》 老人的性格率直而明快,这便使文章具备了一种明朗。他热情投身于政治活动,兴致从来不在文学,无意做作家,即使写作类似庐山会议这种事件的回忆录,他也没有刻意追求文学效果。但特殊的历史遭际和见闻,使他回望历史时,心绪充满着沧桑感,这样一来,他的文字就增添了与众不同的滋味。而这,恰恰是随笔创作所需要的。
袁鹰的《未了斋杂碎》 面对历史面对现实,作者心中始终“未了”的是风雨冲刷过的友情,对于他,只有这才是最为珍贵的体验。友情的真挚深切,方使得他的文字显出人间温情和宽厚。不过,切勿以为他总是露着暖暖微笑,其实,他笔下的严峻、犀利、深沉,也同样触动着我们的思绪。因为对于一个作家,历史和现实给予的感受常常不会是单一的。
舒展的《有戏没戏》 读他的杂文,强烈感受到作者是性情中人。喜则喜,忧则忧,怒则怒,文字就这样向读者展示他的情怀。在诸多风格中,他当然偏爱辛辣的讽刺,而近年来他更注重于用笔尖挑开种种人性的丑恶与劣行,考察悠悠历史变化中人性的完善、人性的缺陷和邪恶。这样的笔调,似乎比一味地大声疾呼,更显思想的深刻,同时也更具备历史分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