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政坛纵横]1955年围绕台湾问题的一场国际斗争
作者:宋淑玉

《文史精华》 2007年 第10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1954年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击金门,揭开了中国人民反对美国干涉中国内政的序幕。12月2日,美台《共同防御条约》在华盛顿签订,这一条约企图将美国对中国内政的干涉“合法化”,中国政府对此予以坚决反对。1955年1月18日,中国人民解放军陆海空三军密切配合,干净利索地攻克了一江山岛。台湾局势骤然紧张起来,引起了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各方围绕台湾问题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斗争。
       新西兰提案
       炮击金门和解放一江山岛,迫使美国必须认真考虑对台政策。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认为,美国不能因为这些沿海岛屿而卷入一场更大的战争;同时,美国也不能公开表示放弃这些岛屿。为此国务卿杜勒斯提出,沿海岛屿问题提交联合国,使安理会作出维持现状的决定。为得到英国的支持,杜勒斯与英国外交大臣艾登进行了会谈,双方商定,此方案最好由与此事没有直接关系的新西兰出面提出。在美英的斡旋下,新西兰欣然接受加入这一提案。
       1955年1月28日,新西兰驻联合国首席代表孟罗发表致安理会主席函,要求召开安理会会议讨论中国大陆沿海岛屿地区的停火问题。新西兰提案实际上是美、英、新3国相互协商讨论的结果,英国为这一方案取名为“神喻行动”,以示机密。
       就在同一天,英国驻华临时代办杜威廉约见周恩来,详细介绍新西兰提案的情况。杜威廉说,当前的局势,不管谁正确不正确,已构成对和平的严重威胁。英国政府认为,为了所有人的利益,其中也为了中国人民的利益,它应该努力使这一危险不要增大,英国政府把新西兰的这一倡议看作是不损害有关各方要求的解决问题的真诚而认真的尝试,坚定地请求中国政府接受安理会的邀请。同时,他认为自己的通报是以最友好的善意发出的,是为了敦请中国政府予以合作,而且是为了和平而作的。
       周恩来总理说,和平应该在正义的基础上实现,它应该是理智的和诚实的。至于联合国,他们有什么权利干涉中国的内部事务?他们有什么权利干涉中国人民行使解放台湾的主权?根据联合国宪章第2条第7款之基本规定,联合国不应干涉任何国家内部管辖下的事务,而且联合国成员也不应该把这样的事务提交联合国解决。一方面,美国使用武力干涉中国人民解放台湾;另一方面,联合国又容许美国采取干涉活动。对此中国人民怎么可能会同意呢?现在新西兰政府打算向安理会提交一份倡议,但周不知道倡议的文本,所以不能作出正式评价或者表达正式的观点。如果英国政府和新西兰政府的措施、倡议是支持美国总统的观点的,那它们就不是为争取和平的目的服务的,而是相反,只能鼓励美国方面的战争威胁和战争挑衅。周恩来总理请杜威廉把中国政府的上述意见转告外交大臣艾登。
       同时,周恩来指出,中国的立场是不会改变的,因为这是涉及到中国的独立和主权的事情。英国和美国也曾为自己的独立和主权斗争过,为什么现在,当中国为自己的独立和主权而斗争的时候,英国和美国就要干涉并且吓唬中国?中国不会忍受这一点。这已不是希特勒和日本军国主义的时代了!
       30日,苏联常驻联合国代表致信安理会主席,要求迅速召开安理会会议,讨论美国对中国台湾地区的侵略行动问题。谴责美国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侵略行动,建议美国政府采取措施,立即停止侵略行动,停止干涉中国内政;建议美国政府立即从台湾岛和其他属于中国的领土撤走美国的陆、海、空部队。
       31日,安理会通过决议,把两项提案都列入议程,先讨论新西兰提案,后审议苏联提案,并决定邀请中华人民共和国代表参加讨论新西兰提案。同日,联合国秘书长哈马舍尔德致电周恩来,邀请中国政府派代表出席安理会。
       2月3日,周恩来复电哈马舍尔德,表示坚决反对新西兰提案,指出只有在安理会讨论苏联提案并驱逐蒋介石集团的代表时才同意派代表参加安理会。5日,周恩来在与瑞典大使维斯特朗的谈话时指出,新西兰提案“包含一个阴谋,那就是把属于中国内政的事情,把任何外国或联合国都无权干涉的中国内政的事情,放在国际舞台上。这是要造成两个中国,要割裂中国的领土”。
       颇具意味的是,台湾当局同样强烈反对新西兰提案。国民党认为,“停火”等于要台湾放弃“反攻大陆”,是制造“两个中国”的前奏。2月8日,蒋介石在台北国父纪念日大会上发表长篇讲话,斥责新西兰停火案是“荒谬提案”,是“绥靖侵略者”,是“不守正义,不讲公理,乘人之危,落井下石”,简直把个新西兰提案骂得狗血喷头。面对蒋介石不妥协的态度,艾森豪威尔只能连声哀叹:“这些该死的小小沿海岛屿,有时我真恨不得让它们沉下去。”
       由于国共双方都坚决反对新西兰提案,苏联也公开予以谴责,安理会决定无限期搁置讨论。虽然美国此后极力设法再度推动停火案,但提案最后不了了之。
       
       梅农计划与中国的反计划
       台湾海峡事态的发展,引起了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苏联、印度、印度尼西亚、缅甸等国,分别在中美两国之间斡旋,极力促成两国直接对话和谈判。
       2月4日,苏联外长莫洛托夫发表声明,主张召开由中、美、英、苏、法、印度、缅甸、印度尼西亚、巴基斯坦和锡兰(即今斯里兰卡)参加的10国会议,讨论缓和远东局势。苏联的主张遭到英、美的反对,理由是没有邀请台湾参加。美国的盟国澳大利亚、加拿大在不同场合表示不主张采取军事行动,希望通过谈判解决问题,他们要求联合国干涉,实现台湾海峡地区“停火”。法国表示愿意在文化、经济方面与中国改善关系,也敦促中美能坐下来谈判。英国反对苏联召开“10国会议”的建议,但鉴于国内民众绝大多数反对支持台湾当局,英国首相丘吉尔明确表示英国不会卷入台湾海峡的战争。亚洲一些国家也在积极努力促成两国谈判。缅甸总理吴努在与杜勒斯会谈时,表达了他希望中美两国能通过谈判缓和紧张关系的愿望,但遭杜勒斯拒绝。
       印度政府对台湾海峡危机也表示严重关切。对于新西兰提案,印度驻华大使拉加万在同周恩来会谈时指出,尼赫鲁一直支持中国在台湾问题上的立场,认为联合国安理会对中国采取的立场是不正确的。对于苏联提出召开国际会议的建议,2月8日,拉加万在同周恩来会谈时指出,最好有一段通过一般外交渠道事先商讨这一问题的时间,以便协商召开会议的细节。周恩来向拉加万谈了中国政府对所讨论问题的意见,指出,中国政府清楚,美国人不喜欢关于在联合国范围之外的国际会议上讨论台湾问题的建议。问题在于美国何去何从——走向战争或是走向和平?如果他们想要战争,那就让他们试试吧!如果他们想要和平,我们准备同他们坐到谈判桌前。如果他们想在联合国内讨论这一问题,我们不同意这样做,因为这将干涉我们的内政,并且在客观上将意味着似乎存在两个中国。如果美国人真的想进行和平谈判,我们同意以平等的权利坐在国际会议谈判桌前。因此,要真正解决召开会议的问题,现在归根结底取决于美国。
       美国尽管不愿意第三者调停,但它还希望利用第三者探听中国的意图,并通过他们转达美国的态度。而印度驻联合国大使梅农正希望在促进中美会谈上起点作用。4月29日,梅农在访华前夕向美国驻印度大使库珀通报说,他的北京之行是为促成中美的谈判。梅农在访华期间,于5月12日至20日与周恩来举行了6次会谈,梅农向中国政府提出了他的解决台湾问题的计划,即“梅农计划”。
       “梅农计划”的主要内容是:第一阶段,缓和紧张局势,中国采取的措施:释放美国空军人员;发表关于中美可以友好合作的声明。美国采取的措施:允许中国留学生回国,中美两国委托第三方具体研究双方侨民的回国问题;不侵犯中国大陆的领水和领空。第二阶段,维持缓和的局势。这个阶段应持续5—10年。它分两个时期,第一个时期为“停火时期”,这一时期中国不进攻金门和马祖岛,不将自己的前线向前推进,即不加强金门和马祖岛附近岛屿上自己的武装力量。同时美国和蒋介石也不加强自己在金门和马祖岛上的武装力量,以保证实际的停火;通过像英国、加拿大和印度等这样的有关国家对美国施加影响,让蒋介石的军队从金门和马祖岛撤出。第二个时期为谈判时期。中美两国谈判,谈判地点最可能是伦敦,苏联和印度等特别有关的国家,在谈判期间可以派出自己的顾问,谈判的议题仅限于台湾问题;中国与蒋介石谈判。谈判可与中美两国的谈判平行进行,但不在一个地方。解决问题的可能方案是中国同意对台湾当局实行人道主义,不迫害他们,同意台湾在5—10年内自治,同意通过选举在台湾成立民主自治政府,并任命蒋介石为省长。第三阶段:最终解决台湾问题。台湾5—10年自治期满后,中国对台湾实行控制。
       针对“梅农计划”,中国政府制定了一个“反计划”。“反计划”指出,解决台湾地区紧张局势问题可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为缓和紧张局势阶段,它包括中国收回金门、马祖以及其他沿海岛屿。估计为此大约需要半年的时间。第二阶段为谈判阶段,这一阶段有两种可能性:一是撤出美国军队,解放台湾;二是谈判出现僵局。这一阶段完全有可能需要5—10年的时间。第三阶段为停战阶段或者战争阶段。如果谈判成功,有可能在一定的时期内保持和平状态;如果谈判破裂或者没有进行谈判,那么爆发意外冲突的可能性就会增加。如果谈判过程中出现僵局,那么既存在和平的可能性,也存在战争的可能性。主张中美双方各自采取下述措施,其中最主要的措施是释放美国飞行员,以迫使美国取消对中国的禁运,准许中国留学生回国。
       6月14日,梅农在美国同艾森豪威尔进行了会谈,通报了他同周恩来谈话的内容,并指出如果中美能直接谈判,诸如被俘飞行员释放等问题就会容易解决。艾森豪威尔认为,飞行员问题不是主要的,但是它涉及根本原则并影响美国人情感。杜勒斯对梅农的建议直截了当地给予拒绝。此后,在中国政府的努力和诚意下,在国际舆论的压力下,美国于7月13日通过英国向中国政府转达以下口信:中美双方各派一名大使级代表,在日内瓦举行会谈。
       中美大使级会谈
       7月25日,中美两国公布了关于举行中美大使级会谈的新闻公报,决定于8月1日进行第一次会晤。中国选派的代表是驻波兰大使王炳南,美国谈判代表是约翰逊。经过一番紧张的准备,中美双方在日内瓦开始了新一轮的较量。
       中国政府对中美大使级会谈非常重视,王炳南大使有从事10年外事工作的经验,与美国人打交道的时间长,熟悉情况。外交部专门成立了由章汉夫任组长,乔冠华任副组长,董越千任秘书长的中美会谈指导小组,负责研究会谈中的对策。指导小组成员还有龚澎、浦山、王保流等,该小组直接受周恩来领导。对于这次会谈,美国方面也给予相当重视,杜勒斯亲自处理会谈事务,国务院每次给约翰逊的指示,杜勒斯总是亲自加以修改。
       8月1日下午5时,中美大使级会谈第一次会议在日内瓦国联大厦开始。王炳南首先发言,他向美方通报了中国政府在7月31日按照中国法律程序,决定提前释放阿诺德等11名飞行员。然后,他建议会谈的议程是:一是双方平民回国;二是双方有所争执的其他实际问题。
       会谈过程中,双方的主要分歧是在华美国侨民问题、中国留美学生回国问题和放弃对台使用武力问题。关于在华美国侨民问题,美国要求侨民全部回国;中方坚持那些因间谍罪等判刑的美方被押人员在刑满之前不能回国。关于争取中国留学生回国问题,中方要求美方提供留学生名单,委托第三国来代理侨民事务,美国拒绝向中国提供名单。关于放弃对台使用武力问题,约翰逊在会谈中直接要求中方发表声明,表示除防御外将不在台湾地区使用武力。对此,周恩来曾明确指出,中国人民愿意用什么方式解放台湾,这是中国的内政,美国无权干涉,无权要求我们不使用武力。王炳南在会谈中也向约翰逊阐述了这一观点与立场。
       中美大使级会谈后,台湾当局十分关注,担心这是美国承认中共的第一步。10月4日,台湾当局“外交部长”叶公超拜见杜勒斯,对日内瓦会议表示了深深的担忧。首先,他表示不希望会谈升级,导致杜勒斯与周恩来进行会谈;其次,对美国是否会放宽对中共的贸易禁运表示关切。时隔不久,10月11日,蒋介石在同美驻菲律宾大使弗格森谈话时指出,会谈将导致承认中共政权,增加中共政权威信,降低台湾当局的威信,要求不要举行更高级的会谈,会谈越快结束越好。关于美国提出中共放弃使用武力问题,台湾当局也加以反对。叶公超致函杜勒斯,表示这是走向承认中共的一个步骤,担忧中共接受放弃使用武力建议后,进而提出使用政治手段来解决台湾问题。叶公超明确表示,希望美国不要与中共达成放弃使用武力的协议,并拒绝中共有关通过谈判解决台湾问题的协议。
       由于双方在上述问题上没有达成一致意见,会谈没有取得实质性成果,会谈的频率一再降低,由每周3次到每周2次,到12月每周1次,而且会谈内容也越来越空洞,双方同意暂时休会。50年代末,周恩来在谈到这次会谈时说:“会谈虽然没有取得实质性成果,但我们毕竟就两国侨民问题进行了具体的建设性磋商,我们要回了科学家钱学森。单就这件事来说,会谈也是值得的。”此后,中美大使级会谈继续举行,断断续续一直坚持至1973年中美相互在对方设立联络处为止。
       责任编辑 杨小波